日前環保部和國土部公布的《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公報》指出,我國耕地土壤點位污染物超標率為19.4%,土壤污染已經引發部分地區的糧食重金屬超標,并且造成淺層地下水污染。
博友紛紛表示,耕地污染威脅的是千家萬戶的飲食安全,相關部門摸清污染現狀值得點贊,下一步要立即展開治理行動,加大土壤治理資金投入,逐步建立土壤治理修復技術體系,加快土壤環境保護立法進程,保障“舌尖上的安全”。
威脅糧食安全是土壤污染導致的最直接后果。據媒體報道,在我國糧食主產區西南和東北地區,土壤污染已經引發其產區的糧食重金屬超標。數據顯示,我國受重金屬污染的農業耕地有2000萬公頃。
許多博友表示,“毒樹難結善果”,耕地被污染,意味著我們糧食安全沒有保障,生命健康安全及生態安全都會受到威脅,其后果不堪設想。
博友“范劍平”反問,受污染的耕地還能算耕地嗎?重金屬超標的農產品反而會引起市場恐慌,不如休耕種樹。
博友“王鷺-廈門”表示,18億畝耕地的紅線客觀上已經“動”了:五分之一已經被污染而不適宜耕種了,未來中國的糧食問題,將更多依賴進口。
博友“農業博士”指出,過度城鎮化與土地污染,導致耕地面積越來越少;過量化肥導致土地肥力下降,只能持續靠肥料農藥維持高產,我國糧食安全問題會日益嚴重。
與大氣污染、水污染相比,土壤污染雖關乎糧食安全,卻具有隱蔽性,容易被人們忽視。許多博友認為,目前土壤污染問題未得到應有的重視。
博友“沈東軍”表示,在被污染的耕地上種出來的毒大米、毒蔬菜,或許正在你我的飯桌上,我們卻還不知道。
博友“楊明森”呼吁,現在必須關注的是土壤污染。由于大氣污染的嚴重和直觀,暫時沖淡了公眾對土壤污染的關注。棕地、鎘大米等已威脅居住和食品安全。治理土壤污染刻不容緩,若等問題以突發形式集中出現,處理的代價會更高。
“如果不加以重視和治理,用不了多少年我們賴以生存的黑土地便會消失殆盡。”博友“傾聽大自然的聲音”指出,觸目驚心的污染現象,正以不可思議的速度增長著,相信這樣繼續下去,我們的子孫后代就只有罵我們的份了吧。
有分析指出,與大氣、水污染治理相比,土壤污染治理仍處于起步階段,因為土壤治理需要耗費巨大的資金投入,加上缺乏法律和相關的技術支持,治理難度極大。
博友呼吁,為根治土地污染,一方面,必須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預防“新毒地”的出現;另一方面,必須逐步建立治理修復技術體系,盡快建立健全土壤污染治理的法律法規,投入足夠的資金修復已被污染的耕地。
博友“與地球和平共處”引述有關報道稱,如果沒有立法,就會帶來兩個突出問題:第一,民眾及企業不知道怎么辦;第二,規范不統一影響治理。
博友“土壤修復陳能場”表示,立法困難,落實更困難“誰污染,誰治理”其實很理想化“誰污染,誰付費”,如何付費,能不能付起這個費其實都是未知數,難以判斷。“土壤污染治理任重而道遠。”他說。
蟲口的暴增引發搶糧大戰最直接的變化,就是氣候變暖導致的昆蟲數量暴增。和人類少生優生的傳統不一樣,昆蟲一次就能生一大片。如果大部分后代都能活下去,每增加一個世代,蟲口都會以指數的形式增長。氣候變暖如同給......
為深入貫徹落實《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促進土壤環境質量改善,財政部提前下達2021年土壤污染防治專項資金。財政部關于提前下達2021年土壤污染防治專項資金預算的通知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財政廳(局):......
為深入貫徹落實《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促進土壤環境質量改善,財政部提前下達2021年土壤污染防治專項資金。財政部關于提前下達2021年土壤污染防治專項資金預算的通知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財政廳(局):......
土地利用/景觀變化可顯著影響局地和區域氣候,科學合理地開展土地/景觀設計是應對全球氣候變暖、極端氣候事件增多等問題的關鍵舉措之一。該研究以“土地利用變化、城市化、WRF、氣候變化”等為關鍵詞,系統地搜......
水稻根際等微氧條件土壤中微生物驅動亞鐵氧化過程較為普遍,形成的鐵氧化物表面正電荷豐富,可有效阻止重金屬從土壤向植物體遷移。然而,微氧環境過程及其多元素耦合循環研究,由于研究手段限制及關鍵證據獲取的難度......
“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準確掌握全球農田空間分布和農作物種植情況對于國際社會確保糧食安全、調控糧食市場、應對全球變化、推進農業綠色發展等都具有重要意義。”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
面對人口增長,育種的首要目標是高產,推動水稻第一次綠色革命的矮稈育種,使之能在大量施用化肥情況下,植株不會過高而造成倒伏,從而在高肥下獲得較高產量。然而,長期高肥下的育種導致一些重要基因資源的丟失,以......
微生物是土壤物質轉化的驅動者,微生物多樣性越高通常被認為生態系統服務功能越強,然而微生物多樣性與土壤碳氮元素轉化及利用效率的關系并不明確,嚴重影響優質土壤資源保護和中低產田改良。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
1、吸濕水吸濕水亦稱吸著水、緊束縛水。在分子引力作用下,土壤顆粒吸附空氣中的水分子在其表面,成為吸濕水,它是緊貼于土粒表面的極薄水膜,為15?20層水分子所聚合。吸濕水受土粒的吸持力很大,10000-......
微生物是土壤物質轉化的驅動者,微生物多樣性越高通常被認為生態系統服務功能越強,然而微生物多樣性與土壤碳氮元素轉化及利用效率的關系并不明確,嚴重影響優質土壤資源保護和中低產田改良。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