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6日于上海召開的第六屆中國國際生物高分子材料應用研討會上,各領域專家及企業對如何利用地膜為農業帶來福利給出了不同方案。隨著今年中央電視臺對地膜白色污染的報道,多年來為農作物抵御自然環境影響實現增產增收的地膜,累積的環境生態問題引起社會的高度關注。
據中國農業部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首席專家張真和介紹,中國地膜進入大面積推廣已32年,成效顯著,預計2015年地膜覆蓋栽培面積可達4億畝左右,地膜年銷量將突破140萬噸。但是,地膜殘留污染漸趨嚴重,中國農科院監測數據顯示,目前中國長期覆膜的農田每畝地膜殘留量在5~15公斤。
增加膜厚提高回收率
農膜之所以造成生態污染,主要是回收不利。現在農民普遍使用的農膜非常薄,僅5~6微米,使用后的殘膜難回收;其次自愿回收缺乏動力,強制回收缺乏法律依據;加之機械化回收應用率極低,殘膜收購網點少,殘膜回收加工企業耗電量大、工藝落后等因素,造成殘膜回收十分困難。
增加地膜厚度是提高回收率的有效方法之一,但成本也隨之增加,這就需要政府作為。目前農民愿意購買的是6微米的地膜,政府的標準是8-10微米,在甘肅,當地政府對增加部分補貼50%。此次論壇組織方深圳高分子行業協會秘書長王文廣透露說,根據其參與制定的國家地膜新標準,厚度要求是10±0.01微米,相比以前的5±3微米的標準提高了不少,對今后地膜的回收將產生重要推動。
降解地膜推廣需先解決三大問題
除提高回收率外,開發可控全生物降解材料也是當前頗受關注的解決方案。張真和教授指,全國農技中心、中國塑料加工工業協會、中國農用塑料應用技術學會組織開展了“可控全生物降解地膜研發項目”,從2013年春季開始,計劃連續進行為期3年的春覆膜試驗。從現在的試驗結果來看,參試降解地膜均具有良好的增溫保墑功能與增產作用,可有效解決超薄PE地膜的“白色污染”問題,但存在降解進程不夠穩定可控、成本過高、強度低難減薄三大問題,如能有效解決,市場前景不可估量。
此外,中國地域廣闊,各地的降水、陽光及土壤條件都不盡一樣,農作物不同品種對陽光、雨水等需求也有所不同,因此,有專家建議企業結合這些因素,開發專用膜。
張真和教授介紹說,盡管當前還面臨諸多問題,但全生物降解地膜是徹底消除地膜殘留污染的理想途徑。國家正在研究安排生物基降解地膜研發示范專項,中國塑料加工工業協會正在牽頭組建生物基降解地膜產業聯盟,農業部農業生態與資源保護總站也正在進行生物降解地膜測試評價體系建設調研。
企業:商機與風險并存
降解材料企業早已嗅到商機,正在全力搶占這一市場。廣東金發今年已與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合作開展14萬畝全國最大的生物降解地膜示范項目。廣東益德也計劃于今年在新疆開展示范。山西金暉兆隆PBAT降解地膜也計劃在新疆進行試驗。最早進入生物降解領域的德國BASF公司銷售主管沈哲翬介紹說,其ecovio生物降解農用地膜在歐洲、日本已有應用,在中國主要在新疆、山東、湖北、云南、吉林和陜西等地進行應用推廣。
據金發科技提供的資料分析,目前可降解的地膜材料主要為三類:PE/PP光-氧降解類,但最終崩解的碎片在地下長期存在;二是淀粉基PE材料,剩余的PE碎片無法降解;三是PLA、PBS(A)、PBAT、PCL降解聚酯類,可最終降解為水和二氧化碳,其中,PLA價格較高,PBAT/PBS是當前比較適合的地膜材料。
山東農業大學副教授寧堂原指,從近期來看,治理地膜白色污染需要回收和降解雙管齊下,從長遠來看,低成本、功能與作物需求同步的降解地膜是發展方向。深圳高分子行業協會秘書長王文廣也總結說,希望全生物降解地膜是一個市場大蛋糕,但估計還需要數年才能實現大規模推廣。不過,推廣已勢在必行,因為傳統的地膜帶來的污染已使農作物開始減產。
盡管降解地膜的商機誘人,但業內人士也感到擔憂,由于現在降解地膜技術還不夠成熟,企業在前期研發、試驗、推廣階段需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一旦最終產品得不到市場回報,企業必須面對由此帶來的巨大風險,因此希望政府能對這類環保事業更多支持。
深圳高分子行業協會原名深圳塑膠行業協會,連續數年主辦生物高分子材料研討會,今年是第六屆。
日本6家機構共同宣布,生物降解塑料 (聚乳酸除外)即使在深海也能被微生物分解,這一發現是世界第一次。這些研究機構來自東京大學、海洋研究開發機構、群馬大學、產品評價技術基礎機構、產業技術綜合研......
近年來,大數據、互聯網和人工智能的快速發展,對數據處理的速度和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類大腦是最復雜的計算系統之一,可以通過密集協調的突觸和神經元網絡同時存儲、整合和處理大量的數據信息,兼具高速和低功......
生物降解地膜以在自然環境中可被微生物作用而完全降解的材料為主要成分,添加對環境無危害的環保型助劑吹塑制成。在農業生產中,其不僅具有傳統PE地膜的保墑、增溫和雜草防除等功能,在使用后還無需進行人工回收,......
塑料制品無處不在,已經深入人類生活的各個角落。塑料涉及到我們的衣食住行,支撐和改變著我們的生活。然而,塑料是一把“雙刃劍”。不可降解的塑料被丟棄到環境中,對生態和人類健康造成了巨大的危害[1]。圖1.......
德國科學家的一項研究發現,暴露于臭氧污染可能會破壞果蠅在空氣中傳播的信息素,干擾它們吸引伴侶或認知異性果蠅的能力。這些發現凸顯了人類活動對昆蟲種群的又一可能威脅。相關研究近期發表于《自然—通訊》。許多......
2022年9月23日是中國農民豐收節,記者當天從科技部獲悉,作為“十三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秦巴山、呂梁山主要經濟作物提質增效技術集成研究與示范”項目的一項重要成果,“全生物降解滲水地膜旱作技術”具有......
2022年9月23日是中國農民豐收節,記者當天從科技部獲悉,作為“十三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秦巴山、呂梁山主要經濟作物提質增效技術集成研究與示范”項目的一項重要成果,“全生物降解滲水地膜旱作技術”具有......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煙草研究所聯合國內外院校,基于單原子修飾納米材料,利用可見光催化降解技術,有效減輕了磺酰脲類除草劑對后茬敏感作物的藥害影響。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化學工程雜志》(ChemicalEn......
近年來,靶向蛋白降解是新藥研發的熱點領域,可以用于靶向此前不可成藥的靶點,通過降解與疾病相關的蛋白治療多種疾病,解決傳統小分子或生物大分子無法解決的難題。小分子靶向蛋白降解藥物(TPDs)諸如蛋白降解......
北極塑料雪、美國塑料雨、全球人均每周攝入約2000顆塑料微粒、嬰兒的糞便中含有大量的微塑料、人類胎盤中發現了塑料微顆粒……近年來,科學界關于“微塑料顆粒”的研究不斷刷新人類對生存現狀的認知。塑料人類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