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09-05-12 10:00 原文鏈接: 科學時報:重建大學道德

      5·12汶川地震發生后,災區的重建工作便提上議事日程,到一年后的今天,重建工作仍在繼續,而且會持續許多年。因為像撫平地震所造成的心靈創傷,重樹生活信心這一類“人的工作”從來都不是立即見效的,它需要長期的努力。

      其實,當下中國的大學又何嘗不是如此呢?由于近二十年的急功近利,大學受傷的程度也很深。社會流行語中“大學不像大學”一句刺傷了不少正直的大學師生的自尊。要重建大學的自尊,重樹學問的尊嚴,在外在的救贖沒有出現之前,自我救贖就是唯一的途徑。

      重建中國大學的道德是大學自我救贖的方式之一。需要說明的是,大學的道德重建所要建設的是常態下的道德,它與SARS期間和抗震救災等非常態的道德要求有相當大的區別。另外,道德建設永遠離不開體制支撐,它需要與大學的體制創新同步進行。

      依筆者管見,當下中國大學最需要重建或者樹立的新道德,摭其大者,凡以下三種。

      其一,寬容。寬容不僅是學術發展的需要,從根本上說,也是一個常態社會所需要遵循的基本道德。九十多年前,北京大學校長蔡元培提出的“兼容并包”秉承的即是寬容的精神,與之相對應的則是“思想自由”。彼時的北大之所以千姿百態,有陳獨秀、胡適等新派,也有劉師培、辜鴻銘等文化保守派;學生之所以萬世流芳,有傅斯年、羅家倫等五四學生領袖,也有書生氣十足的歷史學家顧頡剛、范文瀾,就是因為他們處在一個寬容精神為基礎的氛圍中,受此氛圍熏陶的結果。

      當然,講寬容并不是要一團和氣。因為有了寬容,才會有批評。沒有寬容自然也有批評,但那種批評是私下、背后的,是指責、是謾罵,甚至是無中生有。寬容下的批評,才是正常的批評,它的特點是批評中有理性存在。理性的批評是建設性的,是對事而不對人的。學術只有在理性批評的存在下,才可能發展正常。同理,社會存在理性的批評,才具備現代性。

      其二,敬畏。古代中國教育的“師道尊嚴”,今日中國大學早已不復得見。“師道尊嚴”走向極端,教師自造威嚴,惟我獨尊并不是好事。但像當下中國走向另一極端,即學生對老師毫無尊敬感,視若知識的擴音器,甚或變相利用,同樣不可取。而后者恰是缺少敬畏之心的表現。

      當下中國大學的學風中,缺乏對學問的起碼的敬畏是一大問題。對學問不存敬畏的情況不一,有的是因為本身沒學問,故不懂學問之意義和價值,從而以無畏的方式管理;有的是把學術當謀生或升遷的工具,誤將“知識改變命運”這一終極結果,當成目的和追求的目標。

      對學問缺乏敬畏,自然不會用心,其所做學問僅與生存有關,卻與生命無關。團體為生存計,自然是關心形式而忽視內容,故才有教育不斷地追求GDP;個人為生存計,則要用項目、職稱、學位和眾多的頭銜來“文”裝自己,不顧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的危險,讓自己變得豐滿起來。然而,大學終究是文明的場所、學術的殿堂,不尊重學問,其實是不尊重大學本身。

      其三,謙讓。要問我,當下中國大學最缺的是什么?我會說是謙讓。現如今大學中什么都要自己報名,什么都要評獎,申報項目、課題自不必說,就是校內、院內的科研獎、教學獎和學生的獎學金評定都要自己報名,甚至連師生向領導提建議也要自己報名,并且評獎。這種情形下,謙讓成了非常稀罕,也非常高尚的品德。

      如果從近代算起,中國人講“競存”(嚴復語)已經一百多年,從改革開放算起,講競爭也有三十年。但誠如《天演論》的原作者英國生物學家赫胥黎所言,自然界講優勝劣汰的競爭,而人類社會需要道德,講求互助。

      其實,競爭的道德中本身就含有謙讓。如果研究能力不行、學問不夠,就應該主動謙讓。這是所謂自知之明。

      沒有謙讓,就沒有從容,沒有從容自然就缺乏優雅。大學缺少優雅,學者缺少優游,作為教育人的場所,大學還有什么超越的可能,還有多少存在的理由?

      向一年前汶川地震的遇難者致哀!向生命的尊嚴致敬!

    相關文章

    不再是學術“金字塔尖”的大學如何面對挑戰

    大學,正面對前所未有的挑戰——在不少新興領域,最新的變革發生在企業,而非素有學術“金字塔尖”之稱的高校;從就業市場看,大學教給學生的很多知識、技能,與學生畢業后的工作崗位要求不相適應;甚至,高校的既有......

    新型研究型大學建設:有殼還要有核

    歸根結底,“辦學時間短、高起點、研究型、對外開放程度高、小而精”等鮮明特點都是為社會需求服務的,而面向社會需求進行有組織的科研才是新型研究型大學的核心特征。近年來,隨著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科技事業的不斷......

    堅持“四個面向”服務“國之大者”

    2021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清華大學考察時強調,一流大學要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把發展科技第一生產力、培養人才第一資源、增強創新第一動力更好結合起來,更好為改革開放和社......

    教育部:我國擁有大學文化程度的人口超過2.18億

    教育部今天舉行新聞發布會,相關負責人介紹,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教育面貌正在發生格局性變化。2021年,全國共有各級各類學校52.93萬所,在校生2.91億人;與2012年相比,學校增加6300余所,在......

    一家13人考入同一大學!網友:可以拍電視劇了

    大連海事大學輪機工程專業新生劉芮瑄今年開始她的大學學業與生活她也成為全家第13位考入大連海事大學的成員劉芮瑄61年里一家三代劉芮瑄和他的家人先后就讀于大連海事大學共計13人:姥爺(輪機工程專業)姥姥(......

    大學治理要以“穩定”為原則

    近日,國內某知名高校一位50歲的副教授被校方解聘的消息,引發社會的廣泛關注。這些聲音主要針對的是大學施行的“非升即走”政策,歸納起來有以下兩類傾向——正面議論多出于同情,即為這位老師叫屈,旁及批評“非......

    最新統計!全國擁有大學文化程度的人口超2.18億

    全國擁有大學文化程度的人口超2.18億。教育部:全國擁有大學文化程度的人口超過2.18億,較十年前大幅增長。9月9日上午10時,中宣部舉行“中國這十年”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教育部部長懷進鵬介紹黨的十八......

    四大難題困擾高校書院制探索

    不久前,筆者聽到了一件事——有位大學生收到了某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的錄取通知書。他原想著自己入學后將在計算機學院學習,但通知書上卻告知他將被編入該校的住宿制學院內學習。看到這樣的安排,該學生不免有......

    北京新增14例本土確診病例除北化外還涉及這所中學

    9月6日0時至24時,北京新增14例本土確診病例,無新增疑似病例和無癥狀感染者;新增4例境外輸入確診病例(含1例無癥狀感染者轉確診病例)和3例無癥狀感染者,無新增疑似病例。治愈出院4例,解除醫學觀察的......

    這家大學4700萬采購超瞬態透射電鏡平臺

    重慶大學公布2022年9月政府采購意向,購置雙球差校正透射電鏡1臺和場發射透射電鏡1臺,用于搭建超瞬態透射電鏡平臺。預算金額4700萬元。超瞬態透射電鏡平臺采購項目所在采購意向:重慶大學 2......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