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21-23日,第十二屆中國國際科學儀器及實驗室裝備展覽會(CISILE2014)在中國國際展覽中心盛大召開。據悉,本屆中國國際科學儀器及實驗室裝備展覽會(CISILE)規模達25000平米,參展企業近600家,其中境外展商180余家,有來自美國、德國、 法國、日本、印度、新加坡、俄羅斯、芬蘭、英國、荷蘭、韓國、西班牙、中國臺灣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龍頭企業、知名企業積極參與。
21日同期舉辦的科學儀器及實驗室技術高峰論壇期間,來自中國工程院的魏復盛院士、中國出入境檢驗檢疫協會的鮑俊凱秘書長、中國環境監測總站的原副站長丁中元先生、中國儀器儀表行業協會的特別顧問朱明凱先生、中國儀器儀表學會分析儀器分會的劉文玉副秘書長、中國農業科學研究院的蔣士強研究員、中國儀器儀表學會分析儀器分會的關亞風理事長分別針對食品、藥品、環境、材料、儀器研發等各個領域的發展概況給出了精彩的報告。此外,安捷倫大中華區生命科學與化學分析事業部化學分析市場經理何峻先生、賽默飛世爾科技(中國)有限公司的應用工程師呂建霞女士、島津分析儀器事業部市場部產品經理胡家祥先生也分別介紹了最新推出的產品技術及相關解決方案。精彩的大會報告為200余位參會者帶來了一場饕餮盛宴。
主論壇現場
中國儀器儀表行業協會副理事長 李躍光先生
中國儀器儀表行業協會副理事長李躍光先生為論壇致辭。李躍光先生在致辭中介紹到:“食品、環境、生命科學是社會關注的熱點,與之密切相關的科學儀器和實驗室裝備也是變化巨大、熱點不斷。為此,在本次論壇的主論壇上,我們邀請了眾多專家就食品安全、環境、檢驗檢疫、行業態勢、企業技術創新、新產品研發及零部件發展等方面做了精彩報告。論壇還設了食品安全檢測技術、材料檢測技術、藥物純化和檢測技術、科學儀器制造工藝等6個分論壇,分別探討科學儀器在食品、材料、藥物等領域的最新應用。與論壇相呼應的十二屆科學儀器及實驗室裝備展覽會也已經召開,展會規模將近30000平米,參展企業600余家,相信會給大家帶去更好的體驗。最后也預祝論壇圓滿成功。”
中國工程院 魏復盛院士
來自中國工程院的魏復盛院士為大家帶來了題為《農田環境污染與糧菜質量安全》的報告。魏復盛院士首先介紹了農田環境污染與糧菜質量安全的概述。民以食為天,食品安全是第一大民生問題,民眾的食品消費觀念也已發生根本改變。食品安全涉及原料生產、儲存、加工、保存及消費,而農田是食品安全源頭的首個環節,所以農田污染、化肥、農藥的科學施用需要關注。
在食品農產品基本狀況方面,魏院士講到近年來,食用農產品數量逐年攀升,糧食以及食用農產品人均占有量逐年上升;農產品質量有明顯提高,蔬菜、糧食抽檢合格率達到90-95%,穩中向好;但與發達國家合格率保持在98-99%以上相比較,我國仍存在較大差距,想進一步提高其合格率還要作大量艱苦細致的工作。
在農田環境污染隱患方面,土壤重金屬污染較突出。主要污染物為Cd、As、Pb、Hg、Cr、Cu、Ni、Zn、六六六、滴滴涕、多環芳烴等。局地和局部區域污染也是相當嚴重的,工礦區周邊土壤和菜地污染較重。污染來源主要是有色、黑色金屬的采、選、冶,化工、石化、輕工等廢氣、廢水、廢渣、尾礦砂以及污水灌溉。土壤酸化、有機質下降也增加了重金屬的危害。此外化肥過量施用,不僅浪費而且污染江河湖庫水體。農藥結構與使用方法也會對農田環境造成污染,劇毒高殘農藥應淘汰和禁用,加大研究和推廣綠色防治病蟲害的方法。
最后魏院士給予了幾條建議,包括:一、建議由環保部牽頭,農業、國土、住建、工信、法制辦等多部門參加,盡快研究制訂土壤環境保護與污染防治法;二、借鑒國外土壤環境質量標準,研究制訂我國土壤全量、可溶態雙指標和分級標準;三、深化農業體制、機制改革,推進農業產業化和現代化建設;四、盡快啟動土壤污染程度的甄別和風險等級劃分研究;五、加快推進食用農產品安全行動計劃;六、建立土壤保護污染防治的合作協調機制;七、建議建立農業部牽頭,多部門參與的全國土壤和糧菜監測網絡。
中國出入境檢驗檢疫協會 鮑俊凱秘書長
來自中國出入境檢驗檢疫協會的鮑俊凱秘書長為大家帶來題為《中國出入境檢驗檢疫實驗室發展概況》的報告。鮑俊凱秘書長首先介紹了檢驗檢疫實驗室建設發展的概況,主要是:檢驗檢測體系逐步完善;科技實力持續夯實;技術能力全面提升;工作成效充分彰顯。
檢驗檢疫實驗室發展面臨著機遇和挑戰。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一是國家的戰略支持。包括:2011年,國務院發布的《加快發展高技術服務業的指導意見》中,明確將檢驗檢測服務作為現代服務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國家重點支持和優先發展的八大領域之一;2012年,包括檢驗檢測在內的質檢主要工作被納入國家“十二五”重要專項規劃—《國家自主創新能力建設規劃》,規劃在國家自主創新發展的戰略層面對質檢工作進行了總體部署,明確了質檢工作是推動我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以及重點產業結構調整轉型的重要科技基礎。
二是我國在全球經濟分工中的新定位對檢驗檢疫實驗室提出了新要求。當前全球進入后金融危機時代,新一輪國際產業分工向高端產品、關鍵環節、先進技術的轉移趨勢增強,中國已經成為全球跨國公司海外研發的首選地,這將為我國主動承接高技術產業高端轉移,大力發展檢驗檢測高技術服務業,服務外包層次從單一服務外包轉變為包括現金應用程序、風險管理、研究開發等在內的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的服務外包發展。這對檢驗檢疫實驗室能否發揮技術優勢,吸引金融業、服務外包業投資、提升檢驗檢測服務競爭力提出了新要求。
三是國家大力發展檢驗檢測高技術服務業對檢驗檢疫實驗室提出了新要求。“十二五”規劃提出“鼓勵檢驗檢測認證服務機構由單一類型合格評定服務向復合型合格評定服務延伸”,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高技術服務業的指導意見》也明確將檢驗檢測列為國家重點發展的八大高技術服務業之一。
四是構建完善中國特色質檢工作技術體系對檢驗檢疫實驗室提出了新要求。檢驗檢疫實驗室要面向國家科技需求,緊跟國際科技前沿,積極承擔具有戰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重大科研項目,充分發揮科技引領作用;要在保障國門安全、服務產業轉型升級、培育特色和支柱產業、維護產品質量安全、促進對外貿易發展方面發揮技術支撐作用,這對檢驗檢疫實驗室提出了新的要求。
五是機構改革和政府職能轉變對檢驗檢疫實驗室的發展提出了新要求。今年2月,國務院辦公廳轉發了《關于整合檢驗檢測認證機構的實施意見》(國辦發[2014]8號),以及今年3月,質檢總局等五部委下發了《關于調整省級以下質監行政管理體制的指導意見》(國質檢法聯[2014]175號),這些政策都對檢驗、檢疫、檢測實驗室建設和發展帶來了直接影響、提出了新要求。
中國環境監測總站原副站長 丁中元先生
來自中國環境監測總站的原副站長丁中元先生為大家帶來題為《我國環境監測儀器行業發展趨勢》的報告。丁中元先生首先介紹了行業發展的驅動因素,包括《關于推進大氣污染聯防聯控工作改善區域空氣質量的指導意見》中強化了環境保護專項資金使用管理的要求、《國務院關于加強環境保護重點工作的意見》中繼續加強主要污染物總量減排的要求、《國家環境保護“十二五”規劃》中提出加強環境監管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環境空氣質量新標準的實施、《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中要求建立監測預警應急體系,妥善應對重污染天氣等。
丁中元先生為大家介紹了環境監測儀器行業發展面臨的形勢和需求。主要包括全國監測能力與差距較大、省級、地市級和區縣級監測站達標建設達標率偏低等。丁中元先生提到,第三方監測和社會化運營是行業發展的機遇。
在介紹行業發展概況時,我們了解到,全國從事環境監測業務的企業約有200家,其中約有120家企業生產廢氣在線監測系統,約有80家企業生產廢水在線監測系統。2012年,環境監測行業主要企業資產規模總額達到180億元、同比去年增長107%。其中固定資產總額同比增加56%,達到14億元。
丁中元先生認為環境監測發展趨勢主要有:
一、環境監測技術路線的發展趨勢:包括監測方法從定點監測向流動監測發展、監測頻率從定期監測向實時監測發展、監測范圍從行政區域向環境區域發展、監測報告從文本發布向網絡發布發展、監測技術從單項監測向綜合監測發展、監測項目從常規項目向特征項目發展。
二、PM2.5監測需求將導致監測技術和能力的深化和發展:包括環境監測目標從現狀評價向預警發展;環境監測的內容從單純污染排放與環境質量向環境影響因素綜合監測發展;監測項目從無機為主向有毒有害有機污染物并重發展;環境報告從環境質量現狀評價向原因分析、預警從分析發展;環境監測功能由技術支持、技術服務向目標考核評估發展。
三、大氣超級監測站在發展。超級站的特點是具有強大的立體觀測能力,實現全天候長期連續綜合監測,獲取多方位多種污染物及環境參數的實時資料等,不僅可以及時、全面追蹤該站點污染物濃度與空氣質量變化,并且為區域污染的形成過程與大氣污染物二次轉化機制的研究提供平臺。
四、環境檢測運行機制改革促進行業的發展。包括污染源監測的需求和信息公布的要求、大氣自動監測系統的市場化運營、水質自動監測系統市場化運營、特殊污染問題的委托調查和監測以及社會化實驗室的建設等。,
中國儀器儀表行業協會的特別顧問 朱明凱先生
來自中國儀器儀表行業協會的特別顧問朱明凱先生為大家帶來題為《2013年中國儀器儀表行業運行情況介紹》的報告。朱明凱先生首先為大家介紹了儀器儀表行業的運行情況。2013年,全行業規模以上企業4022家,實現主營業務收入8256億元,同比增長15.09%,利潤總額725億元,同比增長16.53%。全行業資產總額6985億元,同比增12.64%;負債總額3250億元,同比增長11.47%;出口交貨值1267億元,同比增長10.3%。全年進出口總額達到638億美元,其中進口402億美元,出口236億美元。
朱明凱先生對儀器儀表行業的運營情況進行了分析,主要包括:一、主營收入保持較高增幅,行業平穩進入中速發展期;二、科學儀器各專業版塊發展差異明顯,盈利水平有所下降;三、利潤增幅高于主營收入增幅,年末大幅翹尾;四、進出口疲軟、逆差小幅下降;五、地區差異加大,部分產業聚集區增幅放緩;六、以市場需求和技術進步為基礎的結構調整是儀器儀表業至今產銷保持15%以上增幅的重要原因。
朱明凱先生在報告中對2014年科學儀器發展提出了幾點探討意見,主要包括:一、市場需求仍然旺盛,運行水平繼續保持中速平穩,增幅將產生在12~15%區間;二、管理者應理性思維,企業利潤空間將有所加大,雖成本因素仍是主要矛盾,但提升管理將會帶來利潤水平上升機會;三、環境檢測、氣象海洋、農林牧漁繼續呈上升趨勢,實驗分析、光學儀器競爭加劇;四、技術進步和結構調整雖有進展,但兩大“短板”未破:一是量大面廣的中高檔科學儀器,尚未有突破性進展;二是可靠性、穩定性的根本問題沒有得以解決;五、進口產品趨勢短期不會改變,出口前景并不樂觀,結構調整迫在眉睫;六、尋求新的市場機會,跳出“同質化”競爭會給科學儀器產業帶來更加美好的“春天”。
中國儀器儀表學會分析儀器分會 劉文玉副秘書長
來自中國儀器儀表學會分析儀器分會的劉文玉副秘書長為大家帶來題為《中國分析儀器核心部件的現狀與未來發展》的報告。劉文玉副秘書長在開始介紹了部分關鍵部件的調研情況以及核心部件專業化外包與自主生產的成本比較。包括基本依賴進口的光電倍增管、四級桿、分子渦輪泵;高端進口,中低端國產的氘燈、激光器、光柵等;基本采用國產品的石墨管、蠕動泵、比色皿以及自主設計制作、難度不大的電路板、接插件等。
劉文玉副秘書長最后總結了有關關鍵部件發展的建議。行業協會要做到:重點尋找、扶持國內優秀部件廠商,搭建共有技術平臺以促進成果展示與轉化、促進需求的標準化定義、與上游學會和協會的對接、發揮科技部科學儀器重大專項的作用、推進儀器全方位測評工作等等。對于廠家則要做到:模仿并吃透加微創新、尋找適合的設計加工花瓣,培養供應商、輔料也要選擇優秀的、注重精誠合作,優勢互補等等。
中國農業科學研究院 蔣士強研究員
來自中國農業科學研究院的蔣士強研究員為大家帶來題為《國產科學儀器設備在食品質量安全檢測中大有可為》的報告。蔣士強研究員首先講到,在過去他曾經說過半句對、半句錯的話,即:“食品質量安全檢測中,是在極為復雜的機制中檢測微量、痕量甚至超痕量的有毒有害污染物或復雜多變的生物性污染。”蔣研究員認為這極易產生誤導,被認為不論檢測何種目標物和哪一級別檢測單位,都必須用高檔儀器,其實只省、部級檢測監管部門、科研單位和第三方檢測機構,為了確證農獸藥等化學污染殘留物、代謝物和進行多殘留分析及檢定復雜的微生物和毒素污染時,才需裝備高檔儀器。對于縣(市)級及其以下的檢測機構和生產經營企業,根據其任務、能力及與上級檢測機構的有機銜接,依據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國產的科學儀器設備已能大部分勝任縣(市)級和基層的食品和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要求。
最后,蔣研究員分別從農藥殘留檢測,獸藥、漁藥殘留檢測,添加劑、非法添加物檢測,有毒有害元素及其價態檢測,致病菌檢驗和細菌鑒定的方法與儀器,生物毒素(真菌與真菌毒素)的檢測,食品品質與營養成分檢測,轉基因農產品檢測,食品安全快速篩查技術與儀器和樣品前處理及實驗室必備的中小型儀器設備方面詳細介紹了這十大項檢測任務所用的儀器設備和可用國產儀器設備的典型生產廠家。在此蔣研究員呼吁有關部門的領導和科技界同仁們,要珍惜納稅人的錢,謹慎運用,達到既能完成所承擔的任務,又能拉動內需的目的。
中國儀器儀表學會分析儀器分會 關亞風理事長
來自中國儀器儀表學會分析儀器分會的關亞風理事長為大家帶來題為《科學儀器研發中注意的問題》的報告。關亞風理事長為大家介紹了儀器研發中設計人員忽視的一些問題:
其中,電子電路設計中的6個問題包括:印刷電路板(PCB)的體電阻和表面電阻、PCB板上焊點的電阻、焊點的熱電偶產生的電動勢、這個熱電偶電勢值的溫柔系數、插接頭接觸電阻、銅導線電阻的溫柔系數;設計中選用材料的4個問題包括:材料的熱導率、材料的熱膨脹系數、材料的形變—內應力和冷流特性、材料的化學性能;光學設計中的3個問題包括:光學玻璃器件內的微氣泡和雜質、光路器壁的反射、光路密封。關亞風理事長分別介紹了以上問題對儀器產生的影響,為科學儀器的研制研發提供了參考。
安捷倫大中華區生命科學與化學分析事業部化學分析市場經理 何峻先生
來自安捷倫大中華區生命科學與化學分析事業部化學分析市場經理何峻先生為大家帶來題為《創新:應對客戶需求挑戰》的報告。何峻先生首先介紹了包括電子測試測量事業部,化學分析事業部,生命科學、診斷與基因組學事業部在內的三個事業部,這三個事業部在2013財年為安捷倫帶來的銷售收入為68億美元,為全球110個客戶提供服務。安捷倫曾經公布在2014年11月1日,會將電子測量事業部分割出去,化學分析和生命科學、診斷與基因組學事業部會變成全新的安捷倫,專注于生命科學、診斷、基因組學、化學等領域。何峻先生提到,安捷倫之所以成功地不斷創新,基本的原則有:一、充分了解用戶的需求,據何峻先生介紹,七年前上市的7890氣相色譜儀在研發過程中就曾經采訪了全球130多家用戶,了解用戶在分析測試過程中的挑戰以及在提高生產效率的需求;二、不斷挑戰現有技術極限,例如如何更好的改善分離度、如何能夠更好的改善檢測靈敏度等;三、始終貫徹超越傳統解決方案的理念。安捷倫儀器研發與創新的主要方向有兩個:一是常規應用分析與研究,主要是提供更簡便易用、更安全可靠、更快速、更低運行成本的解決方案;二是復雜高端難點應用分析與研究,為客戶提供極致的解決方案。從70年代開始,第一家在氣相色譜中引入電腦微處理器、在90年代,第一家使用電子氣流控制、在7890中加入微板流動控制技術、最新的串聯四級桿氣質聯用和GC-QTOF等更高端技術的研發以及在去年推出的7890B,也具有更智能化的操作,簡化了操作并提升了實驗室效率,所有這些表明安捷倫的創新從未止步。正是這種持續的投入才保證了安捷倫的技術的領導地位,為客戶帶來更高的靈敏度、更好的分辨率、更好的樣品處理技術、更快的速度、智能的儀器控制及數據處理軟件以及儀器的綠色、節能性能。
賽默飛世爾科技(中國)有限公司 呂建霞博士
來自賽默飛世爾科技(中國)有限公司的呂建霞博士為大家帶來題為《全新氣相色譜單四級桿氣質聯用系統介紹及應用》的報告。呂建霞博士首先為大家介紹了賽默飛世爾科技推出的世界第一臺模塊化GC—Trace1300系列。該GC具有以下的特點:GC維護方便,所有需要維護的部件,只需要移動一個螺母;創新的低熱容柱溫箱,輕松實現儀器的快速啟動并縮短樣品分析循環周期;多種語言觸摸屏或雙按鈕/LEDs顯示,讓分析變得更簡單;可通過業界領先的變色龍軟件控制和操作等。呂建霞博士還為大家介紹了Thermo單四級桿氣質聯用儀(ISQ)的優質性能。該儀器有以下幾大特點:同方向、有透鏡保護的雙燈絲;真空下可拆卸的ExtractaBrite離子源,實現真空狀態下,更換、清洗離子源,只需2~3分鐘;“S”型預四級桿加熱恰到好處,有效降低重心粒子的噪音,保護主四級桿不受污染;主四級桿采用全金屬鉬,高精度經典冷四級桿。另外,ISQ采用雙CI源反應氣設計可以適用于復雜樣品的分析。該部分具有以下特點:電子流量同時控制兩種CI反應氣;以ZLPPINICI為標件;無需放真空,在真空下可切換獨立EI離子源和獨立CI離子源;無需任何手動操作,軟件控制EI和CI的電離方式等。在軟件方面,ISQ采用最新的Timed-SIM(定時-選擇離子掃描),在軟件中輸入某種化合物的出峰時間,T-SIM即可自動按照保留時間掃描提高靈敏度和準確度;目標物監測在采集窗口中間,因此不易丟失對其監測。
島津分析儀器事業部市場部產品經理 胡家祥先生
來自島津分析儀器事業部市場部產品經理胡家祥先生為大家帶來題為《以創新贏得市場》的報告。胡家祥先生介紹了島津公司的發展歷程以及在發展過程中不斷探求科學技術、努力創新的案例。島津公司的LCMS-IT-TOF由離子阱和飛行時間質譜串聯構成雜交質譜,非常適合于未知化合物的結構解析;LCMS-8050具有無與倫比的速度和靈敏度,具有世界最快的掃描速度(30000u/sec)和世界最快的正負極性切換速度(5msec);多維GC-GC/MS(MDGCMS)具有Multi Dean Switch 多重切割技術、獨立控溫雙柱箱系統、全惰性切割單元鏈接;全二維氣相色譜儀提供極強的分離能力,非常適合于復雜化合物全組分剖析,質譜部分采用島津最新推出的GCMS-QP2010Ultra單四級桿質譜,掃描速度達20000u/s,采集頻率高達100Hz。配合島津ZL的ASSP技術,保證高速掃描時的靈敏度和譜圖正確性,有效提升全二維技術的使用性。胡家祥先生還簡單列舉了其它一些產品,充分顯示了島津公司注重不斷創新的精神。
第二十二屆全國光散射學術會議,在河南開封如火如荼地進行。9月23日下午,在“物理材料儀器分會”上,我們迎來了一場集結了材料科學和技術領域頂尖專家的盛會。本次分會場的焦點之一是創新驅動的討論,包括材料制......
第二十屆北京分析測試學術報告會暨展覽會(BCEIA2023)第二十屆北京分析測試學術報告會暨展覽會(BCEIA2023)將于2023年9月6-8日在北京·中國國際展覽中心(順義館)召開,作為中國分析與......
2023年,腫瘤早篩行業已正式步入商業化階段,目前,市場集中度不高,主流技術得到驗證,商業模式整體處于探索期。在國家對腫瘤防治的系列政策中,腫瘤早篩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也被傾入更多期待。腫瘤早篩,是指......
記者從廣東省科協獲悉,由廣東省科協主辦的第四屆廣東省全民科學素質大賽線上競賽已于8月15日24時圓滿結束。據統計,本屆參賽總人次突破990萬。線下總決賽將于今年10月在廣州舉行,屆時現場將決出第四屆廣......
近日,中國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信息公示系統發布通知,對第七屆全國電工儀器儀表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換屆及組成方案進行公示。第七屆全國電工儀器儀表標準化技術委員會(SAC/TC104)擬由72名委員組成,趙斌......
8月16日上午,2023未來科學大獎獲獎名單揭曉。柴繼杰、周儉民獲得“生命科學獎”;趙忠賢、陳仙輝獲得“物質科學獎”;何愷明、孫劍、任少卿、張祥雨獲得“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單項獎金約725萬元人民幣......
8月14日,由湖南省農業科學院主辦的湖南油菜種質創新及生產應用學術交流會在長沙召開。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傅廷棟作了題為《油菜育種進展與多功能利用》的報告,聚焦油菜雜種優勢利用育種及飼用、薹用等油菜多功......
按照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年度工作計劃,現啟動2024年度面上項目、青年科學基金項目申請工作,詳細信息如下:一、2024年度改革調整事項(一)面上項目面上項目主要資助科技人員在2024年度北京市自然科學基......
近日,浙江省發展改革委等8部門印發《關于進一步強化項目引領、擴大制造業中長期貸款投放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以進一步加大財政金融對制造業的支持力度,常態化開展制造業中長期貸款投放工作。《通知》提......
記者從中國科協獲悉,中國科協、教育部日前聯合印發通知,共同實施“科學家(精神)進校園行動”,旨在構建開放協同工作模式,將科學家精神從抽象符號轉化為生動的科學家故事,引導廣大中小學生走近科學家,了解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