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14-06-19 08:19 原文鏈接: 綠化帶降塵更佳北京推綠化帶“套餐”降PM2.5

       一項利用綠化植物應對PM2.5污染的研究成果表明,本市常用綠化植物的中國槐、銀杏、木槿等,滯留PM2.5效果最佳。優先選用這類喬木、灌木與草地,可建成有效消減PM2.5的綠化帶“套餐”。

       “研究表明,PM2.5顆粒更容易吸附在元寶楓、榆葉梅等喬木和灌木的葉片上,如果優選它們建成綠化帶,對消除PM2.5污染能發揮一定效果。”昨天,北京青年報記者從市園林科學研究院獲悉,該院一項利用綠化植物應對PM2.5污染的研究成果表明,本市常用綠化植物的中國槐、銀杏、木槿等,滯留PM2.5效果最佳。優先選用這類喬木、灌木與草地,可建成有效消減PM2.5的綠化帶“套餐”。

       國槐一周可滯留16克PM2.5

       環保部門監測顯示,PM2.5已成為本市首要空氣污染物。為借助大自然的凈化能力減緩大氣污染,市園林科學院獲得市科委支持,于2012年5月啟動“應對PM2.5空氣污染北京造林工程關鍵技術與示范”項目。昨天,北青報記者在園林科學院實驗室內見到了該項目的分析儀器。項目負責人、科學院高級工程師李新宇介紹,已完成對北京市60種常用園林綠化植物滯塵能力的分析,并已列出“滯留PM2.5能力較強的綠化植物種類名錄”。

       該名錄顯示,喬木中國槐、銀杏、臭椿、毛白楊、圓柏等滯留PM2.5能力最強,灌木中“表現”突出的則是榆葉梅、胡枝子、木槿、丁香和小葉黃楊等。其他品種如元寶楓、旱柳、“鉆石”海棠等,滯塵能力也較強。經過儀器精密測算發現,國槐等喬木一周滯留的PM2.5均超過16克,絳柳、北京丁香等每周滯留量則不足3克。同等條件下,一株國槐滯留PM2.5的量是絳柳的15倍。

       合理搭配樹種 綠化帶降塵更佳

       李新宇告訴記者,該團隊研究了藍靛廠橋南、六郎莊北路、姚家園北路三處不同類型的綠化帶。經過兩年多時間調研,與城市建設研究院總結出有效消除PM2.5污染的綠地配置模式。該模式中綠地寬度應在30米以上,群落結構上選擇6至12種消減PM2.5效果較好的植物。路邊設置6至8米寬的喬灌草景觀帶,后層則為混交喬木林,群落郁閉度在70%以上。“這樣的綠化帶,能更有效消減PM2.5。”

       綠化帶為何要如此搭配?李新宇解釋,這樣多層次地配置滯塵能力強的喬木、灌木和草坪。小葉黃楊等灌木叢較矮,國槐、銀杏等喬木則樹干縫隙大,巧妙搭配使綠化帶行成整體,對消減沿路低空的PM2.5最為有效。綠化帶的寬度設計,則是實地考察三條道路的綠化帶后,得出的最優選擇。在該項目實驗室,技術員剪下一小片小葉黃楊葉,放入電鏡分析儀。幾分鐘后北青報記者看到,顯示屏上顯示葉片附著有大量微塵,放大倍數合適時,即可看出不少滯留的PM2.5顆粒。

       平原造林樹種不乏國槐、銀杏

       這項利用生態方法消減PM2.5的研究成果,能否得到實際利用?李新宇介紹,結合全市百萬畝平原造林工程,該成果在部分示范區進行推廣應用。今年春季的平原造林苗木供需洽商會和華北PM2.5治理工程苗木采購會上,她也推廣、介紹了該成果。此外,園林科學院編制了《北京應對空氣PM2.5污染綠地種植設計技術導則》。“希望為首都治理PM2.5,改善生態環境提供一些技術參考。”

       市園林綠化局造林辦相關負責人介紹,今年是百萬畝造林工程攻堅之年,將完成31.7萬畝造林計劃,植樹1600余萬株。樹種選擇上,大部分選擇的是耐旱的國槐、銀杏、楊樹、榆樹等本市鄉土樹種。三年植下的5000余萬株樹苗中,喬木和灌木的數量比約為7:3,既考慮樹苗成活率,也最大程度發揮其生態景觀效果。

    相關文章

    校園食堂除“三害”浙江金華有妙招

    春季氣溫回暖,又到了鼠類、蟑螂、蒼蠅等害蟲危害食堂食品安全的活躍時節,校園食堂除“三害”——生物防治這一校園食品安全的難點問題也擺到了監管面前。為徹底解決鼠患等有害生物侵入校園食堂問題,近期浙江省金華......

    生態環境部:1月全國339個城市平均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為78.5%

    2月22日,生態環境部向媒體公布了2024年1月全國環境空氣質量狀況。總體情況1月,全國339個地級及以上城市平均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為78.5%,同比上升4.2個百分點;平均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數比例為......

    市場監管總局關于春節期間食品安全專項抽檢情況的通告

    近期,市場監管總局組織春節節日市場食品安全專項監督抽檢,采取現場抽樣和網絡抽樣方式在全國隨機抽取樣品1500批次,檢出14批次樣品不合格。對抽檢發現的不合格食品,有關省級市場監管部門已組織開展核查處置......

    河南重點實施十大工程實現生態環境質量穩定向好

    日前,河南省召開2024年全省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會議,總結2023年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分析當前形勢,安排部署2024年重點任務。河南省生態環境廳黨組書記、廳長李哲出席會議并講話。會議指出,過去一年,全省......

    2050年全球缺水將額外影響30億人

    荷蘭科學家研究顯示,到2050年,全世界三分之一的次盆地預計將嚴重缺乏清潔水源,或使額外30億人受到影響。中國南部、歐洲中部、北美和非洲的許多次盆地由于氮污染水平很高,預計會成為水資源短缺的熱點地區。......

    Nature|二氧化碳去除技術不是當前的氣候解決方案

    主要內容二氧化碳去除技術(CarbonDioxideRemoval,CDR)將“凈”變為“凈零排放”。根據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的評估,所有將全球變暖限制在比工業化前水平高1.5℃-2℃......

    新污染物管控:進展顯著短板仍存

    截至2023年底,我國已全面淘汰短鏈氯化石蠟等8種類重點管控新污染物的生產、加工使用和進出口,這是首批重點管控新污染物清單印發后取得的重要進展。相關企業、協會、生態環境部門目前正在全面推進新污染物的管......

    生態環境部通報11月和1—11月全國環境空氣質量狀況

    生態環境部今日向媒體通報了2023年11月和1—11月全國環境空氣質量狀況。一、總體情況11月,全國339個地級及以上城市平均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為92.5%,同比上升0.6個百分點,較2019年同期......

    又出事!福島第一核電站一工人遭放射性物質污染

    據日本《朝日新聞》報道,東京電力公司11日發布消息稱,在福島第一核電站內進行廢爐作業的一名工人面部受到放射性物質污染。內照射即人通過呼吸或其他方式令含有放射性元素的物質進入身體,射線會在人體內部直接作......

    生態環境部:公開征求涉鉈污染源的一項征求意見稿

    近日,生態環境部發布關于公開征求《涉鉈污染源污染隱患排查治理技術指南(試行)(征求意見稿)》意見的通知。為貫徹落實《關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意見》《關于進一步加強重金屬污染防控的意見》,進一步加強......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