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09-06-05 09:21 原文鏈接: 四大原因造成中國面臨嚴峻人才挑戰

      中國制定了在2020年建成創新型國家的目標。實現這一目標面臨一系列挑戰,諸如真正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的國家創新系統、合理使用日益增加但仍然有限的研究開發經費、完善知識產權體系等。但是,最大的挑戰無疑是人才的挑戰,而應對人才的挑戰將有助于中國經濟增長的模式真正從注重投資、過度依賴出口、資源利用效率低、對環境不友好向創新的轉型。

      筆者及同事斯丹凝(Denis Fred Simon)認為,四個方面的原因造成了中國面臨著嚴峻的人才挑戰。首先,盡管有人聲稱十年“文革”造成的56歲到60歲這個年齡段的斷層,已被45歲左右的年輕一代彌補,所以人才的年齡斷層已經不復存在,但是,斷言高層次人才的斷層已經解決為時尚早。

      其次,高層次人才的斷層又由于改革開放以后出現的留學熱而加劇。在過去30年間,中國先后派遣了139萬留學生出國,但是,到目前為止,僅大約28%學成海歸,人才外流(brain drain)不可謂不嚴重。

      進入21世紀以來,由于互聯網泡沫的破裂、高技術產業的蕭條、加之“9·11”后美國加緊了對高技術專業留學生和專業人員簽證的管制,中國留學生“海歸”人數急劇上升,出現了人才回流(brain gain)。當前全球性的經濟危機也將導致更多的留學生海歸。同時,在海外的留學生也通過各種方式環流(brain circulation),報效祖國。

      但是,至少是近期的許多“海歸”并沒有在海外的工作經驗。如果他們不能在海外找到專業對口的工作并積累一定的工作經驗,回國后成為“海待”也不是沒有可能的。

      另一方面,高層次留學生滯留海外不歸是不爭的事實。另外,“海歸”中有相當一部分是為跨國公司在中國的企業工作,由于跨國公司在薪酬、工作環境、職業發展等方面遠優于國內院校和企業,又造成一流人才的國內流失(internal brain drain)。

      近十多年來國家推出的一系列人才工程,從中國科學院的“百人計劃”、教育部的“長江學者計劃”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的“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等,旨在解決高層次人才的問題。最近國家又推出“千人計劃”,就是正視這個問題的再好不過的表現,而這一斷層還表現在高層次企業人才上。

      創新中國面臨的人才挑戰的第三個原因,在于中國社會日趨老齡化。筆者的研究表明,在2015年前后,中國將出現退休的專業技術人員超過達到接受高等教育年齡的學生的人數,這無疑將使中國面臨人才培養和使用更為嚴峻的問題。相比之下,印度的人口年齡結構遠優于中國,從而有可能使中國在吸引外資,尤其是高層服務業方面處于劣勢。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的中國大學擴招是為了增加內需,但似乎也起到了未雨綢繆的作用。

      最后,創新中國面臨的人才挑戰還由于如下現狀:總體來說,現有的科學、工程和其他專業人員及大專院校畢業生水平不高。人才的水平問題不僅具體表現在不同院校培養出的學生的質量參差不齊,一流院校的畢業生可與世界上任何院校的學生的水平媲美,但是剛剛升格為大學的院校的水平令人不安。大學教授不但人數緊缺,而且知識更新迫在眉睫,否則,以其昏昏,怎能使人昭昭?上世紀90年代開始的高校擴招,使得人才的質量問題雪上加霜。雇主都希望畢業生馬上能使用,但又不愿向大學生提供實習機會;而員工頻繁跳槽也使得雇主對在職培訓心有疑慮。

      由于上述四個原因,導致盡管中國科技人力資源人數為世界第一,從事研發的科學家工程師人數僅次于美國居世界第二,高等院校的在校和畢業生人數同樣舉世矚目,但從政府、科研院所到內、外資企業,都在大聲疾呼人才尤其是高質量人才短缺,人才的地區和層次結構分布不合理,優秀人才難于管理和保留。

      為了應對人才的挑戰,2003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召開了新中國成立以來的第一次人才工作會議,會上胡錦濤總書記高瞻遠矚地指出,未來國際競爭歸根到底是人才的競爭。5年多過去了,對人才的重要性是否真正形成共識?所采取的措施是否切實可行、對癥下藥?人才“工程”、“計劃”是否解決了人才問題?也許到了認真審視這些問題的時候了。

      (作者為美國紐約州立大學萊文國際關系和商務研究生院高級研究員)

     

      更多閱讀

      杰出科教人才引進評估高層戰略研討會文字實錄

      武夷山:中國人才引進應成為常態

    相關文章

    澳門新一期人才引進計劃21日起接受申請

    澳門特區政府人才發展委員會20日宣布,為推動澳門“1+4”經濟適度多元發展,提高澳門的創新力、競爭力及國際知名度,進一步帶動本地產業發展和社會長遠進步,特區政府推出新一期人才引進計劃,于2024年5月......

    深圳選拔培養杰出人才,最高資助2000萬元

    近日起,《深圳市杰出科技創新人才選拔培養實施辦法》(以下簡稱“《辦法》”)正式實施,旨在深入落實更加積極、更加開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新政,進一步加強杰出科技創新人才選拔培養工作,持續激發人才創造活力。根......

    成都理工大學校長許強:一流人才培養,教師要“先革自己的命”

    最近,二本院校教師黃燈又一次在社交媒體引起了關注。她在其著作《我的二本學生》《去家訪》中,聚焦了廣大“普娃”的大學故事和成長困境,收獲了許多人的共鳴。成都理工大學校長許強在朋友圈“刷”到了黃燈的演講內......

    到2035年為國家輸送10萬名左右高水平青年科技人才

    記者從中國科學院近日召開的科教融合工作會議上獲悉,到2035年,中國科學院將建成有國際競爭力的人才自主培養能力和體系,為國家輸送10萬名左右活躍在科技創新一線、能夠在世界科技前沿與國際一流科學家同臺競......

    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融合發展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推動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融合發展是加快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內在邏輯和......

    中國量子計算人才比億萬富翁還少!郭光燦院士發聲

    “我老是想不通,為什么很多年輕的理工科好苗子上了名校后就不再搞物理研究了?”近日,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郭光燦在與《中國科學報》的“世界量子日”對話活動中,發出了這樣的感慨。郭光燦院士。......

    姚春梅:建強現代產業學院賦能新質生產力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科技創新能夠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高校是優勢創新人才匯集地、重大原始創新策源地、科技創新成果集聚地,要發揮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關鍵引擎作用,......

    張榮院士:把破“五唯”作為高校綜合改革突破口

    教師選了一篇影響因子高的論文作為代表作。它真的能被稱為“代表作”嗎?多人發表一篇論文,誰是第一作者、第二作者,權重是多少,把科研中的合作關系變為了競爭關系,該怎么破?有“帽子”人才與無“帽子”人才共同......

    政校企院共建,四川省人工智能學院揭牌成立

    4月11日,由政校企院四方共建的“四川省人工智能學院”正式獲批成立,揭牌儀式在電子科技大學舉行。據介紹,四川省人工智能學院采取“1+N”政校企院共建模式,以電子科技大學為牽頭單位,四川省教育廳、經濟和......

    山科大探索工科人才培養:讓學生去生產一線“讀研”

    清晨,在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市勝利煤礦的員工宿舍,山東科技大學能源學院采礦工程專業研究生李鑫鵬像往常一樣,早早起床做準備,趕在8點前下煤井安裝監測儀器。四個半月前,李鑫鵬加入學校“惟真之光”工程師小隊......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