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并購大勢之下,醫藥行業變動不斷,產銷下行及政策嚴控,2014的行業形勢是否已不再樂觀?藥房托管與在線藥房,一個是傳統下的變革,一個是平臺上生長的電商,孰能成為未來醫藥領域更理想的商業模式?生物技術發展正在突破創新彌補醫療需求,生物診斷、轉基因食品將何去何從?浪潮之下,誰能真正看清行業發展脈絡?如生物技術發展該如何突破創新彌補醫療需求?在科技創新不足、外資醫療盛行以及銷售渠道不明朗的局勢下,我國醫療器械行業又如何突破當下的發展瓶頸?
目前,生物醫藥產業正在經歷重大變革,大量藥物ZL到期、信息技術和生物技術的飛速發展使得生物醫藥產業在研發模式、商業模式、產品形態等方面都發生著巨大變化。如今,產業之間的界限越發模糊,產業融合催生出新的商業模式和服務產品,其中信息產業和生物醫藥產業的融合尤為明顯。據普華永道預測,2017年全球移動醫療的市場規模將達230億美元。信息技術公司的介入無疑將會使現有生物醫藥產業格局發生改變。
生物醫藥產業前景廣闊
自國務院出臺《“十二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以來,生物產業位列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一。“十一五”期間,我國生物產業產值從0.6萬億元躍升至1.6萬億元。據估計,“十二五”末,生物產業產值將達到4萬億元水平,其中生物醫藥部分產值將達3.6萬億元。
廣州博濟醫藥生物董事長兼總經理王廷春在清科集團主辦的第四屆中國醫療健康產業投資與并購大會上指出,中國大概有6000家藥廠,真正能夠做新化合物研發的大約有200-300家左右,而一個新藥從化合物的發現到最終藥品推向市場,需要非常復雜和漫長的過程。而這一過程中,需要投資機構的支持,盡管周期會很長,但是一旦研發成功,投資回報率將非常可觀。
不過,高特佳投資集團執行合伙人郭海濤則持有不同觀點,他說,就現有中國的情況來看,在仿制藥和創新藥之間的選擇,會選擇以投資仿制藥為主。一般風險投資機構不會投資醫院,投資醫院的一般都是保險(放心保)和養老基金,因為VC/PE的投資以盈利為目的,而從全球來看,醫院的投資主要以公益為主。
“雖然,生物醫療是一個燒錢的行業,也是一個門檻很高的行業,做藥要跟藥監局打交道;開一個醫院需要跟政府去打交道。不過,中國醫療只要走市場經濟的這條道路,肯定能大把賺錢,只是需要踩準時間點。生物醫療是一個可以永久投資的行業,這個行業再做200年都不會有問題”。美國傲銳東源(OriGene)董事長兼CEO何為無在大會上對記者說道。
當然,生物醫療產業目前還有一個問題,那就是價格問題。中國醫藥(600056,股吧)生物技術協會秘書長吳朝暉表示,目前需要攻克的一大難點就是如何讓生物醫藥既高效又廉價。只是廉價但效果不好也不行,現在很多效果不錯的生物藥價格昂貴而且依賴進口。
醫療和生物技術帶來福音
眾所周知,醫學是一個干預的科學,中國的醫學干預了什么,醫生干預了什么,醫生絕大多數人干預的是生命,是竭盡所能,用了各種各樣的手段去延長生命,本質是干預健康,是應該通過醫生的手段,通過廠家提供有效的設備,或者是器材,讓病人有尊嚴,有質量地生活。
“醫藥和生物技術大勢所趨,我想結論是肯定的。我還想跟各位分享的,在之前我做了十幾年的外科醫生,我做外科醫生最后這個階段,正好趕上大量的植物材料進入到中國,應用到病人體內的這個階段,我既看到了這些材料給病人帶來的解除病人病痛,解除問題對醫生帶來的自豪感和滿足感。我在2000年接觸到組織工程生物這個材料的時候,我就決定把這個材料盡我所能,盡可能去做好”。北京清源偉業生物組織工程科技有限公司CEO李燕青對記者說道。
當醫生用大量的化療和放療的手段,去治療一個晚期腫瘤的病人,我們先不說病人能不能延長生命,單就病人在接受各種各樣治療的時候,他所承受的痛苦,沒有這種經歷的人是無法體會的。
目前生物技術在腫瘤方面的應用較為成功,其中還包括一些基因的治療等,徹底改變了過去大劑量放療給病人帶來的痛苦。所以生物技術在中國的發展和在世界上的發展,實際上是全體人類的福音。
投資醫藥生物技術 要有足夠耐心
天津海達投資醫藥投資董事總經理陳巧指出,從整個市場背景來看,醫療經濟運行處在一個疲軟期,從創投角度來看,一級和二級市場價格倒掛,現在醫藥行業的傳統創投模式越來越難做,目前,正在重點關注并購,就傳統制藥領域,近期并購機會大于傳統的創投機會。
深圳市基石創業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助理總裁程煥表示,從技術驅動的角度來說,發展醫藥生物技術還是有一個比較困難的過程,不單單是整個監管部門的問題,還有醫生實際上指導用藥,醫生的接受曲線是完全跟著美國走的,我們的生物技術可以發明比美國都提前的產品,包括中藥,問題是當美國醫生不敢用的,中國的醫生更加不敢用。這其中還有醫生習慣逐步的養成過程,所以生物技術的發展是非常緩慢的,在這個過程中如何抓住機會,那就是耐心。現在要抓住一個高速成長的企業,我們可能更愿意抓一些廣泛市場普藥的機會,在疾病結構趨勢變化大勢所趨中,這個機會顯現得更快更大。
王廷春認為,一個新藥從化合物的發現,到最終的上市,實際上是很復雜的過程,有一個說法就是在美國需要10年時間,10億美金,中國是沒有這么多錢。但是現在費用是逐漸在上漲,另外就是要求越來越高,在有些方面不亞于美國FDA的要求,這樣的情況下導致新藥研發的實現,實際上是越來越長。
上海市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上海市加快合成生物創新策源打造高端生物制造產業集群行動方案(2023-2025年)》,方案指出要持續強化長三角區域產業鏈供應鏈創新協同,促進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多方聯動,開展以產......
今日,依據《上海市高新技術成果轉化項目認定辦法》(滬科規〔2020〕8號)等文件精神,現將2023年第5批擬認定上海市高新技術成果轉化項目名單予以公示。名單中,奧然生物科技(上海)有限公司的全自動核酸......
核糖核酸誘導的轉錄后基因調控在生命個體抵御外源入侵的過程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自然界中的生命體無時無刻都需要應對各種外部入侵,如細菌、病毒等。為了應對這些入侵,生命體的細胞會產生一種叫做核糖核酸的分子......
在9月份,生命科學領域迎來了一場投融資的狂潮,眾多企業紛紛參與其中。這一領域的創新和發展得到了全球范圍內的廣泛關注和認可,吸引了大量的資本和資源,40余家企業完成數十億融資!生命科學涵蓋了從生物大分子......
2023年9月,蘇州亞通生物醫療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亞通生物”)宣布完成近億元A+輪融資,本輪融資由乾道基金領投,博潤資本跟投,凱乘資本繼續擔任獨家財務顧問。2022年8月,亞通生物獲得了來自杏澤......
近日,工業和信息化部辦公廳和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綜合和規劃財務司共同發布“關于公布生物醫用材料創新任務揭榜掛帥(第一批)入圍揭榜單位”的通知,經各地推薦、綜合評審和網上公示,確定了生物醫用材料創新任務揭......
9月16日,生物活性分子與成藥性優化全國重點實驗室在廣州正式啟動建設。據悉,該重點實驗室是暨南大學首個全國重點實驗室,由天然藥物化學家、暨南大學副校長葉文才擔任主任,擁有固定研究人員155人,其中國家......
【引言】生物顯微鏡是一種用于觀察生物切片、生物細胞、細菌以及活體組織培養、流質沉淀等的精密光學儀器。它還能夠觀察其他透明或半透明物體、粉末和微小顆粒等物體。生物顯微鏡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最早由荷蘭人列......
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生物與化學交叉研究中心朱正江研究員團隊在AnalyticalChemistry雜志在線發表了題為“AllCCS2:CurationofIonMobilityCollisio......
8月14日,由湖南省農業科學院主辦的湖南油菜種質創新及生產應用學術交流會在長沙召開。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傅廷棟作了題為《油菜育種進展與多功能利用》的報告,聚焦油菜雜種優勢利用育種及飼用、薹用等油菜多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