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腦缺氧、心缺血、急性胰腺炎、動脈粥樣硬化等疾病,從醫學的籠統意義上說,它們都是由細胞壞死引起的疾病。近日,廈門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韓家淮教授課題組的一項研究表明,存在于人體內的一種名為RIP3的蛋白激酶是將細胞凋亡轉換成細胞壞死的分子“開關”,通過調控這個開關,就可以調控細胞死亡方式。這一發現,被認為為臨床治療與細胞壞死的相關疾病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6月4日出版的美國《科學》雜志以長篇研究報告的形式在線刊登了這項最新研究成果。
細胞凋亡和細胞壞死是細胞死亡的兩種方式。韓家淮介紹說,前者是細胞自發的生物學過程,死亡細胞遵循體積收縮、染色質濃縮、核塌陷等一系列的程序,一般情況下,這種死亡方式不會引起炎癥反應,是正常的細胞死亡;后者則是因病理(如物理性或化學性的損害因子及缺氧與營養不良等)而產生的被動死亡,通常意義上,這種細胞死亡方式會導致炎癥反應,而炎癥正是導致包括癌癥在內的多種疾病產生的“罪魁禍首”,所以說這種方式是細胞的非正常死亡。
長期以來,人們對細胞凋亡的認識已經較為清楚,而細胞壞死的分子機制以及細胞凋亡與細胞壞死如何相互轉換在科學界卻仍然是個謎。該課題組經過近六年的研究發現,存在于人體內的一種名為RIP3的蛋白激酶通過調節能量代謝,可以將腫瘤壞死因子誘導的細胞凋亡轉換為細胞壞死。簡言之,該蛋白激酶是細胞凋亡與壞死之間相互轉換的一個分子“開關”,它通過調節能量代謝,會影響細胞選擇不同的死亡方式。
韓家淮說,這一發現的啟示意義在于,如果我們能夠有效抑制RIP3的活性,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細胞死亡,對那些由細胞死亡導致的相關疾病就可能起到治療、防御或減輕的作用。
“但一般而言,基礎研究要比應用研究前置10至20年”,談及這一成果的應用前景,韓家淮說,“要真正研發出抑制這種蛋白激酶的藥物,還要經歷尋找抑制物、修飾抑制物、動物實驗、臨床實驗等漫長而艱苦的環節和過程”。
更多閱讀
哺乳動物復雜性狀的性別差異是普遍存在的,并且與雄激素密切相關。然而,性別差異的分子和細胞特征及其雄激素的調節仍然缺乏。 2024年4月10日,中國科學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分子細胞卓越......
中國最有名的猴子,除了孫悟空外,大概就是“中中”“華華”了。2018年初,這兩只小猴睜著懵懂的大眼睛,登上國際期刊《細胞》封面,成了舉世矚目的大明星。作為全球首例體細胞克隆猴,它們的誕生開啟了實驗動物......
“趕巧了,實際上這兩項工作我們‘磨’了很多年了。”近日接受《中國科學報》采訪時,提及一個月內在《細胞》和《自然》連發論文,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研究員張余一語道出科研背后的艱辛。過去十幾年......
大家好!來一起關注上午的市場行情及最新資訊~5月8日,A股市場小幅低開后震蕩下行,截至上午10時56分,深證成指、創業板指跌幅有所擴大。行業板塊上,上午醫藥、農業、銀行等板塊表現居前,煤炭股盤中走高;......
美國莫菲特癌癥中心科學家一項新研究提出,細胞擁有一個此前未知的、獨立于基因組的信息處理系統,使它們能夠對環境變化迅速作出反應。相關論文發表于最近的《交叉科學》(iScience)雜志。圖片來源:《交叉......
γδT細胞是一種獨特的T細胞亞群,在各種免疫反應和免疫病理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近日,暨南大學生物醫學轉化研究院研究員楊美香與教授尹芝南團隊合作,在γδT細胞代謝調控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他們揭示了免......
4月25日,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員丁璟珒研究組和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資深研究員邵峰團隊,在《科學》雜志在線發表研究論文,揭示了兩種來源于低等真核生物的gasdermin(GSDM)蛋白通過非蛋白......
西湖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特聘研究員周強課題組,中國科學院院士、西湖大學校長施一公課題組助理研究員宿強,在合作研究中首次呈現了兩種經典的γδTCR–CD3復合物的全長冷凍電鏡結構,揭示了Vγ依賴的組裝模式,......
北京時間2024年4月23日晚,我國科學家團隊在國際學術期刊Cell發表題為“3DReconstructionofaGastrulatingHumanEmbryo”(人類原腸胚的三維重建)的研究論文。......
近日,中國計量大學教授陳春主持制定的國家標準《細胞培養液中苯乙烯、2-氯乙醇的測定氣相色譜-質譜(GC-MS)法》(GB/T43778-2024)正式發布并實施,細胞培養產品質量有了新保障。細胞(含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