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平原上的秸稈,如果用于發電,年產值可超100億元;然而迄今為止,川內尚無一家這樣的電廠并網發電
每到收割季,秸稈問題就是令人頭疼卻無處求解的公眾話題。
秸稈禁燒年年燒。人們想出了許多秸稈無害化利用方式,秸稈發電就是其中的一種。《四川省“十二五”能源發展規劃》提出,到2015年底前,我省將規劃布局27個、總裝機容量為82萬千瓦的秸稈發電廠。2013年規劃調整,這一目標降到4個。但迄今尚無一家秸稈發電廠并網發電。
被寄予厚望的秸稈發電,走在一條怎樣的路上?
在跑馬圈地的新能源巨頭看來,四川是不折不扣的秸稈資源大省。但規劃中的生物質秸稈發電項目一再縮水,有的甚至已經擱淺。
“我們現在做的,是和時間賽跑,力爭在秋收前讓川內首個秸稈發電廠并網發電。”8月11日,站在洪雅縣城南6公里外的將軍鄉楊場村,陽光凱迪新能源集團四川開發總監朱能斌面對已竣工的發電廠,心中焦急,“總部對我們在四川的工作很不滿意。我們自己也不滿意,覺得有勁無處使。”朱能斌一臉無奈。
5年前,朱能斌從湖北的公務員崗位“下海”,進入上市公司凱迪電力,旋即被派到四川。彼時,凱迪在四川設立了兩個開發大區,一區負責彭山、萬源、樂山的項目,朱能斌領銜的二區則主要負責廣元、巴中、涼山和洪雅的項目。
四川省農村能源辦公室提供的數據顯示,四川每年可產秸稈4000多萬噸,目前有大約1000萬噸消耗于還田、制作菌包和飼料等,3000多萬噸的秸稈被廢棄。據調查,單是成都平原上的成都、樂山、德陽幾個市的秸稈,如果用于發電,年產值可超100億元。《四川省“十二五”能源發展規劃》提出,到2015年前,我省將在農林作物豐富地區規劃布局27個、總裝機容量為82萬千瓦的秸稈發電廠。但受制于現實,2013年中期規劃調整,這一目標降到4個。省能源局相關負責人表示,今年將有蒼溪縣、江安縣等3個秸稈發電廠投產。
從省能源局的核準速度來看,不可謂不快,僅凱迪一家,3年不到就拿到了在眉山、樂山、廣元、巴中、達州、涼山等地秸稈發電的8個“路條”,核準了3個。
省能源局提供的數據顯示,目前我省已經核準或同意開展前期工作的生物質秸稈發電項目,單個發電裝機容量均為3萬千瓦,項目投資約2.6億-3.7億元,建成投產后年發電量約為2.1億度,燃料消耗量約22萬至28萬噸/年,能夠促進項目區農民年增加收入約5000萬元以上。
凱迪電力旗下已擁有24家生物質電廠,正式投運總數達到16家,但在凱迪寄予厚望的四川,依然為零。“受累于業績,四川兩個開發大區已被合并,目前只有洪雅、朝天、通江項目已被核準動工,沐川、會理、萬源等地的部分項目已經放棄,短時間內不會考慮再上馬新項目。”朱能斌透露。
今年洪雅縣、蒼溪縣和江安縣秸稈電廠力爭投產發電,明年凱迪在廣元朝天區的秸稈發電廠也有望投產,實現“十二五”秸稈發電目標。但放棄的還是大多數,國能生物發電集團有限公司在南部縣和三臺縣的秸稈發電項目擱淺,四川佰能電力工程有限公司在蓬溪以及大唐集團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在德陽經開區的項目等也進展緩慢。
土地指標能不能解決?秸稈收購成本能不能降下來?兩大問題,是秸稈發電項目普遍遇到的兩大“攔路虎”。若要順利并網發電,須先將“兩只老虎”拿下。
能吃掉大量秸稈的秸稈發電為何在川步履蹣跚?原因很多,最主要的,一是用地問題難解決,二是秸稈收集成本控制不下來。
秸稈發電廠的發電機房占用空間不大,但秸稈儲存需要占用不少地。以凱迪在洪雅的項目為例,5個燃料棚就要200畝地,土地指標能不能解決?這是秸稈電廠的第一只“攔路虎”。“成都平原禁燒秸稈的意識很強,但200畝地的指標很難拿得到,每畝至少十幾二十萬元的拿地價格也是很大的負擔。如果去小縣城建廠,土地指標和價格要容易一點,但地方政府重視程度又不一定有成都平原高。”朱能斌說。
凱迪在川拿到的第一個核準項目在眉山青龍鎮。2008年被核準,2009年開始動工打地基,但隨后青龍鎮被納入天府新區規劃,工業園區規劃開始調整,凱迪最后被迫放棄了這個項目。凱迪在沐川的廠址也歷經三次更換,最終又因拆遷困難,已確認的廠址面積由197畝改為140畝,無法滿足電廠要求而放棄。
秸稈收購成本則是第二只“攔路虎”。
崇州燎原鄉鏵頭村村民周今名算了一筆賬,起碼每噸三百塊錢才愿意將自家秸稈拉來賣。這樣除去運費,每畝還能賺個六七十元。朱能斌卻坦言,秸稈收購價格如果超過300元/噸,電廠就有點吃不消了。
成都市秸稈辦相關負責人表示,秸稈的收購價格因各地的人工成本和運輸成本的差異而不同。北方地區田地規模大,地勢也平坦,秸稈回收、運輸成本較低,可以大規模處理。而南方省份田土分散,秸稈資源在一家一戶,收購成本就高,價格和數量都不可控。
秸稈收集半徑越大,運輸費用越高,電廠的燃料成本也相應增大。朱能斌認為,秸稈發電廠最理想的輻射區域是30-50公里,但在川內,為了收集到足夠的資源,秸稈發電廠需要輻射到50-100公里左右。
收購體系對收購價格也有影響。“如果依托大戶,他們相互之間容易串聯哄抬價格,從二百多元一噸漲到三四百元一噸,甚至通過摻水等手段將秸稈增重。”朱能斌說,為了降低收集成本,其他省的凱迪公司探索出大戶+自建村級收購站點相結合的方式,也將在洪雅電廠采用。
即便繞開了“攔路虎”,投資上億的秸稈發電項目能否盈利還是問題。業內人士建議,不妨適當提高補貼電價,開啟“綠色通道”,打出一套“組合拳”,將生物質發電這樣的新興產業“扶上馬”。
根據省能源局的估算,3萬千瓦秸稈發電項目投資約在2.6億-3.7億元之間。投資能否盈利?
2010年7月18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出臺全國統一的農林生物質發電標桿上網電價標準,每度為0.75元,相比火電的上網價格,相當于每度電補貼0.35元。“當前技術路線下,這種全國統一補貼標準并不合適。在東三省這樣的北方省份,規模效應使得秸稈發電盈利,但在四川這樣的南方就要虧損。”朱能斌說。
凱迪自2012年起大力整頓生物質發電廠的燃料采購體制,到2013年下半年開始初見成效,生物質發電業務才邁入盈利拐點。
在業內人士看來,執行了4年的0.75元(含稅)標桿上網電價,在地價、財務成本、物價、人力等綜合費用快速增長的形勢下,已經遠不及生物質電廠本身的發電成本。行業內更多的人覺得每千瓦時提高至1元比較合理;也有人認為是否可以參照光伏發電,按照不同區域實行不同的補貼電價。
一些省份已通過省級層面的補貼在先行先試。近日,安徽提出,在沿淮和皖北糧食主產區,原則上每縣(市、區)布局1座秸稈電廠,秸稈資源量較大的縣(市、區)可布局2座,力爭2017年底全省秸稈電廠裝機規模達到150萬千瓦左右,年利用秸稈量1500萬噸左右。對在自然含水率以內的秸稈按照實際利用量實行分類補貼,其中水稻秸稈每噸補貼50元左右、小麥秸稈每噸補貼40元左右等。“對于秸稈發電這樣的新興產業,應該讓它先發展起來再說。”朱能斌表示,地方政府還可以在原料的收集、運輸等方面給予必要的支持,營造一個好的促進秸稈產業化利用的氛圍。
省能源局相關負責人也認為,讓秸稈發電廠順利運行的關鍵是保證其有一定的利潤。例如,可以考慮在運輸環節給予必要的補助,建立秸稈運輸的“綠色通道”,以降低收購成本。“總之,要打出一套市場與政府同行、前端和末端兼顧的‘組合拳’。”
朱能斌透露,到2020年凱迪在全國的生物質秸稈發電廠將達到200個,目前在建的就有近50家。其洪雅電廠的預收購已經收了3萬多噸,5個燃料棚都快堆不下了。這也讓朱能斌重燃在川發展秸稈電廠的決心,四川希望未來能在凱迪的全國格局中占據一席之地。“我們現在做的,就是讓川內首個秸稈發電廠盡快投產,讓秸稈發電不再看不見摸不著。”朱能斌說。
今年6月以來,華北、黃淮等地遭遇多輪高溫天氣,多地的最高氣溫突破歷史極值,對電力油氣等能源保障供應帶來一定壓力。為確保能源安全穩定供應,國務院國資委要求發電企業應發盡發,煤炭石化企業全力保障電煤油氣供......
據首屆電力行業科技創新大會27日消息,至一季度末,我國非化石能源發電裝機容量占比首次超過50%,達到50.5%,標志著電力行業“雙碳”工作取得重要進展。截至3月底,我國發電裝機容量達26.2億千瓦,位......
截至3月15日,世界最高海拔風電場——三峽西藏措美哲古風電場累計發電量突破1億千瓦時,相當于減排二氧化碳8.32萬噸,節約標準煤3.05萬噸。三峽西藏措美哲古風電場一期項目于2021年底全面投產發電,......
日前,首臺國產空氣冷卻最高能效等級的重型燃氣輪機在河北秦皇島順利下線,這是國內重型燃氣輪機生產制造技術水平的新突破。首臺國產空氣冷卻最高能效等級的重型燃機長11米、總重達400噸。燃氣輪機不僅可以將天......
國際首個100兆瓦先進壓縮空氣儲能示范電站。中科院工程熱物理所供圖近日,國際首個百兆瓦先進壓縮空氣儲能國家示范項目在河北張家口順利并網發電。該項目總規模為100兆瓦/400兆瓦時,核心裝備自主化率10......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徐銅文、特任教授楊正金團隊在用于鹽差能發電的離子交換膜方面取得新進展,報道了一種磺化的超微孔聚氧雜蒽基(SPX)離子膜,揭示了軟物質限域下的離子傳遞特性,利用膜內亞納米的親水微孔實......
4日,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應用化學系徐銅文、楊正金團隊研發了一種磺化的超微孔聚氧雜蒽基(SPX)離子膜,揭示了軟物質限域下的離子傳遞特性,并利用膜內亞納米的親水微孔實現了極高的離子選擇性,......
7月5日從湖北省農業科學院獲悉,該院生態循環農業團隊在長期秸稈還田土壤碳效應的研究中取得最新進展,相關成果在線發表于國際期刊《整體環境科學》上。稻麥輪作是長江流域主要種植方式,在保障我國糧食安全中發揮......
7月1日,中國石油首個水面光伏項目—— 大慶油田星火水面光伏示范工程并網發電,也標志著大慶油田新能源業務并入主業發展。大慶油田星火水面光伏項目利用兩個水面,建設用地40萬平方米、裝機規模18......
近日,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材料研究中心納米材料室研究員姚會軍團隊在一維/二維復合結構反電滲析發電研究方面取得進展,相關成果發表在國際期刊ACSAppliedMaterials&Interfa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