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在發現免疫耐受型癌癥的發病機理方面作出的杰出貢獻,近日,福建醫科大學免疫治療研究所所長陳列平教授與其他三位科學家一起,共同分享了今年腫瘤免疫學界頂級大獎——威廉·科利獎(William B. Coley Award)。
陳列平為福建醫科大學校友,同時也是美國耶魯大學腫瘤免疫學部主任、教授。2013年,作為國家“千人計劃”和福建省“百人計劃”創新人才,他被引進到福建醫科大學。
這次獲得威廉·科利獎的總共有4名科學家,其中,日本的學者發現了人體免疫細胞的一個受體PD-1。而陳列平則發現,在癌細胞上有一個PD-1的結合子PD-L1,當PD-1和PD-L1結合時,本來應該“吃掉”癌細胞的免疫細胞,就會“束手就擒”,不再攻擊癌細胞。這樣,癌細胞得以不斷增長。這就是“免疫耐受型”癌癥的發病機理。
“約五分之一左右的癌癥屬于免疫耐受型,如果研發出抗體,阻斷PD-1和PD-L1之間的信息傳達通道,免疫細胞就能夠恢復活力,對癌細胞展開攻擊。”福建醫科大學免疫治療研究所副所長林基禎教授介紹,陳列平的實驗室實施了用單克隆抗體阻斷PD-L1及其受體PD-1相結合的戰略,來拆除癌細胞的保護屏障,并在動物實驗中取得成功。根據陳列平的重大發現,歐美一些國家目前已經研發出相關藥物,不久前剛剛獲批上市,用于治療皮膚癌。
據介紹,國外胃癌、肝癌的發病率比國內低,因而相關研究也較少。目前,福建醫科大學免疫治療研究所正在應用陳列平的研究成果,開發新一代的單克隆抗體,對免疫耐受型的肺癌、胃癌、肝癌、腎癌和黑色素瘤等國內多發癌癥進行免疫治療研究。
威廉·科利獎項設立于1975年,每年授獎一次,由美國紐約的癌癥研究所負責評審,授予在基礎免疫和腫瘤免疫學領域作出重大貢獻的杰出科學家。
9月30日,北京城市副中心醫產協同示范項目荻碩貝肯免疫與代謝特檢平臺啟動儀式在中關村通州園一方健康谷舉行。該平臺將進一步豐富漷縣醫藥健康產業集聚區及副中心免疫醫學科學研究及服務能力,為北京城市副中心醫......
當地時間10月7日,瑞典卡羅琳醫學院宣布,將2024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科學家維克托·安布羅斯(VictorAmbros)和加里·魯夫昆(GaryRuvkun)。生理學或醫學獎是2024年諾貝爾......
9月19日,被譽為“諾獎風向標”的生物醫學領域重要獎項——拉斯克獎揭曉。華人科學家、美國得克薩斯大學西南醫學中心分子生物學教授兼炎癥研究中心主任陳志堅因發現“感知外來和自身DNA的酶cGAS,解開DN......
西班牙巴塞羅那科技學院NuriaLopez-Bigas和AbelGonzalez-Perez共同合作,近期取得重要工作進展。他們研究提出了免疫治療應答的五個潛在因素。相關研究成果2024年9月12日在......
由中國食藥促進會疫苗及生物制品質量評價與標準專業委員會組織全國30多家企事業單位共同編制的《基于mRNA-LNP技術的(細胞)免疫治療產品開發指南》(T/FDSA0055—2024)團體標準于近日正式......
國家納米科學中心王海、聶廣軍、重慶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冉海濤等人在Nature子刊NatureNanotechnology上發表了題為:Metal-ion-chelatingphenylalanine......
膠質母細胞瘤(GBM)是最致命的原發性腦腫瘤之一,但其診斷和治愈性治療仍然是一個巨大的挑戰。2024年8月19日,東華大學李靜超團隊在AdvancedScience在線發表題為“Neutrophil-......
如今,鴨子已經成為中國人餐桌上重要的肉制品。據統計,我國肉鴨的年出欄量已超過40億只,鴨子成為我國肉類產品的第三大來源。但長期以來,鴨用疫苗品種不全,特別是多種新發疫病仍無疫苗可用,成為制約我國養鴨業......
腫瘤免疫微環境在影響癌細胞免疫逃逸和轉移方面發揮重要作用,癌細胞的轉移通常要求降解與重構微環境中的胞外基質。過去相關研究主要側重于生物化學層面,微環境中物理因素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尚未探索,特別是細胞外......
在人體復雜的免疫系統中,存在著一種微妙的平衡:既能有效清除“異己”,又能避免誤傷“友軍”。然而,這種平衡有時會被“狡猾”的腫瘤細胞所利用,逃脫免疫系統的監視。CD47-SIRPα免疫檢查點就是人體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