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4日上午,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白雪冬研究員、北京大學齊利民教授和北京理工大學曲良體教授應邀訪問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固體物理研究所,并先后做了三場學術報告,報告會由葉長輝研究員、李越研究員主持。
白雪冬研究員做了題為“高分辨納米表征與器件機理研究”的學術報告,報告詳細介紹了近幾年發展起來的原位透射電鏡技術在材料研究方面的應用進展。利用透射電鏡中的掃描探針技術,在表征原子結構的同時,原位測量材料的性質,直接獲得性質——結構的對應關系。該技術也是一種實現納米操縱和定量納米表征的有效途徑。報告以對納米材料的微納操縱與光電性質、鋰離子、銀離子、氧離子的電遷移的原位高分辨透射電鏡研究為例,重點介紹了透射電鏡中掃描探針技術的搭建及其在納米研究中的應用以及中科院物理所在原子尺度上研究納米材料物理性質的結果。
齊利民教授的報告以“無極微納結構的膠體化學法合成與組裝”為題,重點介紹了其在具有特定形貌和構造的膠體粒子以及圖案化納米陣列結構的可控合成、組裝及性能研究等方面所取得的一些進展。他主要闡述了以下三方面內容:基于表面活性劑和特殊溶劑的納米結構合成,包括特殊形貌的金和二氧化鈦納米結構;基于反應性模板的納米結構合成,得到了各種維度的納米晶;基于單層膠體晶體模板的納米陣列結構的制備與組裝。此外,對所得到的材料在催化、SERS、生物傳感及鋰離子電池等方面的應用做了初步探討。
曲良體教授在報告“石墨烯的結構調控、功能組裝與應用”中,介紹了其小組在對各個維度的石墨烯基材料進行組裝、功能化及應用方面取得的進展。通過對石墨烯進行剪裁、組裝,以模板法和自組裝的方式實現了從零維量子點到一維納米管、微纖維,二維石墨烯和三維石墨烯網絡的構建,并將其與其它功能體復合,制備得到了多種維度的石墨烯功能材料,利用這些材料的獨特性能,將其應用于聚合物太陽能電池、催化、光催化等方面,表現出重要的應用價值。
報告結束后,參會師生就有關問題與白雪冬研究員、齊利民教授、曲良體教授進行了深入交流討論。
【報告人簡介】
白雪冬,1968年出生,中科院物理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1999年在中科院金屬所獲得博士學位,2000年在美國紐約州立大學布法羅分校做訪問學者,2001年至2003年在美國佐治亞理工學院和哈佛大學做博士后研究,2004年在日本國立材料科學研究所做訪問研究員。在納米材料(碳、半導體、金屬氧化物等)操作與性質-結構高分辨表征、離子傳輸及其相關的阻變存儲器和鋰離子電池等器件機理方面開展研究工作。已在Nature及其子刊PRL、JACS、Adv. Mater.、Nano Lett.等期刊上合作發表論文110余篇,累計他引5500多次,論文被引用的H-因子是39,已授權發明專利7項。在MRS、AVS等重要國際會議上做邀請報告10余次。2008年獲得北京市科技一等獎,2011年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第二完成人)。2013年入選國家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目前主持國家重大科學研究計劃納米項目。
齊利民,1969年1月生,現任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教授。1990、1993、1998年分別在北京大學獲得學士、碩士和博士學位,1998年至 2000年在德國馬普膠體與界面研究所從事博士后研究,2000年回北京大學任教。主要從事有關膠體與界面化學、納米材料合成與組裝、仿生材料化學、能源材料化學等方面的研究,在無機微納結構的膠體化學法控制合成與組裝以及生物與仿生礦化等領域取得了系列創新性成果。迄今在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 Ed.、Adv. Mater.、Energy Environ. Sci.、Nano Today 等國際學術刊物上發表SCI收錄論文130余篇,累計被引用逾8000次(其中26篇論文均被SCI引用100次以上),H因子為53。2000年獲全國百篇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獎,2003年獲得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同年獲中國化學會青年化學獎,2004年獲第九屆霍英東基金會高校青年教師獎(研究類)一等獎,2006年獲北京市“五四”獎章。現為中國化學會膠體與界面化學專業委員會和納米化學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材料研究學會納米材料與器件分會理事,《科學通報》和《中國化學》雜志編委,國際刊物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和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 顧問編委。
曲良體,2004年博士畢業于清華大學化學系,現為北京理工大學徐特立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具有碳–碳共軛結構的納微米材料研究,涉及碳納米管、石墨烯、導電高分子等的可控制備、功能化修飾及其應用研究。在Science, Angew. Chem. Int. Ed., Adv. Mater., J. Am. Chem. Soc., Nano Lett.等國際重要期刊發表論文110多篇。受邀請在Energy Environ. Sci.等撰寫5篇綜述論文,英文專著6章,申請國際國內發明專利8項。1篇論文榮獲2012年度“中國百篇最具影響國際學術論文”。獲得榮譽還包括2007年SAMPE 國際會議優秀論文一等獎,2009年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及第13屆“霍英東基金”,2013年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重大基礎研究發展(“973”)計劃課題、軍口預研項目等多項。擔任中國材料研究學會納米材料與器件分會第一屆理事會理事,中國化學會青年化學工作者委員會委員等。
白雪冬研究員作報告
關于征集2023年度工程與材料科學部重大項目領域建議的通知根據科學基金深化改革要求,為進一步完善重大項目立項機制,工程與材料科學部根據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有關管理辦法的規定,面向科技界征集重大項目領域建議......
近日,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廣州)教授級高工何高文團隊揭示了深海沉積物中磷酸鹽組分對稀土元素的超常富集機制,并證實稀土富集主要在海水-沉積物界面附近完成。相關研究發表于GeochimicaE......
前言在過去的十年中,腫瘤免疫療法得到蓬勃發展,包括免疫刺激小分子、靶向免疫細胞的免疫檢查點抑制劑(ICI)、表達嵌合抗原受體(CARs)的自體T細胞或自然殺傷(NK)細胞以及表達腫瘤抗原或CARs的m......
大賽啟動現場。朱漢斌攝比賽現場。主辦方供圖頒獎現場。主辦方供圖9月6日,在廣州市科技局的指導下,由廣東粵港澳大灣區國家納米科技創新研究院(以下簡稱廣納院)主辦,大灣區科技創新服務中心承辦的2022年廣......
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研究員楊柯團隊長期從事新型醫用金屬材料的基礎與應用研究。近期,團隊成員任玲、王海等人通過“雙相殼層包裹超細等軸晶”的顯微組織設計思想,獲得了性能優異和熱穩定性高的超細晶含銅鈦合金。......
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研究員楊柯團隊長期從事新型醫用金屬材料的基礎與應用研究。近期,團隊成員任玲、王海等人通過“雙相殼層包裹超細等軸晶”的顯微組織設計思想,獲得了性能優異和熱穩定性高的超細晶含銅鈦合金。......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2/8/484527.shtm 本報北京8月17日電(記者袁于飛)近日,北京高壓科學研究中心曾橋石研究員......
近日,安徽工業大學先進金屬材料綠色制備與表面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在國際權威期刊《腐蝕科學》(CorrosionScience)上發表了稀土納米線改性碳/碳復合材料的最新研究成果。該校材料學院教授鄧海亮......
““一種基于深度學習的金屬有機框架材料碳捕獲性能的端到端的人工智能預測方法”一文被選作《化學信息與建模雜志》封面文章萬夕里課題組供圖怎樣在數分鐘內完成對數十萬材料的性能預測,從而尋找出具有優質性能的碳......
根據《中國微米納米技術學會會士評選辦法(試行)》的有關規定,經過廣泛征集會士候選人提名、初審、評審委員會評定、常務理事會審議通過,初步遴選出4名2022年度學會會士正式候選人。現將正式會士候選人名單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