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霧霾天氣日益頻繁的造訪,呼吸,已成為許多城市的心頭之痛。
放眼全國,盡管各地正大刀闊斧地實施清潔空氣行動計劃,但徹底消除霧霾仍有待時日。于是,屢遭霧霾圍困的人們只能暫時寄希望于自然界的風雨獲取短暫的藍天。
風,開始成為拯救藍天的代名詞,與風有關的一切驅霾舉措,也迅速成為火爆的話題。
城市風口說
——清理風口引入清風
北京市社科院經濟研究所近日發布《構建北京“新風大系統”》研究報告。
報告提出,北京城區最重要的上風口——昌平南口至馬池口區域目前污染嚴重,對城區造成“增霾效應”,應全面清退這一區域污染型業態,構建“新風道”,引清新空氣入城區,從而減輕霧霾。
這一課題的主持人、北京社會科學院世界城市研究基地研究員丁軍介紹,北京地區存在三大風帶,這一課題主要研究的是最重要的西北風帶。
其中,昌平南口——馬池口區域系北京五大風沙危害區之一,是對城區空氣質量影響最大的上風口。
報告認為,南口——馬池口是城市風道系統的重要氣源口,但目前這一區域污染情況嚴重。例如馬池口地區,一路段周邊約10平方公里的范圍內,聚集了瀝青材料冶煉廠、混凝土攪拌站、爐渣及建筑垃圾收售大坑、煤場等重度污染產業群落。
報告建議,北京市對上風口區域的污染型業態進行全面梳理和清退,重塑上風口區域規劃定位,將其定位為北京“新風大系統”中的“氣源口”、“上呼吸道”、“優質氣源庫”,確立生態優先的規劃理念。
丁軍表示, “新風資源”是調節城市微氣候、提升空氣質量、降低城市熱島效應難以替代的有效手段。“北京園博園內的錦繡谷就是由砂石坑改造而成的。園博園建成后,周邊顆粒物濃度下降了60%,生態環境治理效果十分明顯。相信馬池口及周邊地區的改造將為城區霧霾治理帶來更加顯著的效果。”
城市風道說
——合理規劃助風穿城
“風道”,即風走的路線。每座城市的建筑布局不同,天氣形勢不同,“風道”也不盡相同。
杭州市氣象局等3部門聯手研究的“城市風道”,就是關于風的走向的規劃。他們希望在杭州建設一個“城市風道”,把郊外的風引進杭州的主城區,把空氣中的霧霾等污染物吹走。
同時,杭州市規劃局還表示,建設城市風道,不僅可以吹走冬天的霧霾,夏天還可以緩解“熱島效應”。杭州三面環山一面城,如果能有股風穿城而過,就能有效地給悶在蒸籠里的城市降溫。而杭州的現狀是,城市里到處都是高樓大廈,阻擋了風的路線。
據統計,杭州目前有高層建筑4000多幢,大部分集中在杭州市區和錢江新城。除了高樓大廈多,一些不合理的道路規劃也是影響風進城的原因。為此,有專家提出,杭州需要更多沒有阻攔的街道,順著城市的風向,利用自然風來給城市換換空氣甚至降溫。
杭州市氣象局負責這一項目的馬萬里說,“城市風道”項目會針對大氣污染和霧霾找出成因,并對杭州的通風能力進行定量化的影響分析。
據了解,整個項目將從數個方面展開。首先是通過不同年代杭州城市下墊面環境發展狀況,分析影響杭州通風廊道變化的特征。譬如“風道”的寬窄改變,“風道”中風力的增強與減弱等因素。同時,專家們還將開展專題研究,探討杭州西部山體對整個城市通風能力的影響。
在集聚以上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各路專家將對城市的合理化規劃與建設提出對策、建議,做到改善污染擴散狀況、保持城市“通風廊道”通暢的效果。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分子反應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江凌團隊、副研究員張兆軍和院士張東輝團隊,與臺灣原子與分子科學研究所研究員郭哲來團隊、香港中文大學教授劉志鋒團隊合作,利用自主研制的基于大......
近日,我所分子反應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江凌研究員團隊、張兆軍副研究員和張東輝院士團隊,與臺灣原子與分子科學研究所郭哲來研究員團隊、香港中文大學劉志鋒教授團隊合作,利用自主研制的基于大連相干光源的中性團......
近日,北京師范大學與美國得州農工大學開展合作研究,揭示了區域霧霾形成的新機制。該成果發表于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報》,對我國及世界發展中國家合理制定減排措施以治理霧霾、改善空氣質量及應對氣候變化具有切實有......
近來,很多人都注意到了中國北方地區霧霾頻發的“怪現象”。北京市環保監測中心的數據顯示,1月25日至28日,2月10日夜間至13日白天,京津冀地區先后出現了兩次持續性區域重污染過程,北京甚至在2月12日......
今年春節比較特殊,車停駛了、工廠停產了,甚至連餐廳都不營業了,但京津冀等地依然出現了多次重度霧霾天氣。對此,有人把近期出現的霧霾主要成因指向了“白煙”,也就是火電廠濕法脫硫后排放的濕煙氣,進而希望能夠......
在黑色的夜幕中,一束激光如同一根閃亮的金針直插天空。“這就是我們的‘大氣探針’,可以實時監測從地面到10公里高空范圍內的霧霾分布并分析其成分。”中科院安徽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環境光學研究中心專家張天舒說......
霧霾從何而來,怎樣漂移、消散?搞清楚這些問題才能真正治霾。近期,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研究“探霾”激光雷達取得新進展,可消除傳統探測技術的“盲區”,更加精確、清晰地對從地面到500米高空的“近地霧霾......
近日,安光所大氣光學研究中心王珍珠副研究員等研發的霧霾天氣探測激光雷達新技術,有效用于近地面霧霾垂直分布探測中,相關研究結果以《側向散射激光雷達探測霧霾天氣氣溶膠新技術及其反演方法》為題發表在美國地球......
分析測試百科網訊2019年12月4日,由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多科學研究中心環境安全與健康分中心,中國科學院納米生物效應與安全性重點實驗室、霧霾健康效應與防護北京市重點實驗室、國家環境保護汞污染防治......
最新研究表明,如果夏天北極的溫度比較高,那么當年冬天中緯度地區的霾就會比較重。這一發現或可作為霧霾預警。沒想到吧,霧霾還跟北極有關!還記得去年夏天北極圈內出現罕見高溫,一度達到32℃?還記得剛剛過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