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日報報道,全球范圍內不規范垃圾焚燒給大氣造成越來越多的污染,這種污染比官方記錄的要嚴重得多。一項由國家大氣研究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Atmospheric Research,簡稱NCAR)帶領進行的調查研究表明,全世界有超過百分之四十的垃圾是被焚燒處理的,這些過程產生的有害氣體和微粒對人類健康和全球氣候變化產生了深遠影響。
這項最新調查為我們提供了跨國域的由焚燒導致的污染物的初步估計。據稱這類諸如大氣塵埃、一氧化碳和水銀的污染物與嚴重的醫療問題有關。研究人員還估計了二氧化碳的釋放量,二氧化碳是由人類活動產生的最常見的溫室氣體。
與商業焚化爐的排放物有所不同,明火燃燒垃圾產生的排放物往往沒有向環境局報告,且不位于很多國家空氣污染清單里,由于這個原因,它們沒有被納入政策制定范圍內。
“全球范圍內空氣污染都被極大的低估了,因為沒有人追蹤明火燃燒的垃圾。” 研究首席作者、NCAR科學家、美國科羅拉多州博爾德市國家大氣研究中心的大氣化學家克麗絲汀·維汀邁爾(Christine Wiedinmyer)這樣說道。“無人控制的垃圾焚燒是污染物的一個主要來源,它應該得到更多的關注。”
量化焚燒垃圾的程度可能會改變政策制定者追蹤排放物的方式,以及科學家們將大氣污染因素加入計算機模型以研究大氣層的方式。雖然垃圾焚燒未經調節無人監視,但維汀邁爾表示實際的放射物應該比這項研究的估計值大或者小兩個數量級。即便如此,這份分析代表了目前為止對垃圾焚燒產生的放射物的最全面的解釋。
這項最新研究被發表在期刊《環境科學與技術》上,它得到了NCAR的資助者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的資金支持。它的研究合作作者還包括來自蒙大拿大學和美國環境保護局的科學家們,他們主要參與了對垃圾焚燒放射物的組成部分的測量。
垃圾焚燒是一個全球性現象,但它在發展中國家里尤為普遍,在這些國家里垃圾處理設備,例如垃圾填埋場和垃圾焚燒廠,數量非常少。在遙遠鄉村和擁擠的大城市里少然的垃圾數量很可能在急劇上升,隨著全世界的人們消費越來越多的商品。這些垃圾往往能夠包含廢棄塑料和電子元件,以及傳統的材料,例如食物廢料和木材。
維汀邁爾在拜訪加納的遙遠鄉村時,他非常好奇燃燒垃圾產生的影響。這些鄉村都籠罩在煙霧下,這些煙霧部分來自于全天悶燒的垃圾。為了估計垃圾焚燒產生的排放量,維汀邁爾和她的研究合作者對比了人口數據和人均廢物產生量與全世界每個國家垃圾處理的官方記錄。他們估計全世界產生的垃圾總量中有11噸,也就是41%,是通過無人管制的焚燒來處理。
根據這項研究的方法,產生廢物總量最多的國家往往是那些人口眾多、工業發展水平不一的國家:中國、美國、印度、日本、巴西和德國。但這項研究總結稱垃圾焚燒產生排放量最多的國家往往是那些人口稠密的發展中國家:中國、印度、巴西、墨西哥、巴基斯坦和土耳其。
通過分析每個國家的消費模式,研究小組估計了明火燃燒產生的污染物的數量和類型。研究總結稱人為活動有關的小型大氣塵(直徑小于2.5微米)的全球排放量中有29%來自明火,10%來自水銀和40%來自名為多環芳香烴(PAHs)的一組氣體。這些污染物與很多重要的健康影響有關,例如肺功能降低、神經障礙、癌癥和心臟病。
某些國家里的垃圾焚燒解釋了某些污染物的極其高的數量。例如,在中國22%的較大顆粒(直徑達10微米)來自垃圾焚燒。維汀邁爾表示表示下一步研究將是追蹤污染物以確定它們在哪里會產生最大的影響。“下一步是調查當這些污染物被排放至大氣層,也即是污染物被傳輸后的情況,以及哪些人群最容易受到影響。”
3月6日,《關于2022年中央和地方預算執行情況與2023年中央和地方預算草案的報告(摘要)》發布,其中提到,支持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落實財政支持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見。促進農業綠色發展,支持農作物......
2月15日上午,由自然資源部、山東省人民政府、青島市人民政府三方共建的我國首個“海洋十年”國際合作中心在青島正式揭牌,聯合國“海洋十年”海洋與氣候協作中心同時啟用,標志著聯合國“海洋十年”協作中心在中......
近日,科睿唯安(ClarivateAnalytics)更新了ESI(EssentialScienceIndicators)數據(本期數據覆蓋的時間段為2012年1月1日-2022年10月31日),自然......
世衛組織總干事譚德塞當地時間2月8日表示,全球有23個國家正在經歷霍亂疫情,另有20個國家因與受影響國家共享陸地邊界而處于危險之中。世衛組織強烈建議面臨霍亂風險的國家加強監測,以便盡快發現和管理病例。......
美國航天局最新發布的報告顯示,2022年為有氣象記錄以來全球第五熱的年份。去年全球平均氣溫較美國航天局1951至1980年基準期平均氣溫上升了0.89攝氏度。報告指出,2022年與2015年并列為自1......
12月26日,《中國碳中和與清潔空氣協同路徑》2022年度報告發布會在線上召開,生態環境部大氣環境司副司長張大偉在會上發言致辭。張大偉表示,近年來中國的環境空氣質量持續改善,但大氣污染治理形勢依然嚴峻......
11月28日發表的《自然》增刊“2022年自然指數—科研城市”,分析了全球主要城市和都市圈2021年在自然指數追蹤的82種自然科學期刊中的科研產出。根據該指數,北京在世界領先的科研城市中依然保持首位,......
如何讓古生物學領域對古老化石的研究更具活力?如何讓化石與現代生物的形態和解剖學可視化效果更形象逼真?三維表面模型可視化軟件的開發應用不可或缺且至為關鍵。記者21日從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
在北京市生態環境監測中心的主樓里,懸掛著一幅特殊的日歷圖,日歷圖顯示著北京2013年以來每一天細顆粒物(PM2.5)的濃度情況。“顏色越深越紅,表明空氣質量越差;顏色越淺越綠,表明空氣質量越好。”黨的......
在健康管理中,個人雖然是第一責任人,但卻難以控制外部環境的影響。大氣污染是一類致癌物,數據顯示,每年因大氣污染而過早死亡的人數約有700萬,其中因PM2.5死亡的人數有400多萬。整體而言,空氣污染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