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14-09-12 09:46 原文鏈接: 黃長水:我在科研道路上的選擇

       黃長水 現任中國科學院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研究員,中科院“百人計劃”入選者,博士生導師。2003年畢業于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化學系,獲學士學位。2003年~2008年就讀于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獲博士學位。長期從事分子材料和納米材料的設計及性質研究,以開發新型能源材料和器件為目標,重點發展石墨烯、碳納米管等碳素納米材料在能源領域的應用及其高附加值的利用,發展鋰離子電容器等新型儲能器件和關鍵材料。

      青少年的時候,我就對材料很好奇,很奇怪玻璃刀為什么能劃開堅硬的玻璃;玻璃那么硬,為什么卻很容易破碎;塑料袋怎么能這么薄卻還能裝東西;鈦是金屬,卻可以這么輕……

      隨著學習的不斷深入,我逐漸發現從物理和化學中能找到這些答案,于是逐漸對物理和化學越來越感興趣。出于對新事物的好奇,高考的時候,我選報了化學專業。

      從此我就開始了漫長的科研道路,其間既有研究的辛酸和艱辛,也有成功的充實和喜悅,還有選擇時的迷茫。

      最初,選擇是否回國我也曾糾結過。在國外雖然有很多的機會能夠直接留下來,但我內心深處總是覺得自己的根在中國,還是希望能回國。于是平時也非常關注國內的人才政策。

      不得不承認,國內的生活環境和科研環境與國外相比還是有差距的。一個最基本的例子就是研究經費,美國申請研究經費一般一個國家基金項目大概有30萬~40萬美元,而在國內大概是幾十萬人民幣,這就形成了較大的差距。對此我之前也很糾結,畢竟中國和美國的經濟實力差距就在眼前。

      但是經過和國內的朋友老師的多次交流,深入地思考一下,發現這些差距并沒有表面上的那么大。首先,我們不能忽視的是國家對于科研投入的決心和恒心,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科技的地位越來越重要。國家專門撥出了資金,比如修購專項、裝備項目、重大裝備項目等。因此,我們目前并不缺少這些先進的儀器設備。解決了這個問題,接下來就是測試經費了。雖然一邊是幾十萬美元,一邊是幾十萬人民幣,但是在美國和在國內的一個相似點,就是數目。同樣的一種設備,所需的測試費在美國和在國內在數字上是相近的,例如都是八十幾,差異就是一個是美元為單位,一個是人民幣為單位。考慮到經費項目平均都是幾十萬,這就基本持平了。正是這樣一計算,選擇回國繼續科研是同樣可以進行科學前沿研究的。

      決定回國后,去高校還是研究所這一選擇又擺在我的眼前。相對而言,對于科學研究來說,作為以教書育人為主的單位,高校的科研環境更為輕松,而研究所則是以研究為主的單位,科研的任務相對就更重。在回國之前,我也收到了不少offer,有來自高校的,也有來自研究所的。無論是高校還是研究所,對于人才引進的投入力度都是很大的。高校的offer里就包含中組部的“青年千人計劃”和各省的高級人才計劃。而科研所,最著名的就是中科院的“百人計劃”了。

      在這期間,有兩件事深深影響了我最后的決定。

      一是我研究生的經歷。我的研究生學習生活是在中科院化學所度過的。科學院研究所的科研氛圍讓我感觸頗深。不可否認,科學院研究所的科研節奏很快,壓力也是有的,然而由此取得的成績也是斐然的。科學院的研究論文無論是數量上還是質量上都是排在前列的,這同時也包含了許多推動國家科學科技發展的重大項目。中科院“百人計劃”項目更是在這其中突顯了其特點,為科學研究注入新鮮血液的同時,在某些科學領域也能夠大膽創新,開拓了許多國際前沿的研究領域。當然,這也離不開中科院推出這一人才計劃的膽識和決心,極大地支持力度深深吸引了一批青年才俊,解決了他們科研和生活上的基本問題,使他們能全身心投入到科學研究上去。事實證明中科院是正確的,這些人取得很多突破性的成果。這也讓我對“百人計劃”入選者仰望不已。

      另一件事就是我的研究生導師對我說的話:“有壓力才有動力,年輕人需要在年輕的時候多給自己一些壓力。”科學研究是需要興趣的,然而光有興趣還是不夠的,還需要積極去探索。研究所的節奏更具備鞭策的作用。

      正是這兩方面的原因,我決定選擇中科院的研究所,并且很榮幸,我能夠入選并獲得中科院“百人計劃”的支持。

      接下來,研究方向對我來說也面臨著一種選擇。這其中一個不可缺少的因素必須是興趣。興趣是研究持續深入的推進劑。我前面曾提過,我對物質材料的興趣一直濃厚,隨著不斷地學習,我發現這個領域實在是太廣泛了,接觸得越多,發現自己越是孤陋寡聞,因此越覺得有必要給自己設定一個方向。

      分子聚集體化學作為21世紀化學學科的重要前沿領域之一,是化學材料發展的新層次。分子聚集體的化學為實現化學學科的知識創新提供了契機,同時它與物理、生物、材料等學科交叉融合,而成為產生新概念和高技術的重要源頭之一。正是認識到了這些,我選擇分子材料的研究作為我的基本科學研究方向,希望能發掘和制備一點能為大家所用的材料。

    相關文章

    重大突破!我國科學家成功提升金屬材料在長期使用中的抗疲勞能力

    金屬材料在長期使用過程中產生的疲勞失效是威脅重大工程安全的隱形殺手。經過多年攻關,我國科學家日前破解了這一難題,成功讓金屬材料在保持高強度、高塑性的同時,還大幅提升了抗疲勞能力。這一成果北京時間4日凌......

    多種材料利用濕度變化實現空氣捕碳

    有多種成本低且儲量豐富的材料,可利用濕度變化,直接從空氣中捕碳。圖片來源:美國西北大學美國西北大學科學家開展的一項最新研究表明,有多種成本低且儲量豐富的材料,可利用濕度變化,直接從空氣中捕碳。他們稱之......

    突破金屬“不可能三角”科學家攻克金屬穩定性難題

    金屬是重要的基礎材料,廣泛應用于建筑、能源、交通等領域。但當金屬受到非對稱的循環外力時,會產生塑性變形,塑性變形逐漸累積就會形成“棘輪損傷”。這種損傷會導致金屬突然斷裂,嚴重威脅工程安全。為了攻克這一......

    我國學者在MgAgSb基熱電器件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圖(a,b)高熱穩定性熱電器件的原子級界面設計,(c)全鎂基器件在不同溫差下的轉換效率與現有器件的對比,(d)全鎂基熱電模塊的熱循環可靠性評估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批準號:U23A20685、521......

    中國科學家新突破打破金屬“不可能三角”

    在金屬材料的世界里,有一個“不可能三角”規律,即:金屬的強度、塑性、穩定性,這三者不可兼得,此消彼長。我國科學家經過多年研究,提出了一種全新的結構設計思路,成功讓金屬材料在保持強度和塑性的同時,大幅提......

    第三屆“企業發現與發明論壇”在京召開

    3月29日,2025中關村論壇年會平行論壇——“企業發現與發明論壇”在北京召開。這是該論壇連續第三年舉辦,此次以“強科學發現之源、筑材料發明之基”為主題,邀請全球科學家、企業家和專家學者,圍繞具有戰略......

    寧波召開民營企業開展基礎研究座談會

    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基礎研究,夯實科技自立自強根基”的重要論述,進一步推動民營企業加大基礎研究投入,助力關鍵核心技術突破,2月28日,寧波市科技局會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計劃與政策局......

    2024年重慶市中小企業技術研發中心擬認定和復核結果

    關于2024年重慶市中小企業技術研發中心擬認定和復核結果的公示根據《重慶市中小企業技術研發中心認定管理辦法》有關規定,市經濟信息委開展了2024年重慶市中小企業技術研發中心認定和復核工作,經相關工作程......

    我國學者在石墨烯人造原子中實現軌道雜化

    圖1上半部分:真實原子中的(a)未雜化的軌道和(b)sp2軌道雜化示意圖;下半部分:人造原子中的(c)圓形勢場和(d)橢圓形勢場示意圖圖2(a,b)數值計算的雜化態(θ形和倒θ形);(c,d)實驗觀測......

    我國學者在鐵電拓撲的可控拓撲相變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圖鐵電拓撲的熱致拓撲相變規律及鐵電拓撲的相互切換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批準號:12125407、92166104、11934016、12325402、12174347、12474021、U21A20......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