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09-07-06 09:22 原文鏈接: 中科院百項新成果廈門“招親”

      中科院人員在廈門實驗室工作。

      中科院負責人在廈考察。

      中科院針對廈門市的現狀和發展前景,研究城市小區雨/污水處理和綜合利用的關鍵技術和系統集成,并進行工程示范。

      2009年6月17日在廈門舉辦“中國科學院—廈門科技合作交流會”,由中科院院地合作局、中科院上海分院和廈門市科技局共同主辦。中科院廈門產業技術創新與育成中心、中科院城市環境研究所、廈門市兩岸科技交流合作促進中心承辦。會議內容分為兩大部分,一是中科院最新研發成果展示交流會。為更好服務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增強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培育壯大廈門百億產業鏈和產業集群,在中國科學院的大力支持下,廈門市科技局專門向社會各界展出中國科學院最新研發成果和擬對接項目近100項,并支持廈門各類企業與中國科學院開展科技產業對接。展示以展板的形式集中介紹中科院及其所屬研究所的基本情況和最新項目成果,展期為一個月,地點定于海峽高新技術成果展示中心(虎園路2號)。

      二是舉辦“中國科學院—廈門科技合作交流會”。通過中科院廈門產業技術創新與育成中心的橋梁作用,加強中國科學院及其各研究所與廈門市全方位的科技合作關系。圍繞廈門市的產業結構調整,集聚全院的技術力量,推動中國科學院相關科技成果在廈門的轉移轉化。圍繞廈門市十八個產業鏈、產業集群開展全面的企業技術需求調查,推動中科院相關研究所與廈門市企業的技術對接,地點在中科院城市環境研究所(集美大道1799號)。

      【聲音】

      ●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科院院長、黨組書記 路甬祥

      中科院與廈門市共建城市環境研究所,目的就是為了加強自主創新,推進區域創新體系的建設。經濟社會的高速發展,推動了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而這一過程中出現的生態環境保護問題日趨嚴峻。中科院在東南沿海城市廈門建立城市環境研究所,將對珠三角、長三角及中間區域的城市和城市群的城市生態、環境與健康、城市環境治理等科研領域提供科學支持和技術支撐,促進人與自然的協調發展。

      ●中科院副院長 施爾畏

      中科院廈門育成中心是在中央提出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戰略目標的大形勢下,努力貫徹中央“保增長、擴內需、調結構、重民生”具體措施。中科院廈門育成中心將以面向地方,服務地區經濟,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為出發點,全面開展院地科技合作,加快中科院技術成果轉移轉化和產業化進程為目標,它的成立必將極大地促進廈門市可持續發展能力與核心競爭力的提升。

      ●中科院城市環境研究所所長、中科院廈門育成中心主任 趙景柱

      “育成中心”作為新生事物,沒有現成的經驗可供借鑒,我們要遵循“多探索、少爭論”的原則,大膽開展工作。要結合廈門市的特點和優勢,走“政府、企業、技術、人才、資本”相結合的道路,在實踐中積極探索技術創新與育成中心建設的成功模式,逐步明確“育成中心”的功能定位、管理體制及運行機制,進一步深化中國科學院與廈門市的全面科技合作、加速中國科學院高新技術成果在“海峽西岸經濟區”轉移轉化、促進“海峽西岸經濟區”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和核心競爭力的提升。

     

      中國科學院城市環境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城市環境研究所成立于2006年7月4日,是由中國科學院與廈門市政府合作共建的資源環境與高技術交叉領域的研究所,是中國科學院下屬的事業法人單位,目前是國際唯一的專門從事城市環境綜合研究的獨立研究機構。城市環境研究所的發展目標:引領國際城市環境科學與技術研究前沿,緊密圍繞國家與區域發展戰略需求,堅持知識創新、技術創新與區域創新相結合,為我國城市和城市群的環境規劃與建設、環境質量的改善與提高、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以及人類未來城市文明建設提供理論和技術支撐,逐步成為國際知名的世界級研究機構。城市環境研究所的四個重點研究領域:

      1. 城市生態健康與環境安全,主要研究城市生態環境分析與監測、城市環境安全風險評價與預警;

      2. 城市環境污染控制與資源化技術,主要研究城市水污染控制與資源化技術、城市大氣污染控制與資源化技術、城市固體廢棄物污染控制與資源化技術、高效環境材料制備技術;

      3. 城市環境工程與循環經濟,主要研究城市環境污染控制工程與示范、城市生態環境技術集成與示范、城市循環經濟建設模式示范;

      4. 城市生態環境規劃與管理,主要研究城市發展與城市安全、城市環境地空技術與數字城市、城市生態環境規劃理論與技術、城市環境管理與政策。目前,城市環境研究所已有城市生態健康與環境安全,城市污染控制與資源化技術,城市環境工程與循環經濟和城市生態環境規劃與管理4個研究中心,同時建有“中國科學院城市環境與健康重點實驗室”。此外,城市環境研究所有一個技術支持中心,其中包括科學儀器中心,精密計算和環境建模中心,圖書館,以及網絡中心。城市環境研究所還將擬建一個中科院城市環境與健康重點實驗室。

      城市環境研究所科研主力來自于國內外不同學科的高素質專家學者。將擁有研究、技術支持和管理崗位的人員760人,其中固定人員150人,流動人員260人,研究生300人,博士后及訪問學者50名。城市環境研究所每年招收環境科學、環境工程、生態學、環境經濟學和環境管理等四個學科的碩士和博士研究生100名。

      城市環境研究所的先進設施和服務支持著不同方向的科學家和他們的研究項目。這些設備投資超過1.5億人民幣,包括氣相色譜儀、高效液相色譜儀、電感耦合等離子體質譜儀、電感耦合等離子體發射光譜儀、高效液相色譜質譜儀、氣相色譜質譜儀、掃描電鏡/透射電子顯微鏡、雙晶體X射線熒光光譜儀、激光光譜儀、傅立葉變換紅外光譜儀、差熱分析/差示掃描量熱分析儀、原子力顯微鏡、和分子細胞生物學平臺等。城市環境研究所的這些設施也可為個人及所外機構的研究項目提供服務。

      城市環境研究所在環境科學與工程研究領域中取得了許多重要成果,研究所目前承擔科研課題62項,在國內外期刊發表論文69篇,成功申請一批專利,產生了良好的社會和經濟效益。

      城市環境研究所已與一些國外科研院所開展了友好合作和學術交流,并與英國阿伯丁大學、美國佛羅里達大學等學術機構簽署了國際合作協議。由城市環境研究所主辦的第一屆廈門國際城市環境論壇于2007年成功舉辦。論壇吸引了來自聯合國亞太經社會、聯合國人居署、澳大利亞、德國、新西蘭、挪威、菲律賓、英國、美國和中國的近100名與會者。論壇將每三年舉行一次并把廈門作為永久舉辦城市。成立于2008年4月7日的中英聯合環境技術研究所將進一步鞏固現有合作關系,特別是在兩國關注的環境技術領域建立雙邊技術研發與企業育成體系。

     

      中國科學院廈門產業技術創新與育成中心

      中科院廈門產業技術創新與育成中心是中科院與廈門市人民政府為進一步深化全面科技合作,加速中科院高新技術成果在“海峽西岸經濟區”轉移轉化,促進“海峽西岸經濟區”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和核心競爭力提升,于2009年2月25日共同建立的。

      中科院廈門產業技術創新與育成中心的建設目標按照“快速啟動、重點推進、跨越發展”的思路,根據發展的需要逐步進行調整和完善,力爭成為國家級技術轉移示范基地,院地成功合作的典范。以光電子、新材料、新能源、生物醫藥、先進裝備制造、先進環保技術裝備以及相關技術集成為近期主攻方向,提高我國在上述領域關鍵技術的自給率和核心競爭力。重點承接中科院上述重點領域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相關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和規模產業化,同時依靠中科院人才優勢吸引臺灣地區相關高科技產業項目入駐轉化。

      中科院廈門中心建設分為啟動階段和規模產業化階段。啟動階段主要利用城市環境研究所現有建筑,組建工程中心、建設專業化共性技術平臺、公共實驗室和企業博士后工作站,同時結合廈門市產業發展規劃,依托廈門市的高新技術開發區、工業集中區以及各類孵化和中試基地,推進中科院科技成果產業化和商品化。在規模產業化階段,建設產業方向相對明確的中科院科技成果產業化和商品化專業孵化和中試基地。力爭3年內引進46個工程中心,30個以上產業化項目;5年后,每年成功孵化20—30個擁有創新產品、管理規范、市場競爭力強、經營達到一定規模的自主創新型科技企業,推進孵化成果項目持續向廈門市的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和其它工業園區轉移,實現在孵企業和已孵化企業每年給廈門市創造30億元以上工業產值和1.5億元稅收的目標。

      中科院廈門中心設立工程中心和產業化基地,由入駐研究所與廈門市科技局及項目所在各區(開發區)行政機構合作設立,其主要功能是技術研發、中試定型,以及技術和產品的轉移轉化。產業化基地依托廈門市的高新技術開發區、工業集中區、行政區等建設的孵化企業基地,是中科院科技成果產業化平臺。孵化企業的功能主要是進行市場開拓、規模生產,以及在技術轉移轉化基礎上進行新產品開發。

      中科院廈門中心擁有專項經費保障,建立風險投資及管理機制,引入中科院比較成熟的科技成果,通過風險投資或招商引資進行項目孵化,待項目實現產業化后,逐步收回風險投資基金及紅利,以實現專項資金的可持續發展。

      中科院每年向廈門市提供不少于20項成熟度較高的科研成果,在廈門進行產業化;廈門市科技局連續5年每年從科技創新與研發資金中提供不超過2000萬元的專項經費用于中科院廈門中心建設,主要支持產業化項目或工程中心建設,按實際需求動態調整,項目所在各區(開發區)行政機構提供一定的科技創新與研發資金支持。

     

    相關文章

    科學家建立跨分化階段高通量譜系示蹤新技術

    2023年3月18日,《CellStemCell》期刊以封面文章的形式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神經科學研究所)、神經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陳躍軍研究組題為《人神經分化過程中跨時間......

    中科院院士行定州院士大講堂成功舉辦

    為支持地方經濟發展,引進更多京津高端人才服務河北,加深京冀科技合作,2月24日,由河北省科學技術廳、中國科學院人才交流開發中心和定州市委、市政府聯合主辦,河北省科技成果轉化促進中心和定州市科學技術局共......

    成立城市引才聯盟,廈門全面開啟“抱團引才”

    廈門市委人才辦攜手市委統戰部、市人社局,13日共同舉辦廈門城市引才聯盟成立儀式暨2023年廈門市留學人才專場招聘對接會。隨著引才聯盟的成立,該市將進一步整合政府、用人單位及市場化資源等力量,全面開啟“......

    Nature突發消息:法國巴斯德研究所宣布與中科院終止合作

    3月8日,《自然》(Nature)雜志發布一則突發消息,著名法國巴斯德研究所宣布將中斷與中國科學院的合作關系,撤出在上海巴斯德研究所的領導工作。2004年,在中法領導人見證下,中國科學院與法國巴斯德研......

    中科院半導體所:美國已擰熄“燈塔”,我們進入黑暗森林

    近期,中國科學院半導體研究所研究員駱軍委與中國科學院院士李樹深在《中國科學院院刊》發表了題為《加強半導體基礎能力建設點亮半導體自立自強發展的“燈塔”》的文章,引起業界廣泛討論。該文章就中美科技戰中的“......

    中科院蘇州納米所:納米真空互聯實驗站二期建設驗收

    光明日報蘇州2月19日電(記者蘇雁)2月18日,中國科學院蘇州納米技術與納米仿生研究所納米真空互聯實驗站二期建設項目順利通過總驗收。據悉,納米真空互聯實驗站是中國科學院蘇州納米技術與納米仿生研究所(以......

    中科院植物所:在真菌毒素生物脫除研究取得新進展

    近日,中科院植物所研究員李博強、田世平等制備了一種高效、穩定、易回收、可重復使用、安全性高的棒曲霉素脫除酶制劑,相關研究成果發表于《危險材料雜志》。真菌毒素是真菌產生的次級代謝物,是食品行業中廣泛存在......

    西北太平洋海洋熱浪歸因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在全球變暖背景下,西北太平洋海洋熱浪事件歸因為何?近日,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尹寶樹團隊在該項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相關成果發表于地學領域Top期刊《美國氣象學會公報》上。 據介紹,&nb......

    中科院召開2023年度工作會議

    2月11日至12日,中國科學院在京召開2023年度工作會議。中科院院長、黨組書記侯建國作工作報告并作總結講話。副院長、黨組副書記陰和俊,副院長、黨組成員張亞平分階段主持會議。中科院全體院領導,部分院老......

    面向國家重大需求,發揮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建制化優勢

    中國科學院聲學研究所成立于1964年,建所初衷就是為落實國家聲學規劃,滿足國家迫切需要,這也成為聲學所立所之本。近60年來,聲學所人初心不變、使命不改,始終致力于聲學和信息處理技術學科的基礎和高技術發......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