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亞太遙感國際會議(Asia-Pacific Remote Sensing,APRS)于10月13日至16日在北京舉行。會議由國際光學與光子學會(SPIE)和遙感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中國科學院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北京師范大學)聯合主辦,以“地球系統科學遙感與環境健康監測”為主題。來自全球29個國家和地區的400余名專家學者參加了會議。
在10月13日上午召開的大會開幕式上,聯合主席中科院遙感地球所施建成研究員、美國宇航局Langley研究中心Upendra Singh教授主持會議并致歡迎辭,介紹了APRS會議的歷史及今年會議的日程及主要內容。
遙感地球所所長郭華東院士、美國宇航局地球科學技術辦公室副主任George Komar、SPIE主席Phil Stahl博士、日本地球觀測研究中心Hiroshi Murakami博士分別作大會主題報告。
George Komar作為NASA科學衛星計劃(SMD)技術部分副主任,負責研發、集成、管理所有與未來地球科學發展相關的先進研究技術。他指出,美國國家研究委員會發布了第一份地球科學調研報告,其中建議發展一系列用于獲取地球關鍵環境參數的衛星計劃;NASA也相應發布了描述地球遙感觀測及應用的氣候中心框架的2010氣候計劃。他還報告了NASA在未來地球科學衛星計劃方面面臨的機遇和挑戰。
郭華東院士作以“全球變化科學衛星”為主題的報告,強調了衛星在大面積準確觀測地球方面的能力對于全球變化研究的重要作用,并詳細介紹了中國的一系列衛星計劃及國際上用于全球變化研究的科學衛星計劃,包括大氣碳衛星、氣溶膠衛星、森林生物量衛星、冰川衛星、晝夜衛星以及海洋鹽度衛星。最后,他介紹了最新的用于全球變化研究的月基觀測系統,介紹了月基對地觀測服務全球變化的方案,提出利用月基對地觀測理念,科學解決現有空間觀測數據的不連續性問題。
Phil Stahl博士介紹了SPIE的概況及主要活動,并介紹了NASA的James Webb Space Telescope(JWST)計劃的科學意義、科學目標和實施計劃。JWST是第一個用于星系、恒星和行星系統起源和演化研究的傳感器,計劃于2018 年發射。
Hiroshi Murakami博士介紹了日本宇航局(JAXA)在環境健康監測方面的研究,報告回顧了JAXA從2003年建立以來的10年間取得的成果,表示未來10年將通過創新的空間科學技術更關注解決社會發展問題。
會議報告主要圍繞大氣、云及降雨遙感,陸地遙感,海洋遙感,激光雷達遙感環境監測,多光譜、高光譜及超光譜遙感技術及應用,對地觀測衛星及傳感器研發進展,以及海氣遙感及建模等七個主題。諸多專家學者以口頭報告(251個)和展板(226個)的形式進行了學術交流和深入探討。
APRS大會是亞洲及太平洋地區最重要的遙感學術會議之一,每兩年舉辦一次。大會主題多聚焦于環境污染、氣候變化、可持續發展、生態資源保護以及亞太地區的特殊問題,其議題涵蓋遙感理論方法、反演技術、多源遙感融合、數據同化以及各領域應用的最新進展。目前,該會議已在中國、美國、印度、日本、韓國、澳大利亞等國舉行,會議規模與學術報告水平逐年提升。本次大會將極大推動遙感技術在我國乃至亞太地區環境與氣候領域的深入應用,豐富世界對地觀測領域的研究成果,為全球科學家及青年學生提供良好的學術交流平臺,更好地凸顯中國科學院及中國科學家們在世界遙感與空間信息領域的重要作用。
開幕式現場
低軌星座建設是國家戰略科技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促進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隨著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衛星通信、導航、遙感等功能的需求不斷增加。低軌星座建設可以提供更加精準、實時、高效的服務,滿......
從中國科學院獲悉,北京時間2023年7月13日,太陽風-磁層相互作用全景成像衛星(SMILE,簡稱“微笑衛星”)中歐評審委員會主席正式簽署SMILE任務轉正樣設計評審報告,標志著該任務完成初樣階段全部......
7月9日晚間,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所屬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抓總研制的長征二號丙運載火箭攜手遠征一號S上面級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點火升空,將衛星互聯網技術試驗衛星精準送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取得圓滿......
北京時間2023年6月20日11時18分,我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使用長征六號運載火箭,成功將試驗二十五號衛星發射升空,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獲得圓滿成功。該衛星主要用于開展新型對地觀測技術試驗......
Astranis是一家規模相對較小的太空公司,總部設在加州舊金山,其使命是為服務不足的地區帶來適當的互聯網連接。第一顆Astranis衛星現在已經進入太空,并且該技術正在按預期運行,因此該公司正在計劃......
記者從劉建強同志治喪委員會方面獲悉,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自然資源部國家衛星海洋應用中心副主任、研究員劉建強同志在工作會議現場突發疾病,送醫搶救無效,于2023年5月25日3時42分在北京去世,享年59......
近半年來,幾乎每隔幾天,大連理工大學(以下簡稱大工)航空航天學院教授于曉洲就要跑一趟北京。5月10日,由該校航空航天學院微納衛星與電推進團隊研制的大連1號-連理衛星(以下簡稱大連1號)搭載天舟六號貨運......
由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抓總的空間站航天技術試驗領域導電環磨屑試驗裝置自2022年10月31日與航天基礎試驗機柜一起隨空間站夢天實驗艙發射入軌后,至今已開展了為期5個多月的導電環磨屑在軌觀測試驗,成功實現......
新華社南京4月12日電(記者王玨玢)記者從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獲悉,我國首顆綜合性太陽探測衛星“夸父一號”準實時觀測數據12日起向國內外試開放。此次數據試開放的范圍,包括自4月1日起的太陽硬X射線成......
2023年4月4日,生態環境部在北京舉行高光譜觀測衛星在軌投入使用儀式。上海技物所研制的可見短波紅外高光譜相機(AHSI)經過在軌測試交付用戶投入業務應用。 AHSI是2021年發射的高光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