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十一又快到了,在電商的營銷刺激下,許多網友摩拳擦掌瘋狂購物,結果囤積了很多根本用不著的東西。購物成癮只是上癮一族的一種。
在平時生活中留意一下不難發現,有這樣一些人:愛看書的人不斷收集資料,遠超過他一生的閱讀量;喜歡吃零食的人不停地吃零食,明明知道對身體沒有好處;愛看電視的人在夜里遲遲不愿離開電視機,可能并沒有真正想看的節目;迷戀網游和社交網站的人,其實未必真的喜歡那些“練級”和“偷菜”的重復操作。
這些人遇到的問題是什么呢?是什么對人體具有如此強大的控制能力?讓我們一起來了解這種對人體的情感和行為都有著巨大影響的神經遞質——多巴胺。
多巴胺是由大腦前額皮質分泌的一種化學物質,也許它的名字你并不熟悉,對它的分子式更加陌生,但你對它的感覺必然是非常熟悉。它能給人帶來渴望、興奮和期待這類美好的感受。所謂愛情,也正是由腦內大量多巴胺分泌而產生的感覺。
當大腦預見到某種行為會帶來利益的時候,它就會分泌多巴胺,讓人體感到渴望和期待。一旦人體產生這種感受,就會去積極地執行這種行動。在長期的進化中,大腦通過這種方式來控制整個機體去爭取利益,在自然界殘酷的生存環境中競爭獲勝。
大腦非常理性,它相信即使暫時出現行為的結果不令人滿意,但是若能持續遵照長期進化所獲得的見解行事,終究會獲得利益。這一套機制非常成功,至少在人類步入現代文明世界以前是這樣的。
在原始社會,營養豐富的食物是非常罕見的,一旦得到就應當盡量多吃,這顯然是非常有益的策略。因為下次再獲得食物的時間難以預料,如果僅僅因為感到飽了就停止進食,就太不明智了。
除此之外,物資、書籍和信息,在人類進化歷史的大部分時間中都是非常短缺的。所以即使暫時用不到,一旦得到就先收集起來,一般來說都會是明智的決定。
被多巴胺激勵的行為會在將來得到獎勵,人體對此堅定地信奉并根據情況全力執行。這就是多巴胺的作用——對獎勵的承諾,所以多巴胺也被稱為人體的獎勵中心。不過,多巴胺的能力還遠不止于此。
由于大腦前額皮質具有高度智能,它可以在生活過程中學習到新的事物,認識和了解以前從未接觸過的新事物,記住它們可能帶來的獎勵,并對多巴胺的分泌機制重新編碼,能夠獲得這些事物的行為就會得到多巴胺的激勵。
我們注意到,那些學習成績好的孩子學習起來往往更有動力,學習過程對他們來說也更加愉快而少有壓力。這是因為大腦注意到取得好成績會得到老師和家長的表揚,這種表揚會令自己感覺良好。于是大腦認為這是一種獲得獎勵的機會,它可以把“努力學習”與“多巴胺的分泌”聯系起來,讓人在學習過程中真心地感到興奮而有樂趣。
對于成績好的學生來說,這種聯系可以自發形成。其實每個人都可以自覺地做這件事,那就是所謂“培養學習興趣”。而其中的機制就是找到把“學習過程”與“多巴胺的分泌”聯系起來的方法。
毫不夸張地說,人生的大量行為都受多巴胺的指揮,都是為了獲得更多更持久的多巴胺的刺激而做出的。在小說《呼嘯山莊》中描述的反派希斯克利夫最后的情形,實際也是為了滿足多巴胺的持續刺激而無暇吃飯,把自己活活餓死的。
多巴胺作為大腦的一種分泌物質,本是為了人類的利益服務,增加人類在生存競爭中的優勢。不過,現代人類生活在一個與以往大不相同的世界,我們所處的生活環境與人類大腦長期進化時所處的環境有著明顯的差別。這些差別導致很多對于原始人的生存非常有效的生理設計,放在復雜的現代社會卻不能給我們繼續帶來利益,反而帶來危害。
在進入現代信息社會后,人類在百萬年的進化史中第一次面臨著營養、物資、信息過剩的問題。大腦的原始經驗大都難以直接應用到這個社會。身處現代社會的人類如果還是簡單地依賴原始多巴胺的指揮來行動,就會造成類似貪食、購物狂、信息強迫癥等這樣的行為偏差。
除了物資等的極大豐富之外,現代社會的快速變化也并非我們的大腦所熟悉的環境。即使是大腦那種自發地把行為獎勵和多巴胺關聯的重新編碼能力,也難以直接幫助我們在復雜而多變的現代社會中找到正確的方向。
所有這些新的情況,都對現代人類的能力提出了新的考驗。
如果能夠面對復雜現代社會的考驗,我們就可以發展出判斷力、意志力等新的技能,由此讓我們的心智成熟起來,幫助我們在更加復雜的社會環境中立足。
心智成熟的人,應當能夠做到孔子所說的“成人”的基本標準——見利思義。其中的“利”就是多巴胺對我們的激勵方向,而所謂“義”就是去思考它背后的聯系。
首先,我們應當在感到多巴胺對我們施加影響的同時,了解其背后形成的原因,了解那種渴望、興奮、期待的背后究竟是什么,用智慧去分析那些原因是否真的值得我們那么興奮地去努力爭取。
其次,我們還可以學會主動利用多巴胺的這種可重新編碼的激勵性質,來幫助我們修正自身的不良愛好,培養好習慣。多巴胺能為我們帶來渴望、興奮和期待這類美好的感受,但也不能任其驅使,讓自己淪為購物狂、收藏癖、吃貨、電視迷或網蟲。
是什么影響了人類的社會決策?在26日發表于《自然·人類行為》雜志的一項研究中,美國弗吉尼亞理工大學領導的國際團隊揭示了一種前所未知的神經化學機制:多巴胺和5-羥色胺在影響人類社會行為中的作用。在這項研......
跳上車去和愛人共進晚餐,大量的多巴胺會如洪水般注入大腦的獎勵中心,激勵你勇敢地面對車流。但美國科羅拉多大學博爾德分校的神經科學家近日在《當代生物學》發表的新研究表明,如果與你共進晚餐的只是同事,那么洪......
新研究發現,向大腦的特定部位發送電脈沖會使人更容易被催眠。雖然研究處于早期階段,但最終可能會推動催眠療法更廣泛地應用于治療慢性疼痛等疾病。相關研究1月4日發表于《自然心理健康》。美國斯坦福大學的Afi......
該校生命科學學院特聘研究員賈潔敏團隊的相關研究,揭示了神經元調控大腦血流新路徑。他們發現了一座架在神經元與血管之間的“新橋梁”——類突觸(NsMJ)。通過類突觸,谷氨酸能神經元可直接作用于動脈血管平滑......
目前,新出現的研究證據表明,腸道微生物組或與機體的認知功能結局和神經發育障礙存在一定關聯,但目前研究人員并未詳細闡明腸道微生物代謝對經典神經發育的影響,近日,一篇發表在國際雜志ScienceAdvan......
太陽的東升西落,城市的東西南北,過馬路要左右看……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大腦的空間感知作用扮演著重要角色。無論是尋找方向、定位目標還是記憶場景,都需要大腦對空間信息的處理和記憶。然而,這個過程是如何在大......
對于患有創傷性腦損傷的人來說,認知功能,如記憶、注意力和情緒調節,可能變得異常困難。但紐約市威爾康奈爾醫學院的神經學家尼古拉斯·希夫指出,“對于這種問題,目前還沒有療法,盡管它是如此普遍”。現在,在一......
疼痛是不愉快的主觀體驗,但對疼痛感知的敏感性存在較大的個體間差異。探究疼痛敏感性個體差異的產生機制,對于闡釋慢性疼痛的易感性并進行個性化疼痛管理具有重要意義。已有研究提示,疼痛敏感性的個體差異可能受到......
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SIAT)的科學家及其合作伙伴設計出一種靶向基因治療方法,可減輕嚙齒動物和非人靈長類動物帕金森病的主要運動癥狀。這項研究最近發表在《細胞》(Cell)雜志上。帕金森病以中......
下丘腦雖然很小,但其是位于大腦深處的復雜結構,在協調各種神經元信號方面發揮著巨大作用,這些神經元信號負責使身體保持穩定狀態。在最新一期《科學》特刊中,四篇綜述文章揭示了這一關鍵大腦區域對生理和行為穩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