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需要將政府財政科技經費統計向研發經費統計轉變,并且將政府研發支出納入全國研發經費統計工作中。這是政府研發經費透明化的關鍵一步,有助于減少腐敗且與國際研發統計規范接軌。
中國已經成為研究與開發(R&D)經費支出的大國。2012年,中國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GERD)超過了人民幣1萬億元。按購買力平價(PPP)計算,中國的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為2940億美元,落后于美國的4540億美元和歐盟的3410億美元,但是超過了日本的1520億美元。中國的研發強度(GERD/GDP)已經達到了1.98%,是1995年的3倍多,已經超過了歐盟28個成員國的1.96%。
根據中國政府信息公開條例的要求,中央政府主要部門和機構陸續公布了它們的年度部門預算和決算報告。目前,國際研發經費統計公報不僅包括總量統計,還包括產學研結構、政府部門統計等,這一舉措讓中國政府預算支出包括研發經費支出公開并逐步向國際規范靠攏。借助于信息公開,我們得以了解中國政府研發經費支出的狀況,分解和剖析中央政府研發經費支出,并明確中央主要承擔研發使命的部門在國家創新體系中的作用。本文的分析也有助于通過中國研發經費的全面統計促進相關信息透明化。
中國政府還沒有公開詳細的政府研發經費支出,研發經費支出嵌入在寬泛的科技經費統計中。為此,我們分析2011年中央71個公開年度決算報告部門和機構的研發經費支出,總計737.3億元,占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8687億元)的8.5%和政府研發經費支出的39.2%。我們從部門年度報告科學技術支出(類)中提取了研發相關經費支出的數據,包括基礎研究、應用研究、開發研究和《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MLP)提出的國家重大科技專項(重大專項)。實際上,根據標志科技統計作為一門學科的形成的《Frascati手冊》,科學技術(S&T)支出(類)中的一些科目(款)(例如,科技事務管理)并不屬于研發支出,因此沒有包括在分析中。另外,盡管社會科學(款)支出也屬于研發支出,但是本研究只考慮自然科學和工程技術經費支出。
科學技術部在管理研發經費預算方面的作用在逐步下降,現在和其他承擔科技使命的部門遵循相同的預算過程,從財政部獲得預算撥款。其他任務部門已經開始競爭政府財政科技預算,特別是通過中國科學院的知識創新工程和國家重大科技專項項目等。除了政府財政科技撥款,中央相關部門和機構還從其他渠道獲得研發經費,包括其他中央部門、地方政府或者企業。
政府部門通過幾種不同的機制配置研發經費。第一,同行評議—競爭性—自由選題型研究,例如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主要支持探索性研究;第二,同行評議 —競爭性—任務導向型研究,主要是為了迎接國家經濟和社會發展中面臨的科技挑戰,例如部分國家重大科技專項;第三,合同制—任務導向型研究,軍工相關項目主要采用這種模式;第四,支持研發機構運營經費,例如支持國家重點實驗室或者新建研發機構運行。
2011年,管理研發經費超過100億的部門和機構包括科技部、中科院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它們的研究經費占中央政府71個部門和機構研發經費支出的70%以上。
科技部:盡管已經不再掌管全部的科技預算,但是科技部從中央政府獲得的財政科技撥款仍然最多。這些預算主要用于國家科技計劃項目——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計劃)(含國家重大科學研究計劃)、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計劃)、國家科技支撐計劃等,它們的經費總額占所有國家科技計劃項目的90%。科技部不掌控另外的一些國家科技計劃項目,在國家重大科技專項中的作用也非常有限。
中科院:2011年,中科院下屬研究機構執行的科技經費支出大約一半來自中央財政科技撥款,大部分的其他收入來自研究基金,包括國家科技計劃項目、國外科研任務、與大學企業和地方政府的合作項目。大部分收入用于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
工業與信息化部(工信部):作為在2008年政府機構改革中出現的工信部,已經和國家發展與改革委員會(發改委)一樣成為了超級部委。工信部整合了好幾個機構的部門,從而控制了大量的公共資源,在中國工業研發中扮演重要角色。工信部的政府財政撥款主要用于應用研究和國家重大科技專項。
發改委:發改委在科技政策制定和實施過程中可能扮演著最為重要的角色。2011年,發改委資助科學技術活動的經費只有2.9億元,其中25.25%來自中央財政科技撥款,和科技部相比少了很多。顯然,發改委并不是科技活動的主要資助者,似乎更多地是作為主要科技政策的制定者參與科技事業發展,主要手段是經濟規則和巨額財政資源的戰略分配,這些財政經費并不包含在其部門預算中但是由其負責配置(可以稱為發改委控制的預算外資金或者中央預算內投資,即“口袋預算”)。可以推斷,部分預算外資金可能用于科學技術和高技術產業化相關的項目。我們沒有發現任何資料能夠反映這些預算外資金被如何分配到哪些項目。
2011年中央政府研發經費支出中略少于一半(45.25%)的去向沒有公開,這些經費有可能被配置到了沒有公開部門決算的國防相關部門。比較而言,美國政府研發經費中一半以上用于國防相關項目。
基礎研究:根據基礎研究經費,中國資助基礎研究的4個主要中央部門和機構是基金委、中科院、科技部和教育部。基金委已經根據不同研究群體設計了一整套基礎研究資助工具。科技部管理“973”計劃和大科學研究計劃。中科院主要運用財政科技撥款進行內部研究,同時從基金委和科技部等其他渠道獲得競爭性經費。教育部通過75所直屬大學在基礎研究中扮演重要角色。
應用研究:2011年,科技部、中科院、農業部和工信部是4個主要管理應用研究經費的部門和機構。中央政府用于應用研究的經費中70%的尚沒有公開,可能被沒有公開部門決算的機構用于國防相關研究。
重大專項:2011年,管理重大專項經費最多的4個部門和機構分別是工信部、衛生部、中科院和農業部。重大專項對中國研發預算的影響非常顯著。2010 年,中央政府用于重大專項的經費大約是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973”項目和“863”項目經費的總和。重大專項已經影響到了中央政府財政研發撥款的分配,更多的研發經費被配置到了科技任務部門而不是科技部。
巨額的重大專項經費在短期內被倉促地執行,特別是“十一五”時期的最后一年——2010年,由于中國的科技預算傾向于根據五年計劃執行。國家科技計劃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已經實施多年,預算管理也已經制度化和規范化。相對較新的國家重大科技專項由不同的政府部門領導、組織和實施,并且在不同的時間點啟動,但是預算必須在項目啟動的五年計劃內執行。在項目的倉促實施過程中,質量控制可能會受到影響。
通過一系列的改革,中央政府的研發經費支出分布呈現非常明顯的分散化趨勢。科技部不再統一管理政府所有民口研發經費的預算和分配。分散化和多元化的研發資助體系具有一定的優勢,但同時也出現一些新的挑戰。研發預算和執行系統缺乏頂層設計、統一規劃、有效協調和透明化,導致了不同部門甚至相同部門負責的科技項目重復資助、科研經費倉促執行(如重大專項)等問題。
中國研發預算和公開進程向國際規范靠攏、讓科技任務部門承擔更多責任的進一步改革似乎已經迫在眉睫。中國政府需要將政府財政科技經費統計向研發經費統計轉變,并且將政府研發支出納入全國研發經費統計工作中。這是政府研發經費透明化的關鍵一步,有助于減少腐敗且與國際研發統計規范接軌。
中國可以考慮通過將科技部的職能劃分為兩個部分進行重組。一部分升格為國務院科技政策辦公室,聚焦頂層設計、統一規劃、部門協調和研發預算,另外負責科技戰略和政策制定等已經存在的職能;另一部分轉變成為獨立的國家科技項目辦公室,負責管理和監督國家科技計劃項目包括任務導向型研究的預算。科技部的其他任務導向相關職能可以重組到農業部等任務導向型部門。
在過去20年,中國的基礎與應用研究經費比例快速下降。2011年,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中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支出比例分別為4.7%和11.8%,比較而言,2009年美國的比例分別是19%和17.8%,日本是12.5%和22.3%。在發達國家和新興工業化國家,科學(基礎和應用)研究經費在全社會研發經費中的比例平均在35%以上。較低的科學研究經費支出比例對中國創新能力具有負面影響,可能危害中國成為創新型國家的雄心。其中,應用研究的萎縮尤其嚴重,因為應用研究是基礎研究和開發研究的紐帶。
其他國家也出現了科學研究經費中政府來源資金比例下降的情況,但是中國的案例尤為特別。盡管中國中央政府財政科技撥款主要用于科學研究,特別是應用研究,但是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已經從應用研究轉向下游的開發研究。這可能歸咎于中國的創新政策過分強調開發而不是科學研究。相對于主要發達國家在研發強度類似(2%)的發展階段,中國政府對科學研究的貢獻比較低。2011年,政府對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的貢獻只有21.7%, 77.9%來自企業。政府需要在2020年之前將其貢獻增加到30%,達到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國家的平均水平,其中多數來自中央政府。
中央財政新增科技撥款可以投入現有機構或者由新建機構管理。考慮到重大專項通過現有機構并沒有能夠有效地運用新增資金,具體政策行動可以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醫學科學部升級為由衛生部(現國家衛生與計劃生育委員會)直接管理的國家衛生研究院,負責人口和健康相關科學研究。這不僅是學習美國國立衛生研究所(NIH)(全球最大的醫學研究與科研經費管理機構)的模式,同時也是將作為中國科研經費管理最好實踐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模式進行推廣。實際上,中國科學界已經為此爭取多年。
為貫徹落實《關于加強科技倫理治理的意見》,加強科技倫理審查和監管,促進負責任創新,科技部牽頭,會同相關部門研究起草了《科技倫理審查辦法(試行)》,現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公眾可通過以下途徑和方式提出意見......
3月14日,內蒙古自治區首批培育的20家科技領軍企業完成認定工作并向社會公布具體名單。金宇保靈生物藥品有限公司、中國北方稀土(集團)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呼倫貝爾東北阜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20家行業龍頭......
3月18日,中國科技新聞學會第七屆第一次理事長辦公會在京召開。中國科技新聞學會理事長徐延豪主持會議。徐延豪指出,要深入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用黨的二十大精神指引中國科技新聞學會事業前行的正確航向......
2023年3月18日至21日,由廣西大學牽頭承辦的中國工程科技論壇暨第二屆世界大跨拱橋建造技術大會在南寧舉行。大會以“大跨拱橋建造技術:創新與實踐”為主題,設置主旨報告、特邀報告和分會場報告,以線上和......
公告信息:采購項目名稱力航系材料試驗機采購項目品目貨物/通用設備/儀器儀表/試驗機/其他試驗機采購單位南方科技大學行政區域廣東省公告時間2023年03月16日16:42獲取招標文件時間2023年03月......
3月6日,北京首期“特色科學教師研修班”在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懷柔園區開班,50名初中理科教師開啟了一場為期5天的研修之旅。本次活動由教育部教師工作司和中國科學院學部工作局、科學傳播局聯合主辦。“特色......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3/495221.shtm【新征程再出發代表委員談“五個牢牢把握”】?? 北......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突飛猛進,科技和經濟社會發展加速滲透融合。許多地區在推動本地優勢資源形成產業集聚方面積累了探索經驗,但從效果上看仍不足以有效支撐新舊動能轉化的進程。”日前,在接受《中國科......
高等教育發展水平是一個國家發展水平和發展潛力的重要標志。辦好高等教育,事關國家發展、事關民族未來。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國高等教育要緊緊圍繞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源......
2月17日,何梁何利基金2021和2022年度頒獎大會在北京舉行,2021和2022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獎共授予112名杰出科技工作者,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張國范榮獲何梁何利基金202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