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幽幽的火苗呼呼地躥出地面,伴隨著漫山遍野的煙氣,還有撲面而來的炙人熱浪……這是新疆某地的煤田火災現場。煤層暴露在空氣中氧化自燃等,如果處理不當,都會進而引起大規模的煤田火災。
新疆擁有非常豐富的煤炭儲量,預測儲量達2.19萬億噸,接近全國的一半。然而,這一片豐富的資源卻時時伴隨著燃燒殆盡的風險。
煤火的燃燒,嚴重地吞噬著煤炭資源。據統計,截至2008年底,新疆在燃的49處煤田火災每年燃燒損失855萬噸煤炭資源,直接經濟損失約16億元人民幣。
“隨著燃燒規模的不斷擴大,每年被燃燒的煤炭資源量也在不斷增加。”一位不愿具名的專家表示。
以新疆水西溝礦區的煤田大火為例,1990年,當地火區面積為6.12萬平方米,2011年則為12.42萬平方米,增幅為2.03倍,災情惡化速度很快。
在嚴重吞噬資源的同時,煤田大火還嚴重威脅礦區的安全生產。“一些大煤礦旁邊,也有大大小小的起火點。”國家減災中心原總工程師、中國國家遙感中心全球變化與可持續發展研究部主任李京指出,治理不當的話,會對煤炭資源帶來毀滅性的影響。
事實上,在北方北緯36度以北,從帕米爾高原到大興安嶺西坡范圍內的煤田,都有煤火在燃燒。
前段時間,新疆鄯善縣柯柯亞和拜城縣臺勒維丘克煤田火區實現全面熄火,當地脆弱的生態環境和1400余萬噸煤炭資源得到有效保護。這是一個讓人振奮的消息。
然而,事實上,與燃燒速度相比,火區治理的速度遠不及火區規模擴張和新火區產生的速度。早在2012年,新疆農機局農機處處長胡建勝就透露,新疆新生火區的數量也以每年兩三處的速度增加,燃燒面積以每年34萬平方米的速度擴張。
近些年來,國家加大了對煤田滅火工程的投入,火災區隨處可見大規模的動土工程。然而,在專家看來,工程性的投入只能解決面上的問題,要想治本,必須要作深入的科學研究。確定火點的位置、研究其形成機理和擴散趨勢……并針對具體問題采用相對應的工程性措施。
不過,相較于滅火工程的大幅度投入,國家對相關科學研究的支持卻“屈指可數”。
“很遺憾,科研上相關的項目支持很少。”沉思良久,李京才說出了這句話。
北京師范大學減災與應急管理研究院副院長武建軍說,現在的治理主要是針對容易發現和有明顯發火特征的火區。
打鉆、注水、注漿和黃土覆蓋,這是我國主要采用的滅火方法。“怎么開挖,怎么灌漿,從某種程度來說,這只是和蓋房子、鋪路差不多。”李京說。
而且,水的滅火利用率較低,在中國礦業大學安全工程學院教授仲曉星看來,從提高水的滅火效率來講,也需要開發一些新思路與新方法。
事實上,很多正在治理的火點,已經燃燒了幾十年。“如果能夠早些發現火點,采取措施,火區的規模和治火的投入也不會像現在這么大。”李京說,而這都是基礎研究亟須解決的問題。
并且,僅是進行工程性滅火,不排除會出現“這邊剛滅完,沒多久火又起來了”的問題。
煤火正在以瘋狂的速度蠶食著寶貴的地下煤炭資源。
為了有效解決中國的煤火及其影響,2003年至2010年,在中國科技部國家遙感中心和德國宇航中心的共同主持下,中德煤火合作項目啟動,武建軍是該項目第二階段的中方總協調人。
當時,項目組織了國內外100多位專家,設計的研究內容很全面,針對性也很強。對于探究煤火的科學機理和監測方法來說,這是一個機遇。然而,有多少經費做多少事情。項目并沒有達到所設計的目標。
“德方的項目研究經費比較充足,中方的合作經費支持卻一直跟不上,中方項目的研究目標只能集中在監測、探測技術方面。”武建軍說,“項目結束后,由于無法得到后續研究項目支持,很多專家都放棄了煤火方向的研究工作。”
武建軍本人亦是如此。在他看來,這與國家對煤火認識不足及管理體制有很大的關系。
“一直以來,煤田火災的治理,職權歸屬很不明晰。它既沒有納入自然災害管理的范疇,也沒有被劃入安全生產事故領域中去。”武建軍說,這是非常核心的問題。
也正是因為這樣,煤田火災的科學研究很難有相關行業部門的項目支撐。熊熊大火之前,本應打前陣的科學研究卻有點挨不上邊兒的意味。
當務之急,武建軍表示,必須要明確煤田火災的管理領域劃定,加強相關行業部門的支撐和管理。在此之下,加緊對煤火發火規律、影響因素以及監測和探測技術的研究。
李京也持類似觀點。他表示,必須從國家層面意識到,煤田火災治理的緊迫性和重要性。
記者從中國科協獲悉,中國科協、教育部日前聯合印發通知,共同實施“科學家(精神)進校園行動”,旨在構建開放協同工作模式,將科學家精神從抽象符號轉化為生動的科學家故事,引導廣大中小學生走近科學家,了解科學......
100年前,中國思想文化領域發生了一場影響深遠的“科玄論戰”,又稱“科學與人生觀論戰”。2023年2月10日,本報邀請科學史家劉鈍發表署名文章《“科玄論戰”百年祭》,對這一場科學派、玄學派和唯物史觀派......
記者24日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陳仙輝教授團隊的應劍俊特任研究員等人與南京大學孫建教授課題組合作,通過超高壓技術手段,發現元素鈧在高壓下具有高達36K的超導轉變溫度,刷新了元素超導最高轉變溫度紀......
尼日利亞青年普羅斯珀·丹尼亞的獲獎作品《共同愿景》。丹尼亞供圖2022年9月6日,在尼日利亞阿布賈,當地青少年通過網絡視頻與正在中國空間站執行任務的神舟十四號航天員進行“天宮對話”活動。新華社記者郭駿......
比賽現場廣東省科技廳供圖中新網廣州6月12日電(王堅王子杰)據廣東省科學技術廳12日消息,主題為“熱愛科學,崇尚科學”的2023年廣東省科普講解大賽決賽已在廣州舉行。該賽事以“線上+線下”方式,旨在激......
劉嘉麒院士在辦公室。82歲的“火山院士”劉嘉麒,近期在北京市委宣傳部、市科協等部門組織開展的遴選活動中當選為2023年北京“最美科技工作者”。這是一位非常前衛的爺爺。幾十年前就經常腳踩登山鞋,戴著太陽......
“六一”兒童節到了。電商促銷活動正在進行,“兒童食品”是其中非常暢銷的品類。兒童醬油、嬰幼兒低鈉鹽、兒童營養面條、寶寶山楂條……打著專為兒童研發名義的兒童食品真的都是健康的嗎?日前,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
從中國科學院獲悉,4日上午,中國空間站第四批空間科學實驗樣品隨神舟十五號載人飛船返回艙返回地面,在東風著陸場交付由中科院牽頭負責的空間應用系統。4日14時左右,部分實驗樣品運抵北京中國科學院空間應用工......
5月12日,以“做好硬科普,服務硬科技”為主題的北京市科協決策咨詢沙龍在首創詠園舉辦。本次沙龍由北京市科協主辦,北京果殼互動科技傳媒有限公司、北京科普發展與研究中心、東城區科協、北京科學技術普及創作協......
2023年5月10日,第20屆中國國際科學儀器及實驗室裝備展覽會(CISILE2022)在北京國家會議中心盛大開幕,該展覽會由中國儀器儀表行業協會、世信會展集團主辦,北京朗普展覽有限公司承辦,得到中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