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14-10-29 11:09 原文鏈接: 中國地理學會2014年學術年會在成都舉行

      10月24日至27日,由中國地理學會主辦、中國科學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和四川師范大學聯合承辦的中國地理學會2014年學術年會在成都舉行。來自全國34個省、自治區、直轄市、香港地區及尼泊爾、瑞士等近400個單位的1600多名專家、學者和研究生齊聚成都,圍繞“中國地理學:面向未來 走向世界”的主題,全面總結回顧100年來中國地理學的發展,特別是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地理學在為我國經濟騰飛、社會進步、城市化建設和資源環境管理等方面做出的重大貢獻。

      25日,大會在四川師范大學成龍校區正式開幕。國務院參事、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中國地理學會理事長劉燕華及中國科學院院士劉昌明、陸大道、傅伯杰、崔鵬出席大會開幕式并在主席臺就坐。大會組委會主席、成都山地所所長鄧偉主持了開幕式。

      劉燕華理事長致開幕詞。他提出,地理學工作者要不斷開拓對地理學的認識,積極把握時代脈搏,促進地理學在應用中的發展,善于面向國家重大需求和國際前沿提出系統性問題。學會要在競爭格局中不斷“布陣”,積極把握地理科學發展的新動向,不斷加深新時代對地理學提出的新要求的理解,積極促進中國地理學的發展,更加全面走向世界,并對未來地理學的發展提出了讓人深受啟示的思路和重要觀點。

      大會主席、四川師范大學黨委書記周介銘教授致歡迎詞,并向與會代表介紹了四川師范大學的發展歷史和取得的成績,以及在地理學科方面建設、人才培養和服務四川省經濟社會發展方面的成果和貢獻。

      圍繞本屆年會主題,傅伯杰院士、陸大道院士、崔鵬院士,以及北京超圖軟件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鐘耳順研究員、香港大學地理系主任章典教授分別就“走向世界的中國地理學”、“未來地球框架文件與我國地理學的發展”、“氣候變化背景下的高山區山地災害鏈:過程、風險與對策”、“GIS的發展及其對地理學的影響”和“中華帝國的脈動:宏觀地緣政治和氣候變化的波譜分析”做了大會特邀報告。

      此次大會分為“地理學與未來地球研究”和“中國地理學發展與社會貢獻”兩個主題分會場和29個專題分會場舉行。期間,還舉辦了青年地理學家沙龍、第八屆全國地理學研究生學術年會、《地理學報》創刊80周年紀念學術活動、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NSFC)《地理科學30年》編寫工作研討會、教育部地理科學教學指導委員會2014年秋季工作會議、《地理科學》編輯委員會工作會議,以及“地震災區地震次生災害預警及防治技術高級研修班”等活動。

      結束了為期兩天的學術交流后,26日下午5點舉行了閉幕式。閉幕式由中國地理學會秘書長張國友主持。學會副理事長崔鵬院士講話,組委會主席鄧偉及四川師范大學地理與資源科學學院院長羅懷良教授分別代表承辦單位講話。會上還宣讀了中國地理學會2014年學術年會獲獎青年優秀論文并為24位獲獎者頒發了證書。最后,學會秘書長張國友對本次大會進行了全面總結,在充分肯定本屆學術會議取得的重要成果的同時,并就開好下一屆2016年學會年會暨第33屆世界地理聯合會提出了建議和初步倡議。

      27日,大會還組織與會專家學者前往汶川地震遺址及都江堰水利工程、玄武巖柱地貌、亞高山海洋性冰川地質地貌、巖溶地貌及泥石流治理工程進行了學術考察。

      中國地理學會創立于1909年,是我國成立最早的學術團體之一。目前,該學會下設20個專業委員會、8個分會、7個工作委員會和4個研究(工作)組,以及7個區域代表處,聯系地方31個省、直轄市、自治區地理學會(未含臺、港、澳),擁有注冊會員2萬多人。學會主辦有《地理學報》、《中國國家地理》、《山地學報》等17種學術和科普刊物;學會加入國際地理聯合會、國際凍土協會和國際地貌學家協會等國際科技組織,有一批著名地理學家在上述三個國際組織任職;還與美國地理學家協會(AAG)、英國皇家地理學會(RGS-IBG)、俄羅斯地理學會等國家地理組織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系。

    開幕式現場

    相關文章

    讓“玄學”為科學家開腦洞

    100年前,中國思想文化領域發生了一場影響深遠的“科玄論戰”,又稱“科學與人生觀論戰”。2023年2月10日,本報邀請科學史家劉鈍發表署名文章《“科玄論戰”百年祭》,對這一場科學派、玄學派和唯物史觀派......

    中科大:發現迄今最高超導轉變溫度元素超導體

    記者24日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陳仙輝教授團隊的應劍俊特任研究員等人與南京大學孫建教授課題組合作,通過超高壓技術手段,發現元素鈧在高壓下具有高達36K的超導轉變溫度,刷新了元素超導最高轉變溫度紀......

    研究敦煌的學者,為何不在西部在北京?

    “研究敦煌、青藏高原、祁連山的學者,主要不是在西部,而是在北京。”為什么會出現這一現象?杭州師范大學經亨頤教育學院教授王鑒指出,我國西部高等教育發展取得了很大進步,然而在這一過程中,也出現一些西部高校......

    數字經濟發展的四個關鍵詞

    隨著5G、物聯網、工業互聯網、人工智能、虛擬現實、云計算、大數據、區塊鏈、量子計算等數字技術加速創新,數字技術已經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領域廣泛應用,擁抱數字技術,發展數字經濟,是把握新一輪......

    在太空播下科學、夢想和友誼的種子

    尼日利亞青年普羅斯珀·丹尼亞的獲獎作品《共同愿景》。丹尼亞供圖2022年9月6日,在尼日利亞阿布賈,當地青少年通過網絡視頻與正在中國空間站執行任務的神舟十四號航天員進行“天宮對話”活動。新華社記者郭駿......

    培養高技能人才推動高質量發展

    青海油田坐落在青藏高原柴達木盆地茫茫戈壁大漠中。有民謠說:“一年一場風,從春刮到冬;風吹石頭跑,氧氣吃不飽。”就是在這樣的艱苦條件下,中石油青海油田公司職工一代接著一代干,發揚艱苦奮斗精神,交出了一份......

    粵舉辦科普大賽講好“科普故事”激發公眾科學興趣

    比賽現場廣東省科技廳供圖中新網廣州6月12日電(王堅王子杰)據廣東省科學技術廳12日消息,主題為“熱愛科學,崇尚科學”的2023年廣東省科普講解大賽決賽已在廣州舉行。該賽事以“線上+線下”方式,旨在激......

    科學閃光者八旬“火山院士”劉嘉麒:一直在路上

    劉嘉麒院士在辦公室。82歲的“火山院士”劉嘉麒,近期在北京市委宣傳部、市科協等部門組織開展的遴選活動中當選為2023年北京“最美科技工作者”。這是一位非常前衛的爺爺。幾十年前就經常腳踩登山鞋,戴著太陽......

    “兒童食品”三大問題:噱頭大于實質、配料不科學

    “六一”兒童節到了。電商促銷活動正在進行,“兒童食品”是其中非常暢銷的品類。兒童醬油、嬰幼兒低鈉鹽、兒童營養面條、寶寶山楂條……打著專為兒童研發名義的兒童食品真的都是健康的嗎?日前,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

    中國空間站第四批空間科學實驗樣品交付實驗科學家

    從中國科學院獲悉,4日上午,中國空間站第四批空間科學實驗樣品隨神舟十五號載人飛船返回艙返回地面,在東風著陸場交付由中科院牽頭負責的空間應用系統。4日14時左右,部分實驗樣品運抵北京中國科學院空間應用工......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