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海水稻的發現,將助力育成耐鹽堿品種。然而,無論產量還是口感,海水稻都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再過幾天,陳日勝在湛江海邊種下的水稻就能收了。這能在海邊生長的水稻被稱為“海水稻”或“海稻”,有耐鹽堿的特性。
“海水稻耐鹽堿水平較高,是很好的種子資源,我們應該支持這方面的育種工作。”中科院院士謝華安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
專家表示,對于包括海水稻在內的耐鹽堿水稻,當務之急是培育穩產、高產品種,但還缺少大的項目支持,僅憑科學家個人興趣驅動。
1986年11月的一天。陳日勝與一位水稻方面的專家一起在遂溪海灘邊察看紅松林生長情況。正當他們穿梭于白花花的蘆葦蕩時,他發現了一株比人高出一半,看似蘆葦、卻又結著穗子的植物。
“憑直覺,我覺得它是稻子,但它的稻穗卻是青白色的,穗子頂上有一小撮寸把長的芒刺,看上去又有點像麥子。果實剝開來,是紅顏色的像米又像麥的顆粒。”陳日勝說。
經過近30年的努力,今年9月1日,該品種正式在農業部“農業植物新品種保護公報”上公布,被命名為“海稻86”。
在中國水稻研究所研究員孫宗修印象中,目前海水稻品種并不多,“大多數還稱不上品種,因為沒有經過育種環節和品種審定,只能稱為品系或者特異種質資源”。
不過,發現的海水稻還是得到了專家的肯定。“湛江的海水稻,對我們今后利用、育成耐鹽堿好品種會起到很大的作用。我們現在努力的方向是看看這個品種在其他土地上能不能用。”謝華安告訴記者,對于這樣的水稻品種,應當予以開發利用,“海水稻種子是國家寶貴的資源,一定要保護好”。
11月上旬,陳日勝的2000畝海水稻就熟了。“畝產量不高,大概300到400斤。”陳日勝告訴記者。
與超級稻1026.7公斤的紀錄相比,海水稻的產量看上去相當單薄。
與常規水稻相比,從種子變成糧食,海水稻“劫難”重重。“在鹽水條件下,一些秧苗會死掉,或者可能無法分蘗、抽穗、結實。”孫宗修說,因此,海水稻畝產三四百斤就不錯了。
據2010年中國鹽堿土資源利用學術研討會公布的數據,我國鹽堿荒地和鹽堿障礙耕地總面積超過5億畝,其中有農業利用潛力的鹽漬土2億畝,約占全國耕地面積的10%。
孫宗修表示,如果在這些寸草不生或是產量不高的地方種上這樣的耐鹽水稻,對我國糧食安全將提供很大的支持。
“應對糧食安全,一是高產品種傻瓜化種植,二是低產田要想辦法提高產量。”在孫宗修看來,后者的效果會更明顯。
不僅如此,海水稻的口感也不盡如人意。湛江市遂溪種子站站長陳華文告訴記者,當地的海水稻“不好吃”,偏硬一些。
“這個稻種的膳食纖維含量會高一些。”陳日勝說,2012年他曾將樣品送至北京市營養源研究所進行檢測,數據表明,其淀粉含量比普通水稻低,其他含量均比普通水稻高。
“選育海水稻這類耐鹽堿稻種,首先要解決穩產、高產問題,而‘高產’就是要讓水稻能夠在正常年份下的產量和主栽品種相仿,在災年,如臺風引起海水倒灌的情況下,能夠達到主栽品種產量的75%到80%。解決了產量問題后,再通過進一步的雜交選育,解決口感等品質問題。”孫宗修說。
如今,作為海水稻種植地之一,湛江遂溪縣正在盤算著將這個“不好吃”的稻米變成品牌。“海水稻種植在大田里,病蟲害很少,基本上不施肥,不噴農藥,綠色環保。”陳華文告訴記者,他們期望當地政府能將這種特色水稻推廣到農民中去,引導農民更多地種植。
不過,作為地方農業部門下屬的種子站,稻種推廣實力有些捉襟見肘。“海水稻是我們當地的特色稻種,但是我們現在還是農民自發地去種植。在引導農民種植的工作方面還比較欠缺。”陳華文說,盡管當地有數百畝的海水稻,但是還是以常規水稻種植為主。
此外,科研實力不足,也讓種子站力不從心。“品種改良光靠我們地方種子管理站的力量是難以完成的,確實很難。”陳華文說。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專家告訴記者,有時候盡管項目經費不少,但是分配到縣鎮等地方層面的金額少得可憐。
孫宗修介紹,前不久國家科技支撐計劃農業項目中列入了“耐鹽水稻新品種選育及配套栽培技術研究”。
不過,他對該項目的管理模式仍存擔憂。“如果簡單照搬工業管理模式,總負責勢必成為總包工頭,經費層層分包、提成和克扣,形成干活的經費不足,耐鹽的支撐計劃很可能仍然沿用此模式。目前,很多研究都是育種人士憑借自己的興趣在做。”孫宗修說。
農業農村部發布關于大力發展智慧農業的指導意見,其中提到,推進主要作物種植精準化。推動良種良法良機良田與數字化有機融合,集成應用“四情”監測、精準水肥藥施用、智能農機裝備、無人駕駛航空器和智能決策系統等......
近日,北京大學碳中和研究院、城市與環境學院袁文平教授團隊通過生態網絡云平臺(http://www.nesdc.org.cn/)更新發布了中國單季稻、雙季稻種植分布數據集,用戶可在線訪問獲取數據。單季稻......
糧食安全關乎國計民生,稻谷、小麥、玉米三大糧食作物更是端穩中國飯碗的底氣所在。實施好三大糧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險和種植收入保險政策,能夠幫助種糧農民有效抗御風險,保護種糧積極性,守護好農民“錢袋子”。不久......
日前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在全國全面實施三大糧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險和種植收入保險政策。此次政策有何看點?全面實施有何意義?在31日舉行的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上,財政部等三部門回應關切。財政部副部長廖......
我國地膜覆蓋種植面積近3億畝,覆膜種植已成為保障國家農產品供給安全,實現“中國人的飯碗要端在自己手上”必不可少的重要措施,新疆、甘肅、內蒙等省區糧棉生產已很難回到無膜時代。但多年來,我國因超薄膜泛用、......
問題描述:我預登記產品防治靶標為黃瓜灰霉病,在安排田間小區藥效試驗時,4地試驗是否要涉及露地大田和保護地兩種種植方式?做幾地露天試驗,幾地保護地試驗是否有要求?請問申請在小白菜(保護地)上進行登記,田......
近日,山東省農業科學院玉米所鮮食玉米團隊在國際權威期刊《InternationalJournalofBiologicalMacromolecules》(JCR和中科院Top1區,影響因子8.2)在線發......
“同意通過驗收,建議加快科研成果轉化推廣!”近日,由寧夏大學主持的自治區重點研發計劃“寧夏釀酒葡萄智能化農機裝備研發與應用”重大項目通過專家驗收。寧夏葡萄酒產業基礎良好,更有廣闊發展空間。得黃河水生態......
地球上的森林多以多種物種組合、混交的方式存在,少有單一樹種組成的群落。一個重要問題是,混交種植是否能促進樹木生長和森林生產力?5月20日,《科學》雜志發表了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方精云院士團隊的一項研......
鹽堿、干旱等非生物脅迫不利于作物生長,造成減產甚至導致植物死亡,是制約農業生產的主要環境因素。大豆是重要農作物,提高大豆耐鹽能力有助于增強大豆對災害的抵抗能力,并能利用低鹽堿化土地增加種植面積,提高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