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測序是一個革命性技術,所帶來的應用領域非常寬廣,是一片未開發的藍海領域。近幾年來,隨著基因測序技術的進步,基因測序行業進入高速發展時期。
在基因測序產業鏈中,最上游基因測序儀的研發和生產是產業的命門,長期以來,基因測序儀的生產一直被國外所壟斷,而從今年開始,中國制造的基因測序儀將逐步替代進口,打破國外的壟斷。中科院基因所任魯風博士在投資交流會上透露,國產替代進口完全沒有問題。其團隊中科紫鑫(中科院與上市公司紫鑫藥業合資公司) 研發成功的國產新一代基因測序儀將在國產化基因測序領域占據80%以上的市場份額,目前訂單飽滿,已經鎖定的訂單已近300臺。
基因測序產業2011年底前主要應用于科研領域,2011年底無創產前檢測作為第一個醫療應用開始推廣,2013年市場約 10億元人民幣,根據目前價格推算,這一應用市場潛力約150 億元人民幣,此外還有更多的應用領域待推廣,國內的市場潛力同樣非常大。目前,我國基因測序市場中,產前基因檢測市場能達到700億元人民幣。
根據研究機構BCC今年2月的測算,全球基因測序產品2018年預計達到117億美元,過去五年的復合增速高達21.2%,遠超過體外診斷市場5.1%的增速,由此可見基因測序市場的發展潛力和空間極大。
如果測序成本下降到人人都希望了解自己的基因信息以指導日常保健和臨床用藥的水平,則這個市場必定在萬億規模以上。
據了解,人類基因圖譜早在2003年已經完成,但由于成本較高等原因,這項技術過去10年并未真正用于醫療領域。隨著技術的發展,人類基因測序成本也經歷過兩次大幅降低。2011年,該項成本為1億美元;到2013年,該成本已經降至不到1萬美元;而到2014年,Illumina宣布新儀器可將全基因組序列的測序成本降到1000美元以下。
有業內人士表述,基因測序和個性化醫療的潛在受益者可能包括基因測序儀器和試劑盒的生產企業、生物醫藥和診療企業,以及醫生、病人等終端用戶等。臨床上,基因測序已經開始應用于癌癥、遺傳疾病等領域。
國產測序儀 自主創新與貼牌合作
基因測序是中國僅有的少數幾個走在世界領先水平的科技領域之一。
中科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DNA序列測定技術研究開發中心無疑是國產化最為徹底的研發單位,中科院與上市公司紫鑫藥業(002118)合作的中科紫鑫測序儀代表了中國自主創新研發測序儀的最高水平。據業內人士了解,國家相關部門對紫鑫藥業將會有重大科技獎勵,總額在億元以上。
達安基因聯合生命科技公司,貝瑞和康聯合Illumina 基本走的是貼牌路徑的國產化。對此任魯風認為,企業在技術條件上沒有選擇余地的情況下,只能采用與國外廠商合作的方式來解決“國產化醫療器械”的問題,以期能夠繼續開展臨床檢測業務。
自主創新和引進吸收并不沖突,這是創新的兩種方式,或者說是創新能力的不同體現形式。在目前國內的科技發展水平上,沒有引進吸收,自主創新就是無根之木,有了引進吸收,自然會在或多或少的層面上形成自主創新。
具體到測序技術而言,目前市場上所見的所謂創新方式,CG無疑可以歸為引進吸收,而對于Ion Proton和NextSeqCN500而言,不叫創新,叫貼牌。老外不會傻到把核心技術都拱手相送。創新的判別標準是,在現有的技術、產品上,形成了對技術應用、性能指標等關鍵因素具有明確先進性的改造、升級或優化。
任魯風認為,對于測序儀器主要還是看兩個指標,一個是讀長,一個是成本。比如說羅氏454讀長長了用一次,成本其實就低了。短讀長拼接錯誤率比長讀長幾率高很多。
中科紫鑫的基因測序儀優勢是讀長為1000堿基,讀長較長;通量在3-400MB,應用方便靈活;能夠大幅降低現有核酸系列分析的硬件和消耗成本;根據應用領域的不同,配備相應的整體配套方案,實現標準化和個性化需要。
對于中科紫鑫生產的基因測序儀未來市場定位,任魯風表示,未來該產品不僅在國內銷售,還將出口到國外市場,而用戶不僅包括臨床單位,還包括科研單位等。
任魯風介紹說,中科紫鑫的新一代基因測序儀,與國外第二代高通量測序系統相比,成功解決“讀長較短”的關鍵技術難題,達到并部分超越國際主流設備技術指標,其成本是進口設備的1/3到1/5,耗材成本約為進口設備的1/5-1/10左右。
國產新一代測序儀趕超羅氏454
國家衛生計生委、工業和信息化部日前在京聯合召開推進國產醫療設備發展應用會議。國家衛生計生委主任李斌指出,要大力倡導衛生計生機構使用國產醫療設備,重點推動三級甲等醫院應用國產醫療設備。
據中國經營報報道,任魯風表示,中科紫鑫將會與羅氏454形成一定的合作,具體的合作計劃仍在商談中。羅氏454由于成本長期居高不下,計劃近期關閉其生產線。而中科紫鑫能夠在提高性能的前提下,運用自主創新的技術,大幅降低其成本,所以,中科紫鑫可能全面接收羅氏454測序儀在儀器、零部件、試劑和耗材的服務和支持方面的業務。
這意味著羅氏454對中科紫鑫技術上的完全認可,中科紫鑫的技術水平已經完全超過羅氏454,這與大部分人的傳統看法迥異。
隨后,紫鑫藥業(002118)表示上市公司層面并沒有與羅氏454洽談接管,但是公司并沒有否認其全資控股公司中科紫鑫正在與羅氏454進行合作洽商,這與中國經營報的報道內容并不矛盾。
既然技術和成本已經解決,中科紫鑫的測序儀又是在羅氏454的優化升級版,后來居上,那么國產接管改良羅氏454是完全可能的,也是合理可行的。
中科紫鑫國產新一代測序儀將占80%國產化市場
中科院任魯風博士在投資交流會上講,其團隊研發成功的中科紫鑫國產新一代基因測序儀將在中國基因測序領域占據80%以上的國產化市場份額。
這是一個幾乎不需要營銷策略的巨大藍海市場,任魯風講,只要你能自主研發成功,訂單需求巨大,目前主要是生產能力還沒有完全達產。
據一長期跟蹤研究中科紫鑫的資深研究員介紹,目前中科紫鑫明確的意向訂單已有近300臺,僅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用植物研究所就計劃訂購200臺以上,而諸如北京出入境檢驗檢疫局等單位的訂購數量可能更多,總量估計可能已近千臺。但是上市公司紫鑫藥業目前正在進行非公開發行募集資金過程中,而且公司剛剛在今年2月份因為信息披露不全受到證監會行政處罰,目前信息披露極為保守低調,這從投資者互動平臺的回復可見一斑,上市公司對相關項目的利好類信息一概長期置之不理。
目前中科紫鑫測序儀每臺預計售價在120萬元左右,國外產品是600萬元左右。而使用單位今后每年每臺的耗材及試劑等費用也是大概在100萬以上,國外產品則是1200萬元以上。 據此靜態估算,中科紫鑫的利潤每年至少可以在5-10億元以上。
而其首批試用的18家單位,堪稱是中國各領域最權威的科研臨床單位,公司將會逐一與這些單位進行專項的研究合作,由此延伸的各個產業鏈條極為可觀。
除此之外,中科紫鑫在亦莊開設實驗室,供18家重點試用單位以外的眾多潛在合作伙伴公開實驗試用,也已經開始實施。
任魯風講,目前中科紫鑫的生產線今年產能已達300臺,明年產能將達到1000-2000臺,后年有望達到3000-5000臺。任魯風表示在應用市場,預計全球需求量在10萬臺。
中科紫鑫未來的盈利主要在于后期的耗材試劑收入,以及項目合作研發收入。中科紫鑫的第一階段是面向科研市場進行投放,各項指標數據良好。
而上市公司紫鑫藥業董事長郭春林表示,公司亦有與全國臍帶血領域方面合作,建立中國人的基因數據庫。
諾禾致源總經理李瑞強表示,我們作為下游企業對基因測序儀及耗材需求量很大,非常高興國內的企業中科紫鑫能夠自主研發成功基因測序儀,這將大大降低我們的測序成本,現在企業受制于ILLUMINA,生命科技等國外大公司。
著名機構布局基因測序
Illumina過去十年,股價上漲200倍,被評為全球最聰明的公司,排名在特斯拉之前。在美國,生物基因板塊是過去十年的大牛股集中營,也是眾多機構長期布局重倉持有的品種。
今年8月,巴菲特公司伯克希爾·哈撒韋旗下Lubrizol收購醫療器械公司Vesta。Vesta主營基因檢測與醫療器械業務。
紫鑫藥業本次定增募集20億元,其中定增對象之一北京富德昊邦投資中心(有限合伙),據媒體報道,該私募機構背后的實際控制人疑為知名私募機構——上海澤熙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的實際控制人徐翔。而以徐翔的投資收益水平,在鎖定期為三年以上的前提下,如果沒有每年一倍的復利預期,三年累計十倍左右的收益,估計不會介入認購定增股份。
而據研究員調研,紫鑫藥業大股東表示公司未來每年利潤復合增長將不低于50%以上,這表明公司及機構都對國產基因測序市場的充足信心。
基因測序產業大幕剛剛拉開一角,中國基因測序的萬億市場空間,必將孕育一大批生物基因的大牛股,中科院領軍的自主創新研發力量是中國科技創新的主力,國產替代進口,自主創新值得期待。
9月19日,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下稱亞熱帶生態所)首席研究員印遇龍主持召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項目(C類)《規模豬場種養循環農業創新技術體系研究與示范》建議研討會。會議現場。......
華南農業大學園藝學院教授夏瑞團隊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的資助下,開發了一種基于基因共線性進行物種基因組基因結構注釋矯正的工具——SynGAP(Synteny-basedGenestructureAn......
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局長李利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1、支持醫藥行業開放合作。加強國際通用監管規則在國內的轉化實施,支持開展國際多中心臨床試驗,促進全球藥物在中國同步研發、同步申報、同步審評、同步上市。2、......
9月9日在長沙舉行的2024互聯網岳麓峰會上,發布了長沙建設全球研發中心城市一周年成果報告。長沙發布建設全球研發中心城市周年成果。主辦方供圖湖南省委書記沈曉明表示,去年的互聯網岳麓峰會提出把長沙打造成......
9月9日在長沙舉行的2024互聯網岳麓峰會上,發布了長沙建設全球研發中心城市一周年成果報告。長沙發布建設全球研發中心城市周年成果。主辦方供圖湖南省委書記沈曉明表示,去年的互聯網岳麓峰會提出把長沙打造成......
科技日報訊 (記者雍黎)記者9月9日從西南大學獲悉,該校資源昆蟲高效養殖與利用全國重點實驗室教授代方銀團隊發現了調控壽命的新基因OSER1,并在家蠶、線蟲、果蠅等多物種中進行研究,揭示了其調......
科技日報北京9月8日電 (記者張夢然)近日出版的《自然》雜志封面故事帶來一項新突破:由美國國家標準與技術研究所和科羅拉多大學博爾德分校聯合成立的實驗天體物理聯合研究所(JILA)領導的國際團......
2024年9月6日,在金秋送爽、碩果累累的美好時節,蘇州納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納微科技”)迎來了歷史性的時刻——研發中心大樓正式啟用!這不僅標志著納微科技在科技創新道路上邁出了堅實的一步,更......
9月5日,記者在“千種海洋生物基因測序項目”暨全球海洋微生物基因庫建設及應用成果聯合發布會上獲悉,華大生命科學研究院聯合山東大學、英國東安格利亞大學等機構,構建了迄今為止最完整的海洋微生物基因數據庫,......
中國科學院關于發布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地球觀測與導航”和“大科學裝置前沿研究”重點專項2024年度項目申報指南的通知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及計劃單列市科技廳(委、局),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科技局,國務院各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