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去年以來,國內煤制天然氣項目備受追捧。不完全統計,國內在建或規劃的煤制氣項目50余個,總產能超過2200億立方米/年。對煤制天然氣的熱衷,實際上是對稀缺天然氣資源的渴望。
目前,國家對于煤化工產業政策相對謹慎——不能停止發展、不宜過熱發展、禁止違背規律無序建設。在能源行業內,對煤制天然氣的態度也呈現兩極分化。
支持者認為,發展煤制天然氣是大氣污染治理的需求,也是煤炭清潔利用的主要途徑。近期,中國煤炭工業協會等機構建議推動將煤炭從燃料向原料轉變。國家能源委、中央財經領導小組會議也提出,促進煤炭集中高效利用代替粗放使用,保護大氣環境。
反對者從水資源、環境的壓力層面出發,對煤制天然氣投反對票。其認為,我國大部分富煤地區水資源缺乏、生態環境脆弱,煤制油氣對資源環境條件要求高,應定位于國內油氣供應的重要補充。
一、煤制天然氣政策基調:從嚴管理
今年初,國家能源局提初定“十三五”末煤制氣產量500億立方米/年的目標,占天然氣總量1/8。目前,國內投產天然氣產量不過數十億立方米,500億立方米的規模為投資企業和煤炭資源地提供龐大的預期。
但從國家政策看,煤制油氣的審批仍然從嚴管理。年產超過20億立方米的煤制天然氣項目和年產超過100萬噸的煤制油項目報國務院投資主管部門核準。禁止建設年產20億立方米及以下規模的煤制天然氣項目和年產100萬噸及以下規模的煤制油項目。
從過去五年行業發展和政策沿革看,煤化工產業經歷產能擴張——嚴控項目審批——重點項目示范——國家有限度放開三個階段。
2009年至2011年,國務院、國家發改委連續下發多份文件,以規范煤化工產業發展。地方政府不得擅自核準或備案煤制天然氣項目,不安排新煤化工示范項目,煤化工項目進入階段性冰封期。
2013年之后,國內煤化工的發展基于大氣污染治理需要,并釋放出為煤化工松綁的信號。2013年9月下發的《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提出,在滿足最嚴格的環保要求和保障水資源供應的前提下,加快煤制天然氣產業化和規模化步伐。同期,內蒙、新疆境內多個煤制天然氣項目拿到開展前期工作的路條。
2014年以來,為落實大氣污染治理工作,增加天然氣供應量,國務院常務會議、國家能源局專題會議、相關專家咨詢會先后研究煤制油氣產業的發展問題。從政策導向看,從嚴管理是煤化工的基調。
2014年7月17日,國家能源局下發《關于規范煤制油、煤制天然氣產業科學有序發展的通知》,要求“堅持量水而行、堅持清潔高效轉化、堅持示范先行、堅持科學合理布局、堅持自主創新”的原則,申報的示范項目必須符合產業政策相關規定,能源轉化效率、能耗、水耗、二氧化碳排放和污染物排放等指標必須達到準入值。
二、煤制氣上馬背后:資源省轉型沖動和經濟效益刺激
國家嚴控煤化工的政策導向擋不住資源省份的投資熱情。尤其是在煤炭產能過剩、煤價大幅下滑的背景下,煤炭產地資源轉型的訴求強烈,煤化工是延長煤炭產業鏈、增加附加值的集體選擇。
加之,國家控制能源消費總量,嚴控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地區煤炭消費,新增能源需求原則上由西部地區調入。在這樣的政策下,給西部資源省份提供增加電力、油氣等二次能源輸出的機會。山西、內蒙等資源大省也在調整能源輸出結構,減少原煤輸出,以適應霧霾治理新需求。
根據以往項目投資經驗,一個40億立方米煤制氣項目投資額在250億元左右。粗略計算,國內已經拿到“路條”或者計劃建設的煤制天然氣項目(2200億立方米產能)可以拉動投資55萬億元的投資。對于資源省而言,可以短暫獲取“霧霾經濟”的紅利。
以內蒙古為例,除示范項目外,內蒙古已有四個煤制天然氣項目拿到“路條”,合計煤制氣產能280億立方米。其中包括,新蒙能源鄂爾多斯80億立方米煤制天然氣項目,準格爾旗3×40億立方米煤制天然氣項目,內蒙古華星新能源40億立方米煤制天然氣項目,內蒙古興安盟40億立方米褐煤制天然氣。根據上述項目投資計劃,將有1549億元投資在內蒙古落地。
從企業投資層面看,低煤價、不斷提高的天然氣價格也為煤制天然氣帶來利潤空間。根據相關機構測算,按內部收益率按10%考慮,當煤價在100-300元/噸區間內,對應煤制天然氣價格1.57-2.22元/立方米之間。粗略計算,煤價每提高50元/噸,煤制氣價格相應提高0.2元/立方米。
這樣的價格與進口氣、國產管道氣和進口LNG相比有一定的價格優勢,如果煤制氣項目可以穩定生產,投資企業的利潤相對可觀。以大唐克旗煤制氣項目為例,有關方測算顯示,如果項目全部達產,在正常生產的條件下,包括煤制氣主營產品、生產過程中的副產品在內,項目年可實現利潤35億元。
三、煤制氣成敗:煤氣化技術與環境約束
受煤氣化技術、管輸、環境等因素影響,國內煤制天然氣示范項目出現延期投產、投資規模增加、能耗強度高于預期等問題。
煤氣化技術是煤化工的龍頭,事關項目成敗,必須根據煤種和下游產品選擇煤氣化技術路線。投資企業需要根據當地煤種特點選擇煤氣化技術,才能保證項目“安穩長滿優”運行。如果項目所在地煤種不適合氣化,項目上馬的風險將加大。
高耗水、高排放是煤制天然氣的特點,水資源約束和環境約束不能回避。從環境影響看,“量水而行”是煤制氣的基本要求,從此前一些示范項目運行情況看,每千立方米天然氣所需新鮮水消耗在7噸左右,一個40億立方米/年的項目每年耗水在2800萬噸。而煤炭資源豐富地區水資源相對短缺,國家能源局強調“嚴禁擠占生活用水、農業用水和生態用水,以及利用地下水發展煤制油(氣)”。
從二氧化碳排放看,以采用魯奇碎煤加壓氣化工藝、年產能40億立方米煤制天然氣項目為例,每年消耗煤炭約2000萬噸,排放CO2約1700萬噸。在煤制天然氣項目開展過程中,必須重視二氧化碳的捕獲和收集,否則可能帶來資源輸入地碳排放減少,而資源輸出地排放大量增加的狀況,不利于減排。
4月6日,自然資源部地質礦產科學數據中心在中國地質調查局發展研究中心(全國地質資料館)正式成立。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對科學數據管理的要求,進一步加強和規范自然資源科學數據管理,促進開放共享,自然資......
國內最大容積液化天然氣儲罐內罐焊接作業在青島順利完成,標志著儲罐主體結構全部完工,即將進入配套設施安裝和工程收尾階段。這個國內最大容積的液化天然氣儲罐一次可以灌裝27萬立方米液化天然氣,它的直徑超過1......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突飛猛進,科技和經濟社會發展加速滲透融合。許多地區在推動本地優勢資源形成產業集聚方面積累了探索經驗,但從效果上看仍不足以有效支撐新舊動能轉化的進程。”日前,在接受《中國科......
【導讀】2022年9月,位于波羅的海的北溪天然氣管道被炸。對于此次事件的肇事者,外界一直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今年2月,美國獨立調查記者西摩·赫什在其個人網站撰文,評述北溪管道被炸事件的來龍去脈,指稱在......
由于暖冬抑制需求,美國天然氣期貨價格進一步下跌。紐約商品交易所2月份交割的天然氣價格周四跌幅高達10%,至每百萬英熱單位2.761美元。自周三跌破3美元后,美國天然氣期貨價格一直處于2021年4月以來......
12月27日,中國科學院發布資源環境系列研究報告。報告顯示,2012年以來,中國在湖泊生態環境、濕地環境、山地與山區發展、西北干旱區水資源與生態環境、東部超大城市群生態環境方面建設成效顯著。該系列報告......
中國海油12月1日對外宣布,中國最長煤層氣長輸管道——神木-安平煤層氣管道工程(簡稱“神安管道”)全線貫通,進入試生產,將打開晉陜地區天然氣外輸通道,為京津冀地區天然氣保供提供新助力。該管道由中國海油......
據彭博社11月29日報道,卡塔爾與德國已簽署為期15年的天然氣供應協議,從2026年起,卡塔爾每年將向德國供應至多200萬噸液化天然氣。該協議由卡塔爾能源公司與美國康菲石油公司于11月29日在卡塔爾首......
近日,科技部印發的《“十四五”技術要素市場專項規劃》提出,擴大高校院所科技成果管理自主權。探索建立高校院所職務科技成果區別于現行國有資產的管理制度,開展高校院所職務科技成果單列管理改革試點,推動高校院......
當地時間11月3日,國際能源署發布報告稱,2023年的冬天,歐洲將有缺少天然氣的風險。國際能源署估計,如果屆時俄羅斯對歐洲輸送的天然氣完全中斷,那么歐洲將缺少約300億立方米天然氣。屆時,歐洲天然氣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