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昨天公布《國家應對氣候變化規劃(2014-2020年)》全文,這是該領域我國首個專項規劃。根據規劃,到2020年,我國將全面完成控制溫室氣體排放行動目標,低碳試點示范取得顯著進展。
根據規劃,到2020年,我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的比重達到15%左右,森林面積和蓄積量分別比2005年增加4000萬公頃和13億立方米。工業生產過程等非能源活動溫室氣體排放得到有效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增速繼續減緩。
規劃首次提出建立分類指導的應對氣候變化區域政策,對城市化地區、農產品主產區、重點生態功能區確定差別化的減緩和適應氣候目標、任務和實現途徑。
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胡祖才今日介紹,2020年,我國的研發經費投入總量達到了24426億元,占GDP的比重達到了2.4%,這是歷史上最高的,總量穩居世界第二。“十四五”規劃《綱......
近日,我國首個大型深海基礎研究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研究計劃“南海深海過程演變”順利結題。在該重大研究計劃支持下,我國科學家基于季風記錄中顯著的2萬年歲差周期,提出氣候變化“低緯驅動”新機制。氣候演......
土地利用/景觀變化可顯著影響局地和區域氣候,科學合理地開展土地/景觀設計是應對全球氣候變暖、極端氣候事件增多等問題的關鍵舉措之一。該研究以“土地利用變化、城市化、WRF、氣候變化”等為關鍵詞,系統地搜......
高質量的全球冰川變化產品對氣候變化研究至關重要,關系到氣候模型的精度,尤其影響未來氣候變化預測的可靠性。中國科學院精密測量科學與技術創新研究院影像大地測量團隊研究員汪漢勝領銜承擔了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
12月1日,中科院青藏高原所“地氣作用與氣候效應團隊”馬耀明研究員等集成發布了首套高時間分辨率青藏高原地-氣相互作用綜合觀測數據集。相關研究成果近日發表在國際一流期刊《地球系統......
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2020年10月29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通過)“十四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
得益于幾代舊石器時代考古學家和古人類學家的努力,我國目前已積累豐富的舊石器和古人類研究材料和數據,這為序列性地思考和認識中國早-中更新世人類演化及其與氣候環境的耦合關系奠定基礎。10月6日,《第四紀科......
海洋變暖導致洋流方向改變,藍貽貝幼蟲的散布方式也受到影響,該物種的生存范圍已大大縮小。(圖片來源:SCIENCESOURCE)全球變暖讓許多生物不得不尋找新的棲息地,但對海蝸牛、海腸和貝類等底棲生物而......
2020年世界氣象日的主題有些特殊,是與世界水日(3月22日)共用一個主題——“氣候與水”。這是因為氣候與水密不可分,兩者都是可持續發展、氣候變化和減少災害風險等全球目標的核心。目前世界正面臨著由缺水......
近日,記者從中國氣象局了解到,3月23日是第60個世界氣象日期間,跟據當前形勢,中國氣象局將世界氣象開放日活動移至線上,在“云端”與大家見面。此次世界氣象日的主題為“氣候與水”,旨在進一步幫助各界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