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14-11-07 10:53 原文鏈接: 新媒體算命:用科學傳播來遏制指尖“毒素”

       現象

      “今天工作運如何,幸運色是什么?要佩戴哪些幸運小物件?”在安徽某國企工作的林玉(化名)每天出門前都要到網上算算自己的運勢,然后決定今天的具體行動。

      穿衣打扮,房間布置、床的朝向,甚至連挑個手機號碼也要問問“兇吉”……目前,很多像林玉一樣的年輕人,每天都喜歡在網上算一算,并且覺得算得“挺準”。

      記者隨手在百度中輸入“算命”兩字,出來的相關結果竟有約100000000個。其中包括事業、學業、姻緣、前世今生等,且可以按照姓名、手相、血型、生肖以及八字等五花八門的方式來算。甚至還有一種“稱骨”術,通過某種方法稱出骨頭的重量,由此來算出你是富貴還是窮困。

      專家剖析

      在科學傳播學者、中中科學院大學教授李大光看來,占卜、算卦等迷信的傳播與我國較低的公民科學素養水平分不開。

      中國科協2010年發布的第八次中國公民科學素養調查結果顯示,我國具備基本科學素養的公民比例僅為3.27%,相當于美國、加拿大、歐盟等主要發達國家地區在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水平。

      “是否相信這些東西與科學素養的高低密切相關。”李大光曾作過一項調查,有接近20%的人相信求簽、周公解夢以及占星術。“如果算上調查誤差,數據比這還要高。”

      如今,這些曾經在街頭巷尾的算命行為在網絡上通過“指尖”迅速傳播,并且擁有越來越多的“鐵桿”粉絲。

      李大光說,現階段新媒體尤其是自媒體的迅速發展,為該現象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生存發展空間。“既有文化根源加上現有傳播方式,偽科學和迷信信息以幾何速度在傳播。”

      “很多人其實是出于一種獵奇心理。”李大光說,但也有人是以好奇心為由掩飾自己的相信。“很多人覺得既然自己相信,也應該讓別人相信,在網絡如此便捷的情況下,信息傳播的速度和廣度都是以往無法企及的。”

      此外,生活中也常見好事者通過QQ、微信等途徑,利用人們的驚恐心理,要求其轉發或者接收一些受了詛咒的文字或圖片,不照做就會引來報應。

      “這些活動不見得能影響生活,但由此營造的低俗文化和社會氛圍則不容忽視。”中科院院士何祚庥指出。

      李大光在與國外學者進行學術交流時提起這種現象,讓國外的學者很驚訝。他們無法想象,中國作為正在崛起的世界強國,文化竟然停留在如此“古老”的時刻。

      “一個國家要想強大,不能僅靠經濟的發展。”李大光說。然而,讓他非常擔心的是,隨著微信使用范圍的擴大,中青年正成為這一類信息傳播最快的群體。“他們不辨真偽地傳播,卻沒有看到其背后是對中國文化進程的阻礙。”

      不過,在專家們看來,偽科學以及迷信的大肆傳播不能歸咎于互聯網信息的發展,要想遏制指尖“毒素”,還得從根源上下功夫。

      李大光也指出,與偽科學以及迷信信息相對應的科學信息沒有占據網絡傳播的主要位置,這是最關鍵的。“比如說,沒有人從科學的角度去講星座和人的性格以及運勢之間沒有必然的聯系。”

      對此,何祚庥表示,媒體應該承擔科學傳播的主要責任。李大光則指出,目前很多科學類節目還停留在“講知識”階段:“這是一個錯誤的傳播方式,科學傳播要傳播科學本身,而不僅是講知識。科學是一個研究的過程,需要思考、分析,需要有刨根問底的精神。關于這方面,承擔傳播功能的大眾媒體以及新媒體還沒有作過任何嘗試。”

      記者手記

      其實,網絡算命、占卜不過是預先設計好的電腦程序。一些設計者為了使算命“準確”,往往下大包圍,用模棱兩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語言。以八字測算最合適的職業為例,對比所測算出來的眾多參數,會發現一組八字對應的職業竟高達10多種,幾乎囊括了一半的職業門類。

      那為什么在這樣的情況下,指尖“毒素”還能如此猖狂肆虐呢?這源于與其相對應的科學知識沒有起到正面的導向作用。細究起來,這與既有的科學知識傳播的手段——“科普”密切相關。

      傳統的科普是一個科學知識居高臨下的單向傳播過程,強調的是“教”與“學”的關系。即由掌握科學知識的人群向沒有掌握科學知識的人群傳播的過程,這直接導致了傳播者和接收者之間地位的不平等。

      事實上,如今信息快速傳播的時代,在信息的接收上,誰也不會認為自己比別人差,對于既有的科普方式,當然有相當大的抵觸心。

      科學知識應該是分享的,雙方的地位也是平等的,知識的傳播模式應該發生改變。用“科學傳播”概念替代傳統的“科學普及”概念,已經勢在必行。

    相關文章

    警惕脫水狀態專家教你科學足量飲水

    在日前舉辦的第二屆飲水與健康高峰論壇上,專家提示,進入冬季,更需警惕飲水不足導致脫水狀態,足量飲水應掌握科學方法。中國營養學會飲水與健康分會主任委員、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馬冠生說,足量飲水是機體健......

    第七屆老年服務科學與創新國際論壇在京召開

    10月20日,由北京市科學技術研究院(以下簡稱“北科院”)、北京市科學技術協會(以下簡稱“北京市科協”)聯合主辦的“第七屆老年服務科學與創新國際論壇暨北京國際前沿科學對話會”成功舉辦。本屆論壇采用線上......

    焦念志:解決重大科學問題離不開學科交叉

    前不久,十余名院士專家共同見證了我國首個海洋領域國家基礎科學中心——“海洋碳匯與生物地球化學過程基礎科學中心”(以下簡稱“中心”)的成立。該中心以“應對氣候變化、支撐碳中和需求”為宗旨,通過多學科交叉......

    10條傳播鏈獨立傳播,北京面臨新一輪考驗

    10月8日,北京市召開第405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聞發布會。發布會上,北京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副主任劉曉峰介紹,經流行病學調查和實驗室基因測序分析,25例病例共存在10條傳播鏈,各傳播鏈間無流行病學......

    大科學設備“沿途下蛋”,59項轉化交易82.2億元

    記者在2022年全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活動周合肥主會場采訪時了解到,隨著我國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被稱為“國之重器”的大科學裝置正加速催生應用成果。作為“雙創周”系列活動之一,合肥大科學裝置成果轉化......

    青年科學基金,“小火花”點燃“大夢想”

    中國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碳中和發展研究院院長黃震有個宏大的夢想。他希望,通過可再生能源(太陽能、風能等)發電來轉化二氧化碳、制備合成燃料,實現“燃料合成—燃燒—碳排放—燃料合成”的碳元素循環利用,......

    科學與藝術融合博物館論壇在南京舉辦

    當科學遇見藝術,會有什么樣的交流、碰撞與融合?冷冰冰的化石如何更形象、更有溫度?遠古生命“動起來”會不會讓你更加想探索地球生命的神奇?9月25日,科學與藝術融合博物館論壇——《“從龍到鳥”國風科學繪畫......

    大灣區科學論壇永久會址在廣州南沙動工

    大灣區科學論壇永久會址24日在廣州南沙正式動工。該會址以“千帆競渡、科技遠航”為設計理念,計劃于2025年建成投用。當日,大灣區科學論壇戰略咨詢委員會也在南沙成立。大灣區科學論壇永久會址位于南沙明珠灣......

    如何滾起知識雪球?百度百科問計科學家

    百度百科在打造權威科技詞條的命題上,面臨著如何“滾雪球”的問題。9月20日,百度百科召開“2022百度百科學術委員會首期研討會”,對這一命題進行研討。打開百度搜索“霸王龍”,進入百度百科為“霸王龍”創......

    2023年科學突破獎:1575萬美元重獎AlphaFold及量子等領域

    據科學突破獎官網報道,當地時間9月22日,2023年“科學突破獎”在美國舊金山公布,以表彰在生命科學、基礎物理學和數學方面取得突破性科學成就的科學家,深度學習預測蛋白質結構、量子信息、嗜睡癥的發病機理......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