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在上海研發公共服務平臺“入網”的全市2995臺套儀器設備,對外服務量累計超過3萬次,服務對象中,中小企業占了60%以上。由于能力所限,不少企業用戶在拿到產品測試報告后,又陷入了“看不出門道”的煩惱——他們迫切需要解讀報告的增值服務。
然而,許多服務單位自己也很苦惱,因為缺少能精準解讀報告的人。上海不缺傳統意義上的“儀器操作員”,但亟需一批善動手、會分析、勤思考、能創新的實驗室“灰領”。調查發現,一系列現實情況正阻礙著實驗室“藍領”向“灰領”轉型,實驗員眼下是個既不吸引人、也難留住人的尷尬職業。
檢測報告解讀還是“稀罕事”
產品檢測報告出來后,能不能精準解讀,結果當然是不一樣的。
毅興工程塑料(上海)有限公司最近倍感驚喜,一個困擾他們多時的產品缺陷,“意外地”被解讀并且解決了。
前段時間,不少客戶反映,“毅興”生產的汽車用工程塑料在使用過程中時不時會“冒油”。客戶所說的“油”到底是什么東西?通過上海研發公共服務平臺,毅興“租借”了中科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的幾臺分析儀器一探究竟。很快,有機所分析測試中心測出了“油”的化學成分。不過,實驗人員沒有將產品檢測報告一交了之,而同“毅興”一起從生產環節中找漏洞,最終幫企業改進了工藝,挽回了產品信譽。
“毅興”的意外收獲,在成立已5年的上海研發公共服務平臺也屬“稀罕事”。一項針對全市19家科學儀器共享服務大戶的問卷調查發現,能夠在解讀報告基礎上為用戶提供解決方案的服務案例,僅占總服務量的8.18%;而絕大多數的報告分析、解讀,是在用戶特別要求下做的,主動提供增值服務的極少。
對于提供共享產品檢測、分析儀器的單位來說,解讀報告超出了服務范圍;可來自企業的這種“份外”需求日益強烈。統計顯示,今年上半年,在上海研發公共服務平臺“入網”的全市2995臺套儀器設備,對外服務量累計超過3萬次,服務對象中,中小企業占了60%以上。由于能力所限,不少用戶在拿到產品測試報告后,又陷入了“看不出門道”的煩惱——他們迫切需要解讀報告的增值服務。
上海亟需一批實驗室“灰領”
然而,是不是解讀產品檢測報告,并非有無服務意識那么簡單。許多服務單位自己也很苦惱,因為缺少能精準解讀報告的人!有求必應的“科研114”在新近完成的《上海市大型科學儀器共享服務緊缺人才調研報告》中,發出了這樣的“求助”訊息:上海不缺傳統意義上的“儀器操作員”,但亟需一批善動手、會分析、勤思考、能創新的實驗室“灰領”。
在大量走訪和調研中,《報告》課題組發現,一系列現實情況阻礙了實驗室“藍領”向“灰領”轉型。首先,缺乏有針對性的培養和培訓。57%的實驗員反映少有學習充電的機會;78%的人在過去一年中參加過的培訓不到2次;而在日常工作中,除了給一些重大課題“打下手”,能夠真正參與科研的途徑極其有限。其次,現行考評機制的創新導向不明顯。目前,多數單位對實驗員的考核重點是服務數量和數據的準確性;而在“一切圍繞課題轉”的高校、科研院所,由于擔心實驗人員“分散精力、影響工作”,單位并不鼓勵他們自由探索。
“實驗人員對培訓的需求十分迫切,尤其中青年技術人員參與科研的意愿較強。”參與調研的上海研發公共服務平臺工作人員劉慧偉說,調查中,36%的人感覺工作簡單重復得不到提升,24%的人苦于得不到專家指導,“這樣,即使一部分人有心為客戶解讀報告,卻也力不從心”。
據了解,自研發公共服務平臺成立起,每年都向表現出色的共享服務單位發放一定數額的服務補貼或獎勵。按照《上海市促進大型科學儀器設施共享規定》,服務獎勵中的一部分應當用于相關人員的培訓。可實際情況是,多數服務單位僅把獎勵作為獎金一分了之,將這筆經費用于實驗人員能力提升和發展的,鳳毛麟角。
實驗員眼下是個尷尬職業
上海研發公共服務平臺遇到的難題,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實驗技術人員普遍遭遇的職業發展瓶頸。長期以來,認為“實驗員是輔助人員”的片面觀念,讓科學大廈中不可缺失的一層逐漸削弱。據不完全統計,100多年來獲諾貝爾科學獎的項目中,有68.4%的物理學獎、74.6%的化學獎和90%的生物與醫學獎成果,都是借助各類科學儀器完成的。在頭頂光環的科學家身后,大批實驗人員擔當著創新實驗方法、研制新型儀器的重任,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而眼下,實驗員在中國卻是個既不吸引人、也難留住人的尷尬職業。目前,本市約有大型科學儀器設施實驗技術人員12455人,其中專職人員11532人。他們的職業發展問題在科學家唱主角的研究機構,是一個被忽視的角落。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資產管理處處長施曉謀告訴記者,現在,科研單位招聘一個普通的儀器操作員不難,但要找一個兼具動手能力和一定研究水平的高級實驗員,甚至難過招聘課題組長。于是,部分實驗室讓研究生頂崗,但過不了幾年他們就“流動”了。最可惜的是,“當好不容易找到一個可塑之才,辛苦培養了四五年,卻被國外科學儀器公司高薪挖去做了銷售代表”。
中科院有機所分析化學研究室主任郭寅龍認為,與收入較低、評職稱難等待遇問題相比,缺少社會認同和成就感,是實驗人員最大的傷心。
“基礎弱、不進取的,混日子;層次高、能力強的,都轉了行。”一位中科院院士感嘆,實驗技術人員的職業發展有些迷失方向了。他呼吁,在講求平等創新的科學王國,不能只關心論文和獲獎,不能讓為人作嫁衣的實驗室“藍領”和“灰領”們黯然神傷。
每次我們呼氣時,都會釋放出1000多種獨特的分子,形成特定的"呼吸印記",這種化學特征為了解我們身體的內部狀況提供了寶貴的線索。多年來,研究人員一直試圖利用這一信息財富,利用狗、老......
2023年5月11日,按照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關于開展2023年度信息調研工作的通知精神”,我會組織召開了“測試裝備自主創新、智能檢測裝備產業發展調研座談會”。座談會以提升測試裝備國產化替代水平和應......
2023年4月15-16日,“北京市職工職業技能大賽‘伍豐杯’藥物檢驗員決賽(2022年)”在北京大興區北京電子科技職業學院舉辦。本次大賽由北京市總工會、北京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主辦、北京市職工技術......
針對生物制藥研究和臨床應用領域,以AI驅動的創新解析方法,滿足精準醫療的未來需求 2023年4月18日,北京——安捷倫科技公司(紐約證交所:A)今日宣布與AI驅動病理學研究工具和服務的領先提......
4月10日,A股上市公司華測檢測(300012)發布2023年一季度業績預告,公司預計2023年1-3月業績預增,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1.42億-1.46億,凈利潤同比增長18.00%至22.......
市場監管總局關于發布《檢驗檢測機構能力驗證管理辦法》的公告2023年第13號行政規范性文件《檢驗檢測機構能力驗證管理辦法》已經2023年3月1日市場監管總局第4次局務會議通過,現予公告,自發布之日起施......
構建產業生態圈,北京市智能檢測裝備產業創新中心(籌)聯合單位集體簽約!由北京市經濟和信息化局、海淀區人民政府、延慶區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的“北京市智能檢測裝備產業創新生態大會”在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展......
構建產業生態圈,北京市智能檢測裝備產業創新中心(籌)聯合單位集體簽約!由北京市經濟和信息化局、海淀區人民政府、延慶區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的“北京市智能檢測裝備產業創新生態大會”在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展......
——測試裝備分會走訪調研上海市質量監督檢驗技術研究院食品化妝品質檢所2023年3月23日,中國檢驗檢測學會測試裝備分會高級顧問劉長寬、秘書長邢志、副秘書長吳軼一行走訪調研了上海市質量監督檢驗技術研究院......
盡管針對病毒感染的高度敏感診斷測試取得了很大進展,但其仍需要復雜的技術來準備樣本或解釋結果,這使得它們在醫療資源稀缺地區的推廣變得不切實際。發表在15日《ACS中心科學》雜志上的一種靈敏的方法,可在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