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14-11-21 11:07 原文鏈接: 陳子元:拓荒核農力行科教

       陳子元,1924年10月5日出生于上海,祖籍浙江寧波鄞縣,我國著名核農學家。1944年畢業于上海大夏大學化學系。先后在大夏大學、華東師范大學、蘇南蠶絲專科學校任教。1953年調至浙江農學院。自1958年起從事生物物理學、核農學的教學科研工作,是中國核農學開拓者之一。1979年至1989年,任浙江農業大學副校長、校長。1985年至1988年,任國際原子能機構總干事科學咨詢委員會委員(IAEA科學顧問)。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生物學部委員(院士)。現任浙江大學農業與生物技術學院教授、中國原子能農學會和浙江省核學會榮譽理事長。

      作為中國核農學開拓者之一,陳子元先生一生以身許農:上世紀60年代初,他主攻核技術在農業上應用研究,在國內率先開展農藥殘毒分析;70年代,他組織全國大協作主持完成重點攻關項目,為國家制定農藥安全使用標準提供了科學依據;80年代,他聚焦國家環保重大需求,率先引進示蹤動力學理論,深化農藥施用對生態環境影響研究,同時集中梳理中國核農學發展脈絡;90年代,他結合生物技術,開展核農學“分子水平”上的研究。

      進入耄耋之年,陳子元精研學術不輟,仍有研究論文發表,并推啟農業部核農學公益性行業(農業)科研專項,為中國核農學事業發展始終“不下火線”。今天,年屆九旬的他已經執教從研70周年,鑄強中國核農學之夢的愿望尤為強烈。他為此而思考著,期盼著。

      從化學轉入核農學

      1924年10月5日,陳子元出生在上海斜土路一間普通民居,恰逢午夜子時,這一年系甲子年,又是這個家庭的長子,父親陳賢本就給他取名“子元”。陳賢本是一位愛國實業家,注重對子女的教育培養,陳子元在為人處事治學等方面都受到父親較深的影響。從1933年讀小學三年級開始,他就長年閱讀父親給他自創刊號起訂的中國科學社科普雜志《科學畫報》,并由此熟悉了秉志、竺可楨、任鴻雋、趙元任、裘維裕、茅以升等一大批知名科學家的名字,進而對科學產生了濃厚興趣。后來的事實表明,科學興趣是他早年諸多興趣愛好中“最大”的一個。

      小學畢業之際恰逢抗日戰爭開始,陳子元的中學學業在時局動蕩和不斷轉學中進行。每轉一所學校就跳一級,用時四年完成了中學階段的學習,但課業依然扎實。1941年中學畢業后,考入上海大夏大學(上海分校)化學系學習。他勤奮用功,課業學習優秀,化學成績尤佳,考試總在前一二名。課余時間,還經常與殷云芳(后改名為陳賡儀)、龔華峰(后改名于峰)等一批地下黨員接觸,參加地下黨的外圍革命活動。殷、龔等人的信仰、志向和言行,對他以后的人生道路產生了重要影響。

      1944年,他修滿學分,提前一年畢業,經李博達介紹進入虹橋路四維化學農場。這家農場是我國最早開展無土栽培商業化經營的單位,陳子元是該農場唯一的中國籍化學師,因而成為我國工廠化無土栽培科技第一人。后因農場停辦,繼而轉入吉美罐頭食品公司任化學工程師。1946年2月,返回大夏大學擔任化學系助教,1949年升為講師。1952年秋,為支援蘇南蠶絲專科學校,被華東高教局調往該校任化學教研組組長、副教授。教學之余,深入生產實踐,研制成功深受蠶農歡迎的蠶具、蠶卵消毒液速測法,幫助解決了實際問題,也培養起對“三農”的感情。

      1953年,華東高教局決定將蘇南蠶專并入剛從浙江大學分離出來的浙江農學院。考慮到對農業和師生的感情,加之浙江大學的地位和蠶科實力全國第一的實際,陳子元放棄回滬工作機會,隨蠶專師生轉戰浙江,把化學專長和農業科學更緊密地結合起來,圍繞國家經濟建設和農業發展,開展科學研究、人才培養工作。

      1958年12月,受浙江省派遣,正在金華“下鄉辦學”的陳子元回杭領命,率領從各系選拔出來的幾名青年教師赴上海參加由蘇聯專家主講的原子能和平利用講習班,進行了為期一個月的學習。回校之后,作為主持工作的副主任,他克服困難組織籌建成立了浙江農學院同位素實驗室。這是全國高等農業院校第一所放射性同位素實驗室,至80年代初發展為原子核農業科學研究所(簡稱核農所),成為引領中國核農學可持續發展的重鎮。

      追蹤農藥殘留 攻關研制“國標”

      核農學即原子核科學技術在農業上應用,是一門核科學技術與農業相結合的新興交叉學科,有人把它看作核工業中的輕工業。從上海蘇聯專家講習班學習歸來,陳子元與核農學結下了不解之緣,日后與徐冠仁先生成為執中國核農學牛耳之大家,學術界素稱“北徐南陳”。

      1956年,徐冠仁先生放棄在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的研究工作和優越生活條件,攜眷回國投身核農學初創事業。在其組織下,1957年9月,我國第一個原子能農業應用研究機構——中國農業科學院原子能利用研究室誕生。以該機構為代表的研究力量,是一支側重、擅長核農學“輻照育種應用”的“北方軍”,不幸的是,其研究活動在“文化大革命”運動中受阻中斷。相比之下,陳子元主導的“南方軍”逐步開拓、夯實了核農學“核素示蹤研究”方向,并始終保持示蹤和育種兩大方向均衡發展。特別是“文化大革命”期間,仍然堅持研究,保證了中國核農學實踐不斷線,最終在90年代初將其“護送”進入我國學科門類行列,成為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標志之一。

      一路走來,多是摸著石頭過河,也大都基于陳子元執著不懈的努力和卓越不凡的貢獻。

      上世紀50年代末,浙江農學院核技術農業應用研究起步階段極為艱苦,修建實驗室、添置設備儀器、購運放射源,一切自力更生。陳子元親自從北京“跑來”放射性檢測必備的兩只“蓋革計數管”,并帶人編寫40萬字的配套教材,當年暑、寒假即組織舉辦了兩期由各系骨干教師參加的“同位素農業應用培訓班”。為打消大家對放射性輻射安全問題的顧慮,無論培訓班上,還是實驗室里,凡是遇到試驗,他都親自操作,引導示范。一支專兼結合的科研隊伍初步建立起來,大家熱情高漲,輻射育種、作物速長、肥料增效、家禽飼養,上報研究課題23項。他本人根據化學背景專長,主要利用放射性同位素磷-32標記物,進行施肥及植物生理方面的研究。

      盡管研究課題遍地開花,也獲得了一些具有學術、理論價值的資料,但要解決生產上存在的實際問題,仍有較大差距。有些教師擔心專業發展的問題,紛紛退回到各自的教學單位,同位素實驗室的門庭一時冷落了下來。研究工作何去何從?陳子元認為,充分考慮同位素科研工作特點,找出對促進農業生產有價值的研究課題是關鍵。1961年夏秋之間,他走出實驗室,“下鄉”尋找答案。我國農業生產中廣泛使用化學農藥,導致殘留農藥對農作物及其產品造成污染,直接影響人畜安全。這一情況引起了他的注意,他敏銳地意識到,這是一個重大現實問題,正是科學研究的突破口所在!

      追蹤農藥在作物體內及其周圍環境中的動態變化,需要使用放射性同位素標記農藥。當時國內沒有現成品,全部需要進口。研究工作等不起,他決定自力更生自己搞。他充分發揮自己的化學專長,與同事們利用放射性同位素先后標記合成了15種有機磷、有機氯、有機砷和有機硫等標記農藥。利用同位素示蹤法對幾類農藥進行系統研究,很快產生一批研究成果,撰寫發表了一系列學術論文,提出了安全使用農藥減少對食品和農業環境污染的有效措施。其中,《利用放射性同位素研究茶樹上噴灑有機磷殺蟲劑——“樂果”后的滲入、消失和殘留情況》,被收入1964年《全國同位素及核輻射在生物學及農業上應用會議論文集》,是國內最早期的利用核素示蹤技術研究農藥殘留的學術論文之一,也標志著他的核農學研究實踐正式轉入農藥殘留研究領域。

      時至“文化大革命”期間,全國核技術農業應用研究跌入谷底,同行單位幾乎全部關門,只剩下南方的陳子元,在杭州華家池畔帶領研究團隊“白天搞批判、晚上搞試驗”。上世紀70年代,農藥公害在我國“突顯”,造成人畜中毒死亡和嚴重的出口創匯損失,國家農業部門啟動“農藥安全使用標準”重點攻關項目研究,陳子元不爭地成為項目主持人。他聯合全國22個省市自治區43所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近二百名科技人員,組成全國農藥殘留科研協作組。

      歷經1974年至1979年連續六年的全國大協作,項目研究累計發表論文、專題報告五百余篇,最終編制出29種農藥與19種作物組合的69項《農藥安全使用標準》,經試行后,1984年被城鄉建設環境保護部批準為國家標準,于當年5月18日發布,次年3月1日起實施。該標準在國內的研究和制訂尚屬首次,填補了一項重大空白,使我國農業生產中安全、合理使用農藥有據可查,有準可依,為防止和控制農藥污染提供了有效辦法。成果先后獲得國家農業部技術改進獎一等獎和國家科技進步獎三等獎,標準沿用至今。

      陳子元主持的該“農藥殘留研究”協作項目和早前的“放射性同位素標記農藥的合成研究”,還獲得了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優秀成果獎,他本人榮獲“全國先進科技工作者”稱號,并于當年8月晉升教授。

      聚焦環保需求 深化核農研究

      上世紀80年代初,鑒于我國農業生態環境污染日益嚴重,陳子元的農藥殘留科研工作從“作物”拓展為“作物—土壤—水”三位一體,擴大到整個農業生態。他再次主持國家重點研究項目,承接了國務院環保辦、農業部門下達的“農藥對農業生態環境污染及其防治”研究任務,以及“農藥對農業生態環境影響的研究”重點課題。

      他組織協作單位采用放射性同位素示蹤法和氣相色譜等檢測技術,并首先應用示蹤動力學的理論和方法,對六六六在生態環境和模擬生態系中的行為和去向等進行研究。經過五年系統試驗,摸清了幾種取代六六六的新農藥在農業生態環境系統中的運動、變化規律,為保護農業生態環境安全性評價和開發高效低毒、低殘留的新農藥、新劑型,提供了科學依據、有效措施和完善的理論方法。

      1980年9月至1981年9月,陳子元以訪問客座教授和浙農大副校長的身份受我國農業部派遣赴美國合作研究一年。在合作研究所撰寫的研究報告中,他引進動力學過程的概念,率先運用同位素示蹤技術與動力學結合的示蹤動力學理論和方法,使農藥和農用化學物質與生態環境的單因子的、靜態的關系變為復因子的、動態的關系,使定性關系變為定量關系。這樣得到的研究結論,能更準確地為農藥生產和安全使用提供理論依據。

      上世紀90年代,隨著生物技術的發展,他在學術研究中及時提出要把核農學技術與生物技術結合起來,來解決生態環境中的污染問題。為此,他重新進行了系統學習,并結合自己出國考察的認識體會,加強課題研究與指導。

      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陳子元自覺地著手對中國核農學加以系統的梳理和總結。1983年1月,他與人共同主編出版了核農學領域內容最為豐富的專著《核技術及其在農業科學中的應用》。1984年3月,在與人合編的《簡明核農學應用手冊》中,他首次公開使用“核農學”這一概念。1985至1988年,他作為中國核農學者,也是應邀的全球16位核技術和平利用專家中唯一一名中國代表,受聘擔任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科學咨詢委員會委員,進一步擴大了中國核農學和核技術應用的國際影響。

      1991年11月,陳子元當選為中國科學院生物學部委員(院士),核農學作為一個新學科也第一次出現在我國學科門類上。徐冠仁先生在寫給他的賀信中說:您的專長為核農學,這在所有學部委員的專業中是唯一的由我國興起的學科,它將載入中國的科學發展史。90年代,中國核農學研究與應用異軍突起,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對農業生產作出了較大貢獻,中國被公認為核農業應用大國,因此于1999年成為IAEA/RCA核農學領域牽頭國。

      執掌浙江農業大學

      因浙江農業大學辦學工作的需要,1979年3月,陳子元出任副校長,并于9月開始兼任科研生產處處長,主管全校的科研、技術推廣與研究生教育工作。赴美合作研究回國后,管理工作的重點為全校的科研及推廣。1983年9月底,被浙江省委任命為浙江農業大學校長,至1989年9月因年齡原因卸任。

      這六年,陳子元的目標始終如一,就是把學校建成國內一流的高等農業院校。如何創建一流?思路很清晰:必須走教學、科研并重的道路,培養高精尖人才,多出人才,出好人才;加強科學研究工作,快出成果,出好成果。在他執掌期間,浙農大實現了科教齊飛。人才培養上,輸出了一大批高端人才,浙農大學生陳劍平、吳孔明等日后成了中國工程院院士,越南留學生阮攻藏歸國后先后擔任了農業部部長、副總理;學校對地方干部開展在職培養,成為浙江農業干部甚至浙江干部的“黃埔軍校”。科學研究上,80年代末的科研課題總數較70年代末增長3.6倍,科研經費增長8倍,有355項成果獲獎,涌現了一大批有影響的研究。“陳校長的六年”被認為是浙農大有活力、有奔頭、發展最快的一個時期,學校在高等農業院校中穩居第三,處于“坐三望二”的位置,成為“不是農業部部屬的部屬重點大學”。

      成績的取得,來自在陳子元帶領下全校的團結實干,也得益于他踐行的許多超前性的辦學理念。80年代中期,他工作札記里就寫有四個字:上天落地。這遠早于浙農大90年代末在媒體上宣傳的“上天入地”,以及21世紀初教育部提出的“頂天立地”。他主張教學、科研、推廣“三結合”,三個輪子一起轉。他重視學科建設,提出通過“保強、扶弱、補缺、促新”,一定要形成比較優勢,力爭實力第一。在他擔任副校長、校長期間,學校的碩士點、博士點、省級重點學科、國家重點學科、農業部的重點實驗室等都得到了蓬勃發展。

      以身許農育人才

      陳子元既擅長科學研究,也喜歡和精通教書育人。從回到大夏大學做助教,到任教蘇南蠶專,再到執教浙江農學院,他在學生心目中始終都是“學問好、人好”的好老師。浙江農學院農業物理系氣象專業學生、后來返回浙農大任教并升任黨委副書記的鄒先定,忘不了1961年9月時任副系主任的陳子元在為新生進行專業介紹時上的第一課:“當時陳先生講:小學生是老師把著走,中學生是老師領著走,大學生是自己走。三個不同的階段,三種不同的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他講得非常透徹,我聽了覺得新鮮、深刻,記了一輩子。對我的學生我也讓他自己走,啟發開掘他的自主精神。”

      上世紀80年代初在浙農大求學、2011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的浙江省農科院院長陳劍平,“領教”的是陳子元對年輕人入微至誠的愛:“1997年4月,我陪陳先生去福州參加一個會議。那天晚上到了福州,主人謝先生招待我們吃飯,一上來就有蛋糕。我說:‘今天怎么吃蛋糕啊?’陳先生說:‘今天是你的生日。’我的生日自己都忘掉了,陳先生居然記得!”那天的確是陳劍平的生日,陳子元提前告訴了謝先生,于是兩位院士給一位小青年過生日。這讓陳劍平心生感動。

      說起陳子元,如今也是院士的陳劍平有說不完的真情實感:“他總是與人為善,自己有多少東西就要全部地給學生、給別人,并且不用謝,不計回報。就是這樣!”

      從1984年2月,浙農大核農所生物物理學科被批準為全國高等農業院校該領域唯一的博士學位授予點開始,陳子元作為博士生導師,先后指導培養了甘劍英等10名優秀博士生。他帶研究生極為嚴謹,基本上一年只招收一名,培養出來的學生“如淬過火的鋼材,功底扎實”。作為學科帶頭人,他把浙江省科委提供的院士基金,全部用于資助示蹤研究方向的青年教師,對接班人的培養以及研究梯隊的建設傾注心血,帶領核農所在開展服務“三農”科學研究過程中,培養鍛煉了一大批核農學(生物物理學)科技人才。作為校長,他倡導提高和普及相結合,大力發展研究生教育,為國家培養高層次人才,又堅持為地方農業和經濟發展服務,對浙江縣級以上農業領導干部實施大專班培訓,選派優秀教師赴地方掛職擔任科技副縣長。浙農大80年代培養的學生和培訓的干部遍布全省,有些人在各地市縣擔任了主要領導職務,還有一些人走上了省部級領導崗位或進入中央的領導機構。

      他還以浙江省科協常委和農業口專家的身份,擔任省農民技術職稱高級技師評審委員會專家組組長。他認為農民高級技術職稱及其評定工作非常重要,投入了大量的時間精力,一做就是二十多年。

      凡是農字當頭、科教當頭的事,在陳子元的眼里和心上都是大事。現如今,在華家池畔,年過九旬的他仍然堅持每天步行上下班,從住處到辦公室1500步,到核農所實驗樓1650步,他日復一日地往返穿梭其間。為了到辦公室學習,進實驗室交流,力所能及地為年輕人和進展中的科研活動提供指導幫助,他每天至少走上6000步,一步都不會少。以身許農,已成為他一生的追求和實踐。他說:“中國是農業古國,也是農業大國,但還不是農業強國,更不是農業富國,要建設一流的農業,必須要有一流的農業教育,一流的農業科技,一流的農業人才。我愿為我國高等農業教育事業和農業科技的振興而繼續辛勤耕耘,努力工作。”

    相關文章

    “左撇子”形成與啥因素相關?研究發現罕見遺傳變異

    中新網北京4月3日電(記者孫自法)施普林格·自然旗下學術期刊《自然-通訊》最新發表一篇遺傳學論文認為,罕見的會引起蛋白質改變的遺傳變異和微管蛋白基因,可能與人類俗稱“左撇子”的左利手的形成有關。這項研......

    190萬,吉林農業大學肉牛高效繁殖技術提升(一期)國際招標公告(1)

    吉林省公誠采購建設招投標有限公司受招標人委托對下列產品及服務進行國際公開競爭性招標,于2024-04-03在中國國際招標網公告。本次招標采用傳統招標方式,現邀請合格投標人參加投標。 1、招標......

    體內建“特效藥廠”,這株細菌可治慢阻肺

    走進豬場和豬近距離接觸、帶著吸奶器取豬奶、從豬奶分離的3000多株微生物中篩出一株良菌、研究豬奶分泌機制……5年前豬場采樣的場景,尹佳仍記憶猶新。這個湖南師范大學的副教授,原本對動物營養研究“一竅不通......

    恐怖氣息仍在,頂尖華人學者被迫轉換研究方向

    在備受爭議的“中國行動計劃”(ChinaInitiative)結束兩年后,美國的華人學術圈仍舊彌漫著恐怖的氣息。因為該計劃,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機械工程教授陳剛曾在2021年被逮捕。如今,他已被迫將研究重......

    科研噩夢|假期過后發現實驗室樣品全部解凍…高校報警了

    放假回來發現實驗室冰箱出現故障,里面的材料全被毀了是種什么樣的體驗.....這些研究生表示:堪稱噩夢,數十年直接白干。盡管沒有跡象表明存在破壞行為,但學校還是報警并開啟了內部調查。——————————......

    北京市召開基礎研究領先行動座談會

    1月19日,北京市科委、中關村管委會組織召開“基礎研究領先行動座談會”。北京市委常委、教育工委書記,市政府黨組成員于英杰出席座談會并講話,市科委、中關村管委會黨組書記、主任張繼紅主持會議,相關國家部委......

    “新奇特優”走俏市場中國品質農業駛入快車道

    發展品質農業,打造品質農產品,交付從田間到舌尖的信任,是落實質量興農戰略的重要舉措。記者觀察發現,在即將到來的龍年春節,越來越多的“新奇特優”農產品在線上線下熱銷,被擺上千家萬戶的餐桌,為國民好生活再......

    趙東元:把研究用在國家需要的地方

    “真正要在科學上有所作為,我覺得最重要的就是‘愛’。這份愛不是簡單的興趣,而是一種從內心生發出的理性思考。這種驅動力強烈到你愿意為它付出所有。”近日,在回答“科研中最重要的是什么”時,中國科學院院士、......

    農業農村部發布新一輪低溫雨雪冰凍天氣防范應對工作

    目前,今年首場大范圍低溫雨雪天氣仍在持續,新一輪寒潮將于1月19—23日自西向東影響我國中東部大部,并帶來明顯的降溫、雨雪冰凍和大風天氣,最低氣溫0℃線將南壓到江南南部、華南北部一帶,南方局地可能有大......

    六大領域攻關行動:聚焦科技任務力爭重大突破

    在今天舉行的中國農業科學院2024年工作會議上,農業農村部黨組成員、中國農業科學院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吳孔明表示,2024年將深入實施科技創新工程“躍升計劃”,明確聚焦重大科技任務的創新工程使用導向,......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