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14-11-21 13:24 原文鏈接: 京津冀城市缺水狀況嚴峻發展急功近利釀惡果

      全國657個城市中,有300多個屬于聯合國人居署評價標準的“嚴重缺水”和“缺水”城市;全國十大水系水質一半污染;國控重點湖泊水質四成污染;31個大型淡水湖泊水質17個污染;9個重要海灣中,遼東灣、渤海灣和膠州灣水質差,長江口、杭州灣、閩江口和珠江口水質極差……

      伴隨人口增加、經濟發展和城市化進程加快,我國水資源短缺、水環境污染、水生態受損情況觸目驚心。世界銀行在一份報告中發出警告:用水需求與有限供給之間差距的擴大,以及大面積污染造成的水質惡化,有可能在中國引發一場嚴重的缺水危機。

      京津冀“極度缺水”

      “每天早晨先把水缸、水桶添滿,洗菜水不敢倒,留著沖廁所。”今年下半年的一段時間,北京市通州區馬駒橋鎮溫馨家園等多個小區分時段停水,居民劉女士讓兒子特意買幾個桶專門儲水。

      水廠表示,今年雨水少,區域內新樓盤入住人口增加,地下水位降低,供水嚴重不足。

      馬駒橋的這一幕,是日趨嚴峻的城市缺水狀況的縮影。

      京津冀人均水資源僅286立方米,遠低于國際公認的人均500立方米的“極度缺水標準”。而全國657個城市中,有300多個屬于聯合國人居署評價標準的“嚴重缺水”和“缺水”城市。

      北京市政府門戶網站“首都之窗”顯示,目前北京居民喝的每三杯水中,就有兩杯為地下水。而令人不安的是,據北京市水務局數據,北京地下水位已由1999年的平均12米左右下降到2010年的平均24米左右,在北京地面上已形成2650平方公里沉降區。

      水利部資料顯示,我國人均水資源量僅為世界人均水平的1/4,全國年平均缺水量高達500多億立方米。北方缺水尤為嚴重,淮河流域及其以北地區的國土面積占全國的63.5%,但水資源僅占全國的19%。

      “目前,全國年用水總量近6200億立方米,正常年份缺水500多億立方米。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和全球氣候變化影響加劇,水資源供需矛盾將更加尖銳。”水利部水資源管理司副司長陳明說。

      在供水能力方面,一些地區尤其是西南地區水源工程建設嚴重滯后,工程性缺水問題十分突出。西北等地資源性缺水問題長期得不到解決。

      專家預計,我國將在2030年左右出現用水高峰,屆時全國用水總量將達到上限,供需矛盾會更加突出。

      水污染威脅飲水安全

      除了水少,水還在變“臟”。

      蘭州、武漢、靖江……今年4月10日至5月9日,短短一個月之內,我國就有三座城市發生飲水安全問題。而這只是我國飲水安全環境日益脆弱的一個縮影。

      《2013中國環境狀況公報》顯示,全國地表水總體輕度污染,其中黃河、淮河、海河、遼河、松花江五大水系水質污染,全國4778個地下水監測點中,約六成水質較差和極差。國控重點湖泊中,水質為污染級的占39.3%。 31個大型淡水湖泊中,17個為中度污染或輕度污染,白洋淀、陽澄湖、鄱陽湖、洞庭湖、鏡泊湖赫然在列,滇池水質重度污染。

      更令人擔憂的是,水污染已由支流向主干延伸,由城市向農村蔓延,由地表水向地下水滲透,由陸地向海域發展。

      水源變差,就需要自來水水廠采取多種措施保障水質。2012年7月1日起,我國開始強制實施新版的《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這一標準被業界稱為“堪比歐盟,甚至有些指標超過歐盟標準”。在106項強制標準下,各地都采取措施力求達標。然而從上世紀90年代后期,政府在供水領域投入不足,導致城鎮自來水管網中,相當數量的不達標管網長期運行。

      南昌水業公司投入1000多萬元用于添置滿足新國標需求的檢測設備,經檢測其出廠水質達標。但仍有不少南昌市民反映,水里有異味難以飲用,有關部門發現,問題就出在二次供水管理和設備上。

      放眼全國,盡管進行了大范圍的管網改造,但仍有不少低質管網和超年限服役管網。在長期使用過程中,老舊水管易腐蝕、結垢,產生微生物細菌種子,與水中營養物發生反應,形成“二次污染”。

      據業內調查,個別城市的供水設施使用年限已接近甚至超過50年,跑冒滴漏現象普遍。因管網老化或挖掘破壞而造成的爆管事故等也時有發生。在北京,老城區管網漏損率達15%至20%。

      由于市政供水管網壓力不夠,一些老舊小區六層以上的建筑都需要借助二次加壓實現供水,有些二次供水水箱處于無人看管狀態,常年未清洗、消毒或未蓋加鎖,影響了水質。

      水龍頭鉛超標也是一個隱患。溫州市家庭作坊生產的“毒水龍頭”被曝光,經檢測其鋅含量大大超出國家標準。

      急功近利釀惡果

      河北滄縣小朱莊村村民朱建勇,看到從地下抽上來的水散發著異味,并呈鐵紅色,驚慌莫名。村里一家養殖場的主人稱,數百只雞因飲用這樣的水相繼死亡。

      監測顯示,村子附近的建新化工廠不僅向河流排污,還向周邊溝渠傾倒廢渣。這個發生在去年4月的生態事件,雖已過去一年多,但村民至今想來,仍心有余悸。

      “過去我們滄州挖幾米深就能得到地下水,而現在一些地方要深入地下幾百米才能抽到水,有時即使抽到也是污染水。”當地一位基層干部說。

      “水資源嚴重短缺、水環境嚴重污染、水生態嚴重受損,三者交互影響、彼此疊加。”環境保護部等七部門組成的聯合調研組在對京津冀地區生態環境保護問題開展調研后,如此評價當前京津冀地區的水安全。

      “發達國家一兩百年工業化進程中分階段出現的環境問題,在我國近30多年的快速發展中集中顯現。”環境保護部部長周生賢充滿憂慮地說,“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我國處于工業化、城鎮化快速發展過程中,發展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問題依然突出。”

      在一些地方的水源地,由于上游和沿岸保護紅線范圍內并未實施有效保護,水源地周邊垃圾遍地、礦山私采亂開,水面開發旅游、網箱養魚,水質遭到嚴重污染。還有一些企業將沒有經過處理的超標污水直接排入河流,造成水源污染。

      只顧眼前利益、注重一己之私——“扭曲的義利觀”是造成耗水過度、水質污染的重要社會心理動因。盲目拉高速度、片面追求GDP——“被污染的政績觀和發展觀”是危害水安全的重要現實“推手”。

      環境保護部環境規劃院副院長兼總工王金南說:“在水環境形勢極其嚴峻的海河流域,各地都在發展鋼鐵、煤炭、化工、建材、電力、造紙等高耗能、高污染產業,只顧發展,不管環境。”

      全國政協委員、新疆師范大學副校長牛汝極說:“一些地方不顧水資源約束和水環境容量極限,不顧企業是否高污染高耗水,只要是見效快、獲利多的項目就爭相上馬,以求短期內做大GDP。”

      “九龍治水”的體制之困

      水安全的危急狀況,有沒有人管呢?這又牽扯到“九龍治水”的體制因素。

      資料顯示,目前長江流域已建水庫4萬多座,已建和在建水電站超過2400座。長江水利委員會有關負責人接受記者采訪時介紹,上游水庫群涉及多家企業,其調度和管理又涉及水利、電力、交通等多個部門。水庫調度運用大都各自為戰,在遭遇大洪水或干旱時,有時甚至會放大下游洪水或加劇枯水程度。

      “在我國,跨行政區流域水污染事故時有發生,流域統籌協調不力的問題突出。”上海市環保局局長張全說。

      湖北經濟學院院長呂忠梅用三個“分割”來形容水安全保護立法難以落到實處的原因:一是流域管理上的“條塊分割”,二是區域管理上的“城鄉分割”,三是同一流域水源功能管理上的“部門分割”。

      “這導致水資源的優化配置和有效保護的多重負效應,不利于水資源的統籌、協調管理及可持續利用。”呂忠梅說。

      為從根本上控制水質惡化,全國水污染防治費用節節攀升。“十二五”期間,全國重點流域水污染防治投入將達5000億元,年均1000億元。雖然國家投入巨大,但水污染問題依然久治不愈。

      從1994年開始,養育了全國1/6人口的淮河流域,成為我國歷史上首次大規模流域水污染防治的“先導”。經過20年不懈治理,國家投入資金數百億元,才算遏制住淮河不斷加重的“病情”。2013年,淮河流域國家監測斷面中,水質為輕度污染。

      太湖同樣因為污染問題成為全國重點治理的“三江三湖”之一。2007年無錫水污染事件暴發以后,政府先后投入800多億元資金治理,代價不可謂不大,然而,太湖水質仍然不容樂觀。

      令人欣慰的消息是,環保部正會同有關部門緊鑼密鼓地編制《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并組織實施,重點是保護飲用水水源地、水質較好湖泊等高功能水體,消滅劣Ⅴ類等污染嚴重水體,加強飲用水環境安全保障,開展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和規劃考核斷面水質監測。

      “為保障飲用水安全,制定專門法勢在必行。”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秘書長駱建華認為,飲用水安全管理法律體系亟待健全,應盡快制定《飲用水安全法》,對水源地、水輸送、水生產、水消費等都作出規范。

    相關文章

    通過生物材料和細胞之間的共價作用實現人脊髓組織工程

    細胞與環境之間的非共價作用已被認為是調節細胞行為的基本生理相互作用,而細胞和生物材料之間的共價作用對細胞行為的影響還未深入研究。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團隊通過生物材料和細胞之間的共價作用......

    強化“科技引擎”,讓中國式現代化動能更強勁

    全國政協委員、中科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研究員魏源送記得,1992年,他在大連讀研究生時,1平方米進口水處理中空纖維超濾膜的價格是400美元(約2800元),當時“頂多用一兩根膜絲就了不起了”。2000年......

    華中武漢城市圈夏季臭氧污染成因、來源及管控的新見解

    大氣近地面臭氧(O3)對人類健康、植被生態系統等構成較大威脅。自2013年我國全面加強大氣污染治理以來,以PM2.5為主的空氣污染問題得到了顯著的改善,然而,高濃度的近地面O3引起了廣泛的社會關注,呈......

    2022年度環境技術進步獎名單公布共27項!

    2月7日,中國環保產業協會發布《關于授予“低維護-短流程村鎮供排水凈化技術與裝備”等27個項目2022年度環境技術進步獎的決定》,授予“低維護-短流程村鎮供排水凈化技術與裝備”等10個項目2022年度......

    地球環境所葉片水同位素生態水文研究獲進展

    植物葉片水同位素比值為現代生態水文研究和植物衍生的有機生物指標古環境研究建立聯系,成為現代生態學和古環境研究的橋梁。因此,探究葉片水氫和氧同位素比值的控制因素和差異性響應,不僅可以促進生態水文的發展,......

    2022年水生態環境質量改善目標順利完成

    “國家地表水優良水質斷面比例為87.9%,同比上升3.0個百分點;劣Ⅴ類水質斷面比例為0.7%,同比下降0.5個百分點;長江干流連續三年全線達到Ⅱ類水質,黃河干流首次全線達到Ⅱ類水質。化學需氧量、氨氮......

    山西2022年查處各類生態環境違法案件3681件罰款3.74億元

    中新網太原2月22日電(記者楊杰英)記者22日從山西省生態環境廳召開的2023年全省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會議上獲悉,山西以“利劍斬污”專項行動和執法大練兵活動為牽引,打好生態環境綜合執法“組合拳”,202......

    生態環境部:全國水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

    生態環境部今天(22日)舉行例行新聞發布會。相關負責人介紹,2022年,碧水保衛戰向縱深推進,全國水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在長江、黃河生態保護修復治理方面,生態環境部積極推進長江流域水生態考核試點,開......

    最新環境空氣監測儀器適用性檢測合格名錄

    近日,中國環境監測總站發布了截至2022年12月31日的環境空氣監測儀器適用性檢測合格名錄,涉及的產品包括環境空氣顆粒物(PM2.5)連續自動監測系統;環境空氣氣態污染物(SO2、NO2、O3、CO)......

    未來五天華北中部個別城市可能出現重度污染

    據生態環境部發布,未來五天(2月16—20日),受冷空氣影響,全國大部地區空氣質量優良,局地可能出現輕度污染,華北中南部、黑龍江南部、遼寧西部、陜西關中地區、成都平原和川南局地可能出現中度污染,華北中......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