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一種利用水稻規模化生產重組人血清白蛋白的方法被發現,研究結果發表在著名學術期刊PNAS上。論文一經發表受到了廣泛的關注,這意味著轉基因水稻種子可能是人血清白蛋白的一個有成本效益的來源,從而幫助解決中國人血清白蛋白緊缺的難題。而領導這項研究的正是武漢禾元董事長楊代常教授,今天,讓我們一起走近楊代常教授感受他的精彩人生!
目前,中國血漿嚴重缺乏是眾所周知的事情,常見的人血清白蛋白大多數從人的血漿中提取,此生產方式不僅受到血漿供應的限制,而且還具有攜帶病毒傳播的高風險。為了緩解這種局面,由武漢禾元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掌握的“稻米造血”技術利用生物技術生產、重組,從稻米里成功提取出可用于治療燒傷、肝腹水急需藥品的人血清白蛋白。與通過工業發酵“制造”對比,采用植物細胞生產成本更低、安全性也更好,而且太陽能替代了工業發酵,還很環保。
2014年7月7日,“稻米造血”技術正式通過臨床前試驗,完成了邁向人體藥用的關鍵一步。“試驗在大鼠和食蟹猴身上進行,結果表明,從稻米中提取的人血清白蛋白,與從人體血漿中提取的相比,毒理學與藥物代謝動力學反應均無顯著差別,部分指標甚至優于血漿。”國家“千人計劃”專家、禾元生物董事長楊代常表示。
據楊代常介紹,將人血清白蛋白的基因通過遺傳工程技術,插入水稻某個染色體位置,形成含白蛋白基因的水稻品系。隨著水稻光合作用自養生長,人血清白蛋白得以表達,保存在米粒中。將稻米脫殼、粉碎,提取白蛋白,多次過濾純化,凍干……人血清白蛋白產品就生產出來了。
通過植物提取人血清白蛋白,一些國家最早從1989年就開始研究,但兩大問題難以解決:一是植物合成人血清白蛋白含量太低;二是很難提取滿足人體的高純度產品。
2006年,楊代常帶領團隊開始攻關“稻米造血”技術,填補了國際上此項技術規模化生產的空白,取得突破性進展,獲得中、美、日等國多項ZL。2012年,在擊敗國內兩家醫藥巨頭后,“稻米造血”入選國家生物醫藥“三重”項目。當時,由桑國衛院士等專家組成的評審組提出兩個要求:將從稻米中提取的人血清白蛋白純度從 99.9%提高到99.9999%,建立完善的質量控制體系。為在最短的時間之內達標,楊代常和團隊連續加班,僅用3個月就達到了99.9999%,并創立了完整的質量保證體系,此在世界上絕無僅有。
資料顯示,人血清白蛋白(HSA)是人體內一種重要的蛋白質,被廣泛地用于治療失血、創傷及燒傷等外科手術前后血漿容量不足引起的休克,以及腎病綜合征等引起的低蛋白血癥,在臨床上被稱為“救命藥”。由于人血清白蛋白存在于人體血漿中,長期以來,只能從血漿中提取。1噸血漿僅能生產25公斤至28公斤人血清白蛋白。近年來,各地頻頻出現血荒,手術用血尚不能保證,人血清白蛋白就更為緊缺。目前,我國每年臨床對人血清白蛋白的需求量在210噸左右,其中一半依賴進口,由此窺見“稻米造血”前景廣闊,真正能夠造福于世人。
“我們的提取率全球最高,每公斤稻米可以提取9.63克人血清白蛋白純品。”楊代常說,現在這種水稻畝產約550公斤,就可提取1512克人血清白蛋白。按人一次獻血200毫升計算,人血清白蛋白的正常值為40-55克/升,這樣,1畝水稻產出的人血清白蛋白,相當于150人到200人的獻血量。
更重要的,通過基因工程的模式,能非常容易地實現規模化生產。隨著這一技術逐步進入臨床應用,水稻提取人血清白蛋白將逐步取代血漿,血荒將大為緩解。對此,楊代常信心滿滿。如今,“稻米造血”已經完成臨床前試驗,今年底將向國家藥監局申報臨床試驗。
楊代常長期從事水稻基因工程和生物反應器技術研究,在國際SCI雜志上發表論文17篇,與本項目相關文章8篇,其中在PNAS和Journal of Proteome Research等雜志上發表學術論文3篇,與人撰寫專著一部,參與由德國WILEY-VCH Verlag出版社出版的 “Modern Biopharmaceuticals -Design, Development and Optimization”, 部分章節撰寫。現擁有多項具有獨立自主知識產權的ZL技術,申請國家ZL8項,已授權3項,申請國際ZL7項,其中1項被4個國家授權,包括美國、日本、歐盟、加拿大,2項被南非共和國授權。回國承擔國家973、863、轉基因重大專項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多個項目,是國家科技部重大基礎研究項目"973"的子課題和轉基因重大專項子任務的負責人;國家科技部863重大專題"種子生物反應器研究與開發"的項目科學家,獲得了東湖開發區"3551"第四批人才計劃,“水稻胚乳細胞生物反應器及其應用”項目獲2013年國家科學技術發明二等獎及2012年湖北省技術發明一等獎。
澳大利亞沃爾特和伊麗莎霍爾醫學研究所團隊在對抗帕金森病的斗爭中取得重大突破:他們成功解開了一個長達數十年的謎團,確定了人類PINK1蛋白與線粒體結合的具體結構,為開發治療帕金森病的新藥開辟了新道路。這......
暨南大學生命科學技術學院教授鄒奕團隊在廣東省重點研發項目、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的資助下,研究發現轉甲狀腺激素蛋白或成術后認知功能障礙診斷新標志物,有望助力早期干預。近日,相關成果發表于《分子精神病......
過去幾年里,單細胞蛋白質組學技術取得了長足發展,單細胞蛋白質組學逐漸走向成熟,后續有望廣泛應用于腫瘤異質性分析、免疫學研究、發育生物學、神經科學以及精準醫學等領域。然而,從技術發展成熟到實際場景應用分......
記者20日從西湖大學獲悉,該校未來產業研究中心、生命科學學院、西湖實驗室盧培龍課題組首次實現跨膜熒光激活蛋白的從頭設計,這也是首個通過人工設計得到的、能夠精確結合特定小分子的跨膜蛋白。相關研究成果當天......
水稻是重要的主食來源。真菌Magnaportheoryzae引起的稻瘟病是水稻的嚴重病害。有研究發現,抗病受體NLR類蛋白在植物免疫調控中發揮重要作用,并在分子抗病育種中得到廣泛使用。而NLRs介導的......
澳大利亞莫納什大學和昆士蘭大學科學家攜手開發出一種創新性方法,可從沙漠等極端環境中直接且高效地提取鋰。該方法不僅效率遠超傳統方式,而且更加環保,鋰的提取率高達90%。相關論文發表于最新一期《自然·可持......
新加坡國立大學Morinaka,BrandonI.團隊報道了具有獨特的結構褶皺,并催化環烷形成和β-羥基化的融合自由基SAM和αKG-HExxH結構域蛋白。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2024年9月18日出版的......
美國斯坦福大學StevenM.Banik研究團隊發現通過蛋白運輸耦合的靶向蛋白重定位。相關論文于2024年9月18日在線發表在《自然》雜志上。研究人員識別了一組具有強效配體的轉運蛋白,這些配體適合于納......
南京醫科大學生殖醫學與子代健康全國重點實驗室鄭科教授和郭雪江教授與南京醫科大學基礎醫學院神經生物學系林明焰副教授及中南大學譚躍球教授等團隊合作,在Science期刊發表了題為:TheLandscape......
日前,西湖大學、西湖實驗室特聘研究員閆湞團隊在《細胞》上連續發表了兩篇關聯論文,報道了在葉綠體蛋白轉運的動力機制上取得的又一重大突破——揭示了葉綠體蛋白轉運的動力機制及其進化多樣性,為該領域的研究開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