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09-10-14 13:37 原文鏈接: 文物鑒定為什么不相信眼睛

      文物鑒定是一門綜合科學,文學、哲學、歷史、藝術、物理、化學無所不包。“眼學”作為一門經驗科學,歷經數百年的口傳心授,歷久而彌堅,若它的存在、它的傳承需像中醫一樣靠“申遺”來保護,當令人嘆息。而科學儀器的先進與局限又讓人想起剛誕生時的火車、電腦,那時它們的前景也曾被人懷疑。其實,無論是眼學還是科學儀器,都需要人們用寬容的眼光來看待,用智慧的頭腦去優化。

      華義武說,文物是藝術,是人文的東西,為什么要去分解它、去量化它?

      馮松林說,利用自然科學方法鑒定文物是一種發展趨勢,現在的方法也越來越多,而且科學儀器鑒定有“眼學”所不具備的優勢。

      吳雋說,文物鑒定需要“眼學”和科學儀器兩種鑒定方法的協同發展。

      古語云:“亂世黃金,盛世古玩”。如今,隨著人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國內也掀起了古玩收藏的熱潮。而古玩收藏的熱潮也引發了文物鑒定的更多需求。中央電視臺的“鑒寶”欄目每期都有很高的收視率,中國地質博物館近期開展的玉石鑒定活動也吸引了大批公眾。

      著名的文物鑒定家華義武是潘家園的常客,他在北京文物公司做了40多年的流散文物鑒定,對玉器鑒定頗有研究,退休后的華義武開始了玉器收藏,用他的話說,他經常到潘家園來“撿漏”。每次去潘家園華義武身后總跟著幾個朋友、學生,或是跟著淘寶或是現場學習。而潘家園的攤主對這位經常出現在中央電視臺《鑒寶》欄目的專家也很是崇拜,都極力邀請他去自己攤前看一看。畢竟華義武這樣的明星,只要在攤前小留片刻都是極佳的廣告。買主和賣主對華義武都特別的信任,這是對他多年經驗的信任,也更是對“眼學”的信任。

     

      “眼學”可靠嗎?

      華義武往玉器攤前一站,目光一掃,張口就來,“這是商周的,這是戰國的,這是新工藝品……”和攤主的介紹不差毫厘,讓你不得不驚嘆眼力的迅速和準確。對于自己鑒定的功力,華義武頗為自負。從小就受文物專家的熏陶,后來又從事流散文物鑒定工作,那時每天都要辨別文物的真假,有時在海關現場把關,閱“物”無數也練就了一雙“火眼金睛”。

      華義武說,“眼學”也就是靠目測鑒定,看器型、紋飾、胎、釉、彩、工藝等。比如青花的呈色,對一個合格的鑒定師來說,他不但應當能一眼分出哪是永宣、哪是成弘、哪是嘉萬、哪是康雍,而且應當能看出每一分期之間共同點前提下的細微差異。再結合胎、釉、彩、工藝、紋飾等要素綜合考慮,對于常規鑒定應該是綽綽有余的。而許多高手之所以“打眼”,并不是因為目測鑒定不行了,而是因為看得太粗,或功夫不到家。

      造假者的手段越來越高明會不會對“眼學”的準確性造成影響呢?華義武始終認為,造假頂多是“以假亂真”,不可能做到“以假成真”,任何原創和摹仿都有著本質上的區別,原創的空靈、松弛、隨意是模仿的生澀、夸張表現不出來的。因此再如何造假,在仔細的觀察中都會顯形。

      而對于近年來科學儀器介入文物鑒定,華義武卻表示他既不懂科學儀器也不愿意去弄懂,“文物是藝術,是人文的東西,為什么要去分解它、去量化它?”就像烹調師、品茶師、調酒師一樣,這些技藝都是口傳心授的,科學儀器量化不了。況且文物的獨特魅力是能從瓷器、銅器、珠寶翠鉆、竹刻、根雕、書畫的細細把玩中,把人帶入悠悠懷古的情懷里,讓人遨游于歲月長河中。古人就說,“玉,石之美者。”買玉器是欣賞它的工藝,不是要知道它是二氧化硅還是什么別的成分。華義武認為現在把玉分成透閃石、角閃石等等,過分地追求這些東西是舍本求末的做法。而文物鑒定來不得半點浮躁,現代科學儀器的興起,大家都以為機器無所不能,只愿意走捷徑,倒是把“眼學”這些經驗的東西都要丟掉了。

     

      工藝可以量化嗎?

      就國際上來說,用科學儀器做文物鑒定并非新鮮事物。國內雖然起步比較晚,自上世紀80年代開始,不少高科技的鑒定技術也開始應用于文物年代的斷源斷代和真偽識別之中。譬如“電子自旋共振譜記年法”、“同位素記年法”、“穆斯堡爾譜記年法”等,利用碳14、熱釋光都可以對不同的文物進行年代測定。

      使用科學儀器的依據何在呢?中國科學院上海硅酸鹽研究所的吳雋博士說不同的方法有各自的科學根據,而上海硅酸鹽研究所古陶瓷實驗室主要做古陶瓷研究和鑒定,運用的是成分分析法。他說,古代陶瓷器一般是就地取材,由粘土等天然礦物原料按不同配方配制后加工、成型并燒制而成。而巖石和礦物總是帶著產地的某些特征信息,如主量和微量元素的種類和含量、同位素比值和礦物微結構等,如同人的指紋一樣,后天無法偽造。原料在加工和燒結成陶瓷的過程中,經過物理和化學等變化,原料的部分信息仍然會保留在古陶瓷器中。同時在古陶瓷發展歷史過程中,工匠們所用的原材料、制作和燒制工藝是不斷地改變和提高的,不同產地的古陶瓷存在地域差異即產地特征,不同年代的古陶瓷存在時間差異即年代特征,這就為古陶瓷的斷源斷代提供了可靠的依據。

      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所核分析室馮松林說,利用自然科學方法鑒定文物是一種發展趨勢,現在的方法也越來越多,而且科學儀器的分析鑒定有“眼學”所不具備的優勢。他舉了一個例子,邢窯、定窯、井陘窯,這三個窯的白瓷產品的胎釉顏色、造型、紋飾方面有很多雷同或相似之處,尤其是精細白瓷更是用肉眼和經驗難以判斷其產地,使得一些精美的傳世品無法確定其確切的產地,遺址和墓葬中出土的精細白瓷燒制窯口難以確定,成為考古學上的“懸案”。但高能物理所通過元素組成的分析譬如著色元素Fe的平均含量等獲得了界定產地的初步結果,將為解決陶瓷考古、文博和收藏界的難題提供科學依據。但馮松林也特別強調,運用自然科學的方法一定要考慮其可行性和實用性,不能盲目地追逐新技術。

     

      儀器科學嗎?

      提到科學儀器,人們往往認為它比人更客觀,準確率應該能達到100%,然而科學儀器在文物鑒定上也存在失誤因素。有的器物用儀器得出數據后,不同的專家卻給出不同的結論。還有是在高科技造假上栽的跟頭。你用碳14測定器物,我就在你“取樣”的底足部位把原來遠古年代的有效成分粘結上去,讓你取刮下來的碳標本測出的年代仍然古遠。你用“熱釋光”鑒定來測試陶俑,我便用原來墓葬中的磚土碾成粉制作,不經過燒結,只是在瓷土中加入高能固化劑,這樣,“熱釋光”測出的年代依然久遠。于是有人感嘆,科學儀器也無能為力了。

      吳雋說,這些情況的出現并不是儀器的錯,在鑒定過程的三個環節中,任意一環有問題都可能導致結果的不準確:或是分析者缺乏必要的陶瓷專業知識,如果沒有豐富的古陶瓷專業知識(古陶瓷的工藝、化學組成、物相結構、各種物理性能等),無論是在測試過程中對測試的部位和層次的選擇、還是對測試數據結果的處理和認識都有可能產生歧義,甚至使鑒定結果南轅北轍;或是缺乏完整的數據庫,結果難免有錯。

      記者曾到過高能物理所核分析室的古陶瓷核分析研究實驗室,馮松林和他的同事自2000年起開始建立中國古陶瓷標本數據庫。單是標本,他們就收集了福建建窯的、從唐代早期到南宋早期6個文化期的黑釉瓷標本139件,浙江寺龍口和荷花芯越窯出土的、從晚唐到南宋早期6個文化期的青瓷標本344件,江西洪州窯從東漢到五代的青瓷標本400余件,景德鎮湖田窯從五代到明代8個文化期的青瓷……十幾個典型窯口的古陶瓷標本6300多件。馮松林卻說這個標本庫還只是初具規模,只是某些重要窯口的較全面收集,他估計還得5年之后才能比較完善。

     

      “眼學”和科學儀器協同發展

      說到文物鑒定工作的前景,馮松林認為,假以時日,科學儀器一定能更好地發揮其作用。他也希望能加強溝通,他說,現在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所、中國科大、上海硅酸鹽研究所、陜西科技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所、上海復旦大學、故宮博物院等都采用了科學分析方法進行陶瓷的研究工作。但到目前為止,多數單位只是各自建立了單一分析方法的小型數據庫,沒有統一的分析質量保證體系,所以實驗數據之間不能相互驗證和補充,形成了分散和各自為政的研究現狀。此外,是否按科學分析要求收集和分析古陶瓷標本,分析的標本是否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實驗數據是否滿足統計分析要求和覆蓋化學組成的變化范圍……這些都直接影響到研究結果的實用價值和應用價值。各部門之間若能協作、溝通,或許能更便利地達到目標。

      吳雋博士說,文物鑒定需要“眼學”和科學儀器兩種鑒定方法的協同發展。眼學和科學儀器二者是互補的關系,并不是對立,只是各自采取的角度不一樣,提取的信息不一樣,一個從外型、文飾、繪畫風格的形態來考慮,一個更多地從內在的組成、成分來鑒定,但都有合理的地方。如果能構建二者的溝通平臺,實現相互嚴證、互相補充,文物鑒定會更加科學和可信。

      文物鑒定是一門綜合科學,文學、哲學、歷史、藝術、物理、化學無所不包。眼學作為一門經驗科學,歷經數百年的口傳心授,歷久而彌堅,若它的存在、它的傳承需像中醫一樣靠“申遺”來保護,當令人嘆息。而科學儀器的先進與局限又讓人想起剛誕生的火車、電腦,那時它們的前景也曾被人懷疑。其實,無論是“眼學”還是科學儀器,都需要人們用寬容的眼光來看待,用智慧的頭腦去優化。

     

        附: 科學儀器是如何鑒定的?

      中國科學院硅酸鹽所有一臺能量色散X熒光光譜儀(EDXRF),是2003年花了150萬元人民幣從美國一家公司引進。這臺儀器體積為640mm×640mm×460mm,是目前世界上樣品室最大的設備,也是特制的。該儀器樣品室特別大,因而多數被檢測的文物能完整地放進去,可以進行無損分析鑒定。

      現在這臺儀器不僅用于研究,還有限(該所研究比較成熟的窯口且不影響研究工作)地對社會服務,對外服務鑒定費為每次1000元左右。如果檢測樣品,只需將器物放入儀器經2~3小時測試,兩天左右就可以拿到一份鑒定報告。鑒定報告分成兩部分:第一部分是該器物的化學組成結果和分析結果,第二部分是判斷結果,有諸如“與明代相符或不符”的字樣。

      吳雋介紹說,其實科學儀器鑒定并不像所說的那么簡單,還有不可見的工作,那些工作才是龐雜而艱巨的。鑒定工作主要有三環,首先是建立一個非常可靠、完備即具有相應時代和窯口的大量古陶瓷樣本的主次及微量元素組成、結構和物理性能的參數數據庫,這項工作要經過數年甚至數十年的積累才能完成。第二步是,建立一套適合于古陶瓷無損測試的設備和成熟的分析方法,并保證分析結果的穩定性和準確性。最后是測試數據的專業技術處理,通過對數據變量的篩選、元素組成的確定等預處理,根據所得到的許多不同特征的統計分析處理結果圖,就像對一個物體的多角度透視,尋找一個能反映所需要信息的最佳角度,并加以放大,歸納提取,得出結論。因此可見的那部分——測試數據只是鑒定工作的一環。只有充實的背景、完備的數據庫,并通過細致的數據分析處理,才能得出準確的結論。

    相關文章

    “重大科學儀器設備開發”重點專項2023申報指南征求意見

    3月28日,科技部發布關于對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大科學裝置前沿研究”等3個重點專項2023年度項目申報指南征求意見的通知。其中,包括“基礎科研條件與重大科學儀器設備研發”重點專項2023年度項目申報指南......

    相約泉城,揭開中國科學儀器產業鏈與供應鏈的面紗

    ——第三屆中國科學儀器設備自主創新研討會順利召開2023年3月24日,由中國科學儀器自主創新應用示范基地、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蛋白質研究平臺和中國儀器儀表學會分析儀器分會主辦的第三屆中國科學儀器設......

    第三輪通知|第三屆中國科學儀器設備自主創新研討會

    科學儀器是科學研究不可或缺的基礎條件,更是重要的原創性科技成果。要想成為科技強國,首先必須成為儀器強國。科學儀器做不好,就很難實現真正的科技自立自強。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指出,要加強科研基礎設施建設,培育......

    大國崛起,國產替代——2023華創環保公用科學儀器論壇召開

    2022年3月15日,由華創證券研究所主辦的2023華創環保公用科學儀器論壇在北京順利舉行。2022年科學儀器行業變化頻出,國外出口管制持續收緊,自主可控已迫在眉睫。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政治局學習中......

    兩會中的“科學儀器提案”:高端、國產、共享、高質量發展

    “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這是正在熱烈舉行的兩會中被提及最多的關鍵詞,也是中國未來發展引領性的風向標。在這樣的背景下,各界兩會代表也為正在蓬勃發展的科學儀器行業提出了自己的......

    科技日報:讓國產質譜儀準確性對標國際“金標準”

    科學儀器設備是科學研究和技術創新的基石。2022年9月,國產質譜儀迎來好消息。由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院長方向領銜研制的“液相色譜串聯質譜系統”獲批我國醫療器械注冊證。該系統主要由液相色譜儀、四極桿—線形......

    科學儀器和試劑耗材頻頻漲價,對科研和采購影響幾何?

    面對通貨膨脹,研究小組負責人必須重新考慮開支隨著世界各地燃料、食品雜貨和住房成本的飆升,科學家們正在與通貨膨脹作斗爭。試劑、手套、移液管頭、顯微鏡以及幾乎所有其他進行科學研究所需的物品都比一年前貴。這......

    大咖云集聚焦科學儀器核心零部件高質量發展

    ——科學儀器核心零部件系列主題沙龍實驗分析儀器專場成功舉辦2023年1月12日,科學儀器核心零部件系列主題沙龍實驗分析儀器專場在線上召開。本次沙龍由北京市科學技術協會主辦,北京科技社團服務中心、北京燕......

    動輒數億,高校連曝儀器采購大單,已有龍頭大漲60%

    10月21日,科學儀器板塊再次活躍,優利德20CM大號漲停,皖儀科技、禾信儀器、川儀股份等紛紛走高。值得一提的是,近8個交易日優利德股價累計已經大漲逾60%。消息面上,近期利好政策密集發布背景下,目前......

    減稅政策助力高校創新,睿科解決方案為您提供購置攻略

    近期教育部科學技術與信息化司發布《關于抓緊做好科學研究儀器設備采購》的預通知,為進一步加快高校科技創新體系建設,大力提升創新能力,擬對高校科學研究,所需重大儀器設備購置與更新、配套設施建設等新增貸款,......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