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09-10-21 09:50 原文鏈接: 如何報道疾病暴發或者大流行

      方玄昌、賈鶴鵬和Katherine Nightingale說,在報道疾病暴發的時候,轟動效應不應取代扎實的科學。

      疾病大流行或者大規模的疾病暴發總是熱門新聞,這是由于研究疾病的競賽、不確定的結果、關于治療的生動細節、阻止它傳播的努力,當然,還包括恐懼的因素。

      一場疾病暴發的最初階段特別為記者提供了好機會。隨著衛生官員和科學家應對這種形勢,有許多科學家和醫生可供采訪,有豐富的新聞“由頭”,而且編輯這時候特別樂意發表科學新聞。

      但是為了負責地報道一場疾病暴發,你必須不僅讓早期的報道和常常很模糊的信息有意義,而且還要長期全面地跟蹤事件的發展。

      而這總是需要通過應用批判性思維和采取科學方法才能實現的科學——再加上更廣泛的社會和經濟視角——對于撰寫良好的疾病大流行報道至關重要。

      甲型H1N1流感已經導致了一些典型的不良科學新聞的例子,諸如埃及記者報道了“專家”說被感染的豬可能最后進入食物鏈成為廉價牛肉(見 媒體和政府需要對埃及在甲型H1N1流感問題上的混亂負責)。

      下面介紹一些如何避免重復這些錯誤的建議。這些建議全都對于發展中國家非常重要,在發展中國家,資源稀缺,而傳播重要信息所面臨的挑戰巨大。

      在這些國家,負責任的公共衛生信息對于緩解一種疾病對脆弱的衛生系統造成的負擔具有關鍵作用。

     

      確保基本事實正確

      首先,讓你的讀者了解他們常常聽到和讀到的詞語的正確意義。例如,“大流行”意味著一種疾病在全球范圍傳播,但是并不必然是致命的。科學家談論一種病原體的“毒力”,但是這對于普通人的意義是什么?使用直白、準確而不會聳人聽聞的解釋。

      衛生組織可能提供關于病原體和應對它的最佳方法的信息和情況說明。政府機構應該提供關于一國病例數量的信息,在適當的情況下,還應該提供死亡的數量。

      利用你的科學知識設法報道這些細節。死亡率似乎比其他疾病高嗎?這種病原體是現有病原體的新株型,還是全新的?你表達這些事實的方式可以把你的報道導向正確的方向。

     

      早期階段的關鍵問題

      一個普通人聽到一種新疾病的立即反應常常是“它會如何影響到我和我所愛的人?”沒有任何科學記者能夠回答這個問題,但是你可以讓大家知道一種疾病造成的風險。

      首先,你需要熟悉近來關于類似疾病的研究。例如,關于H5N1禽流感的知識將有助于報道甲型H1N1流感,因為研究(以及科學家)的大部分也和后者相關。

      要記住一些關鍵的問題

      在任何疾病暴發的早期階段,存在許多的未知情況,但是常常也有這類病原體或類似株型的大量科學知識。

      大流行和突然的疾病暴發在本質上常常是由新的病原體(或者至少是新的株型)導致的。科學家并不必然知道它們的行為是怎樣的。

      他們確實對流感有很多的了解,因此目前的甲型H1N1流感暴發并不那么神秘——盡管明顯沒有人能夠預測未來。但是當SARS在2003年出現的時候,科學家對此知之甚少,因為它是一種新病毒。

      指出科學家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但是設法不要導致恐慌。科學家找到一種可行的療法并不必然需要關于一種病原體的所有細節,而且指望科學家手頭擁有每一種可能的疾病的信息也是不現實的。

      當所知不多的時候,各種可能也就越大,但是這并不意味著它們是不可避免的:甲型H1N1流感可能與H5N1禽流感結合起來,但是這并不意味著它們一定會結合起來。

     

      將會產生多少病例?有多少人可能死亡?

      科學家必須為他們認為一種疾病暴發可能影響或殺死多少人而建立模型,從而讓各國可以有效地準備它們的衛生系統。注意不要把預測報道成為確定的東西——這是制造轟動效應,而沒有給讀者任何關于這類模型如何工作的概念。它們是根據一些經過選擇的因素計算出的最佳估計,而且可靠性只能與當時的知識一樣。

      謹慎對待某些科學家做出關于大量死亡人數的聳人聽聞的主張——一種疾病越嚴重,他們獲得的研究資金可能也就更多。

      因此,總是要設法分析對死亡數量估計有貢獻的因素——不要僅僅把重點放在數量上。

      也要設法對一種疾病保持洞察力。許多關于甲型H1N1流感的報道沒能比較該病的死亡人數與其他可能具有更大影響的疾病的死亡人數。

      隨著新的流感大流行的出現,人們傾向于把它和此前的大流行進行比較,特別是最劇烈的大流行。記住,報道的時候要把當前的流感暴發放進在今天的衛生系統和科學的背景。

      關于如何報道風險的更多細節,請參閱本網站的傳播統計數據和風險一文。

     

      感染是如何傳播的,我能夠做什么?

      說明關于疾病如何傳播的已知情況,如果傳播模式尚不清楚,要求一位科學家或公共衛生官員(或者一群)做出解釋。

      你還應該報道它在什么情況下無法傳播。如果人們錯誤地認為一種產品參與了疾病的傳播,產業界可能受損。在H5N1 禽流感恐慌的高峰時期,禽類銷售減少,因為人們錯誤地認為食用禽類可能傳播該病。

      你可以向你的讀者提供他們如何能夠保護自己的信息,特別是簡單的措施。對于艾滋病,這種信息應該是關于安全的性行為;對于流感,措施就是洗手。

      報道人們不應該做什么幾乎也同樣重要。例如,幾乎沒有證據表明口罩可以保護公眾預防流感。各個公司可能也在推銷很少或幾乎沒有有效性證據的產品。

      同樣重要的是避免發表太多的報道。不應該由于人們因為厭倦了太多似乎沒有提供新信息的雷同報道而讓人們忽視重要的公共衛生信息。

      與新聞來源建立信任

      使用可靠而消息豐富的新聞來源將讓你的報道可信,同時還能幫助你自如地應對過多的數據,其中一些數據可能是相互沖突的。

      與信任你的科學家建立關系是至關重要的。定期的交談可能為報道帶來新的視角,而且還能讓你知道他們如何從事進一步的研究。在一些國家,政府可能試圖掩蓋患者或死亡者的數量——正如中國的SARS——因此與科學家特別是追蹤暴發的流行病學家交談可能是發現真相的唯一方法。

      你還可能再次詢問同樣的新聞來源,從而讓你了解隨著時間的推移,科學家如何認識這場暴發。如果他們正在改變對于一種疾病的嚴重性的看法,那么這就值得讓公眾了解。

      與政府新聞來源建立關系也是一個好主意。在發展中國家這樣做可能很困難。關于建立關系的更多信息可以在本網站的如何報道科學政策一文中找到。

     

      長期視角

      當公眾從媒體獲得了關于一種疾病的大多數信息的時候,如果新聞報道逐漸消失,他們會認為疾病也消失了,這是可以理解的。盡管不讓人們過于擔憂是很重要的,他們也應該知道威脅是否還存在。

      牢記上述的這些問題,并設法弄清隨著新的信息出現,這些答案是否發生了變化。

      此外,在最初做出匆忙的報道之后的時間是進行深度報道的機會——例如,評估一個政府的響應,或者弄清針對該疾病的研究如何一般地促進了科學(或者關鍵資源是否從其他領域轉移了過來)。

      追蹤任何一種新藥獲疫苗的開發也可以帶來很多報道。在中國,許多資源投入到了SARS疫苗的研究中,但是該病毒很快就消失了,而且幾乎沒有人向科學家詢問關于這種大規模投資的回報。

      更廣泛的背景

      一場疾病大流行或者大規模疾病暴發不僅僅是一個科學問題,而且你可能發現你自己正在報道不太熟悉的經濟和社會問題。

      例如,《中國新聞周刊》通過評估自從2003年來公共衛生策略的轉型從而更具深度地報道了甲型H1N1流感。在2003年,SARS嚴重影響了衛生系統以及社會。這些報道還比較了中國與其他國家采取的措施,以及社會在預防和應對疾病方面的進步。

      報道疾病大流行可能意味著需要處理諸如不安全的性行為和多個性伙伴等問題(對于艾滋病而言),還有獲取藥物的不平等的問題。由于艾滋病在一些發展中國家破壞了幾代人,它也有經濟影響。

     

      全球化思考,本土化行動

      最后,遠離已知的首次暴發的人們看上去可能距離大流行很遙遠。但是世界衛生組織在甲性H1N1流感開始廣泛傳播之后的不到兩個月時間就宣布了它的大流行,而且航空旅行在傳播中扮演了一個主要的角色。

      挑戰在于讓一個全球故事與本地相關。病例可能尚未出現在你的國家,但是你應該讓人們知道它,知道他們可以采取什么防護措施,以及當局正在做什么。

      有責任讓處于可能的疾病途徑的人們知道信息——但是同等重要的是確保報道看上去不像大災難的倒計時。

      方玄昌是《中國新聞周刊》的科學編輯。賈鶴鵬是《科學新聞》雙周刊的主編,曾任科學與發展網絡的中國協調員。Katherine Nightingale是科學與發展網絡的助理新聞編輯。

    相關文章

    150萬!島津三重四極桿氣質聯用儀中標一疾控中心項目

    近日,馬鞍山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發布《馬鞍山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氣相色譜質譜聯用儀設備采購》中標信息,花費近150萬元購置島津三重四極桿氣質聯用儀。詳細信息如下:一、項目編號:MASCG-0-F-H-202......

    46歲知名AI學者孫劍突發疾病去世

    6月14日,曠視科技公眾號發布訃告:“我們萬分難過,曠視首席科學家、曠視研究院院長孫劍博士因突發疾病搶救無效,于2022年6月14日凌晨,永遠離開了我們。”年僅46歲的孫劍還是西安交通大學人工智能學院......

    白云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400萬元采購意向,側重基因檢測

    近日,廣州市白云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發布實驗室采購意向,預計花費400萬元采購基因相關儀器和實驗室設備。詳細信息如下表:序號采購項目名稱采購需求概況落實政府采購政策情況預算金額(元)預計采購時間備注1廣......

    研究發現治療和預防心血管疾病新靶點

    心腦血管疾病是人類健康的頭號威脅,其根本病因是動脈粥樣硬化。血液中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水平過高顯著加速動脈粥樣硬化進展,降低血液中LDL-c含量是預防和治療心腦血管疾病的重要手段。肝臟中低......

    霍金如果活到今天,“漸凍癥”是否已經治愈了?

    如果霍金活到今天,他可以看到“漸凍癥”治愈的希望了嗎??由文匯提供 1.JPG今天下午,在上海市罕見病防治基金會舉辦的肌萎縮側索硬化(ALS)多學科專家研討會上,誘導多能干細胞(iPSC)、......

    世衛組織:新冠肺炎大流行遠未結束

    當地時間1月18日,世衛組織舉行新冠肺炎疫情例行發布會。世衛組織總干事譚德塞表示,上周全球新增新冠肺炎確診病例超過1800萬例,一些國家的新增確診病例數量仿佛已達到峰值,但新冠肺炎大流行還遠未結束。隨......

    世界將如何決定大流行何時結束?世衛專家這樣說...

    據美聯社報道,當地時間12月9日,當被問及世界將如何決定大流行何時結束時,世界衛生組織緊急事務負責人邁克爾·瑞安博士說:“對于大流行何時開始和結束并沒有明確的定義,全球疫情的威脅程度也因各個國家而異。......

    華中科大報道全球煤工塵肺疾病負擔和變化趨勢

    煤工塵肺(CWP)是塵肺的一種,因長期吸入煤塵所導致的以肺組織纖維化為主的疾病,也是工作場所最嚴重的職業病之一。近日,華中科技大學公衛學院勞動衛生與環境衛生學系教授陳衛紅團隊采用2019年全球疾病負擔......

    器官芯片開拓新冠感染機制研究新視角

    近日,大連化物所微流控芯片研究組(1807組)秦建華研究員團隊受邀發表綜述文章,系統總結了該團隊在利用器官芯片開展感染性疾病研究方面的一系列成果,并對該領域的未來發展進行了展望。感染性疾病多指由各種常......

    神經酰胺或能治療心臟代謝疾病

    以神經酰胺類脂為靶點的方法可能有治療心臟代謝疾病的潛力。研究人員總結了神經酰胺與動物和人類的一系列疾病之間存在密切關系的證據,并將其與數十年來推動研制降膽固醇藥物的數據集進行了比較。相關研究11月5日......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