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是世界上糧食發展最快的國家,然而,近年來我國糧食生產呈現下降趨勢,盡管去年有所回升,但依然沒有恢復到歷史最高水平。是什么原因造成了糧食產量下降?農民們將優良種子、化肥、農膜、除草劑、殺蟲劑、轉基因、灌溉措施等等現代農業技術都用上了,為什么產量反而下降?這顯然是技術以外的因素在作怪。“谷賤傷農”,農民不愿意種地是最關鍵的。在技術層面上,強調現代技術,忽略傳統的有機肥養地技術也是重要原因。
筆者認為,運用新技術促進糧食增產的空間已經不大。以品種改良為例,我國每年都鑒定新品種,而且新品種出臺的條件是單產在原有基礎上提高10%左右,這樣的話,我國玉米、小麥等單產早應當超過萬斤了,因為上世紀70年代末,這兩種作物的產量就達500公斤/畝左右。30多年過去,我國糧食平均產量還是在原來的基礎上徘徊。其原因是,育種專家的糧食產量是理論產量,要求一定的條件才能實現;甚至為了提高試驗田里的產量、應對驗收而不惜一切代價。這樣的品種到了大田里,那些優越條件沒有了,實際產量自然也就達不到理論產量了。
我國糧食增產的潛力到底在哪里呢?我們的看法是:一在秸稈里;二在土壤中;三在草原和林下生態空間里;四在政策層面上。試分析之:
第一,秸稈中“包含”巨大的糧食資源。我國每年產生的秸稈量達六七億噸,60%以上的秸稈被閑置浪費或在田間直接焚燒。目前秸稈用來養殖的部分約占25%,如果將被燒掉的部分,用一定的技術手段將其中的25%成功轉化為飼料,再加上原來的25%,就可養活20億頭標準羊單位,或者4億頭牛。這意味著,中國人群中平均每3人就可享有1頭牛。再按照40%的保守屠宰率,以及“1斤肉等于5斤糧”(扣除養殖過程中需要的2斤糧后為3斤糧)推算,等于從秸稈里得到1.92億噸糧食,等于糧食總量在2004年的基礎上增產41%。因此,從燒掉的秸稈中“奪糧”,才是最大的糧食增產計劃。
第二,向改良后的土壤要糧。盡管我國有18億畝農田,實際上高產穩產田占不到1/3,如果提升中低產田,增產空間也是巨大的。改良土壤最好的辦法是用有機肥養地(輔助必要的灌溉措施)。如將全國50%的秸稈利用起來,可增加牛糞32.8億~38.3億噸。這些肥料均為有機肥,折合2835萬~3310萬噸硫酸胺。如果我們堅持不懈地用有機肥養地,減少化肥用量,則一些溫帶和濕潤地區的鹽堿地、丘陵地帶等中低產田可變為高產田或中產田,這樣,我國糧食生產的壓力就大為減小了。理論上,只有城市人群消費的糧食中的元素不能還田,而牲畜和農村人口的糞便是能夠還田的,這樣每年需要補充的化肥量完全可在現有的基礎上降低50%。目前我國農民每公頃耕地的肥料投入比歐洲農民多花208元,但是糧食生產能力只相當于歐洲國家的60%~70%。由于不合理施肥,國家每年的浪費性化肥投入高達1400億元。事實上,中國農民使用的化肥中,60%左右沒有利用并對環境造成危害,概與土壤沒有有機肥、土壤漏肥有關。
第三,換種思路向草原“要糧”。我國每年有1.2億噸糧食是作為飼料消耗的,其中雞是耗糧大戶。筆者的試驗表明,飼養4000只雞比200頭牛消耗的糧食都多,而前者的體重只有后者的1/20。如果將雞從農區“牢籠里”釋放到草原、林下等有天然食物(昆蟲、草籽、樹籽、草葉等等)的地方,則可以實現從雞嘴里“奪糧”。就按最保守的“生態養雞可節約1/3糧食”計算,全國僅從雞嘴里就可“奪食”329億公斤,相當于全國糧食產量在現有基礎上增產6.8%。
第四,糧食增產政策是關鍵。上世紀70年代末,中國成功解決了吃飯問題,重要原因是聯產承包政策釋放了農民的種糧積極性。現在,農民不愿意種地,有的地方該種植三季稻的,現在農民只種一季夠自己吃的就進城打工去了。在這樣嚴酷的現實面前,培養再高產的品種也是徒勞。
今后,解決我國糧食增產問題,生態學家必須高調介入。生態學的解決方案是環境友好型的,它可能在起初效果緩慢,然而,一旦進入了良性循環階段,我國糧食增產的潛力就根本提高了。由于經濟杠桿的驅動作用,農民種糧的積極性將再次調動起來。
當前,各糧食主產區夏種正加快推進,農業農村部最新農情調度顯示,目前全國已夏播糧食超八成,進展總體順利。夏播糧食作物主要是夏玉米、夏大豆和南方中晚稻等,面積約4.6億畝,占全年糧食的1/4。今年夏播期間......
冬至時節,寒風瑟瑟。盡管皖北平原溫度已降至零攝氏度以下,安徽省渦陽縣宋來寶農作物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宋來寶卻并不擔心莊稼地里的麥苗。“目前田里的麥苗80%以上是壯苗,抗凍性強。”宋來寶告訴記者,202......
據國家統計局網站消息,11月份,國民經濟繼續保持恢復態勢,工農業生產穩中有升,就業形勢總體穩定,居民消費價格溫和上漲,國際收支繼續改善,高質量發展穩步推進,發展韌性不斷增強,經濟運行總體穩定。糧食產量......
據國家統計局網站消息,根據對全國31個省(區、市)的抽樣調查和農業生產經營單位的全面統計,2021年全國糧食播種面積、單位面積產量和總產量分別如下:全國糧食播種面積117632千公頃(176447萬畝......
10月15日至18日,以“全球變化背景下的植物生態學”為主題的第二屆植物生態學前沿論壇暨JournalofPlantEcology(JPE)2021編委會議在上海召開。在前沿論壇上,來自中科院植物所、......
根據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NSFC)與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的雙邊合作協議,以及與英國國家科研與創新署(UKRI)和以色列美以兩國科學基金會(BSF)達成的共識,2021年各方繼續聯合征集合作......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作物栽培與生理創新團隊聯合全國24個科研團隊,基于多點、多年聯網試驗,揭示了氣候變暖對玉米產量損失的定量影響,同時提出應對氣候變化的對應措施。7月26日,相關研究成果......
近年來,浙江省圍繞增強種源和糧食生產全產業鏈科技支撐保障能力,共投入省級科技經費近4億元,攻克了一批糧食領域關鍵技術,為實現水稻等糧食作物育種水平走在國內前列、推動糧食科技成果有效服務全省糧食安全和重......
森林根系分泌物輸入在根際土壤碳(C)和養分循環中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已成為當前全球變化下森林地下生態學研究的關鍵環節和前沿熱點。森林根系分泌物輸入數量與質量受眾多生物與非生物因素所調控。但縱觀現有研......
眼下,正是糧食收割、收購、入庫之時,糧食的產量、稻米的品質、農民的收入等,成為各級政府主管部門和廣大農業科技工作者、種植戶最關注的熱點。科技日報記者從日前召開的中國特色作物栽培學發展研討會、“一帶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