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李最雄幾個月前就知道自己這次申報中國工程院院士失敗,但近日2009年度新增選的中國工程院院士名單公布后,他還是很關注地到網站上瀏覽了一下。在他申報的能源與礦業工程學部有6名新院士當選,他都不太熟悉,就如同在這個領域,別人也不熟悉他一樣——這次,他在第二輪落選的理由是所申報的專業領域不合適。
“也不怨別人不了解,干我們這一行的,在哪個領域申報都會出現這種問題,畢竟這是個多學科交叉的應用科學,無法劃歸到現有的任何一個學科體系中,也從沒有產生一位本領域的院士。”這位敦煌研究院的前副院長、我國第一位文物保護科學博士、在土遺址保護工程領域做出了開創性工作的文化遺產保護專家,雖然有著諸多遺憾,但依然很客觀地看待這一問題。他笑稱:“這次申報院士,能夠進入第二輪,已經是我們這一領域的突破性進展了,當年許多文物保護專家申報時都止步在第一輪。”
無獨有偶,同樣在本領域聲名顯赫的陳善廣研究員,今年申報中國工程院院士,也在第二輪后被淘汰。作為中國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主任、航天醫學工程學領域的首席專家,陳善廣同樣被卡于“申報領域不合適”。他解釋說:“我是在機械與運載工程學部申報的,但我的研究對象又不是火車、飛機、火箭,而是飛行中人的醫學與工程問題,實在差距太大。可如果申報醫學似乎也不合適。”在這個訓練出楊利偉、翟志剛等航天員的領域中,同樣也沒有一位院士。
對于李最雄和陳善廣等而言,最大的共同點,是他們的研究領域是邊緣交叉學科。而申報院士無門,僅僅反映了這類學科發展所面臨的尷尬處境的一個側面,更多、更大的制約因素讓這類交叉科學的發展遭遇瓶頸。
陳善廣告訴記者,雖然航天醫學工程是在國家載人航天任務的驅動下,逐步形成和發展起來的,但也有了40多年的歷史。它是一門以航天醫學和航天環控生保工程為主線的醫工結合、多學科交叉集成的綜合性學科。“載人航天工程這塊金字招牌,既有利也有弊。”陳善廣說,“不論是經費申請,還是重點試驗室設立、基礎研究項目申報,常常由于這項盡人皆知的國家工程被擋在了外面,相關基礎研究得不到多方面的支持。”
據介紹,航天醫學工程學作為典型的交叉學科,被認為是投入產出比非常高的一個研究領域。美國高科技產業正是由于“阿波羅”登月計劃而得以蓬勃發展,其中美國的醫療產業獲益最大。航天員選拔、訓練以及健康管理的理論、方法對于建設以健康為核心的醫療衛生體系有重要借鑒價值。
相比之下,文化遺產保護科學更是一個多學科交叉融合的典型,甚至橫跨了自然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我們做過一個統計,在教育部公布的一級學科目錄里,與文物保護密切相關的就有17個之多。僅自然科學,就包涵化學、材料科學、地質、工程力學、巖土力學、建筑等一級學科。實現真正意義的學科交叉與融合,需要進一步加強體制機制的創新。”國家文物局主管科技工作的羅靜副司長告訴記者。
羅靜說,在許多國家,尤其是那些非常重視本國文化遺產保護的國家,都有專門的文化遺產保護科學專業,而且在授予碩士學位時,要求必須取得過兩個不同的本科學位,充分體現了這一學科的交叉性。我國目前只有在歷史學門類里,有考古和博物館學,無法涵蓋文化遺產保護科學的全部內容。
“都說交叉學科是創新的增長點,但目前這種學科設置,很難讓我們這類處于邊緣的交叉學科得以發展。教育部的《授予博士、碩士學位和培養研究生的學科、專業目錄》是1990年由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和國家教育委員會聯合下發的,之后在1997年又重新修改頒布過,現在已經過了10多年。這些年科學發展日新月異,許多新學科應運而生,可我們的管理卻沒有跟上。”陳善廣說。
據了解,這兩個領域的主管部門都曾向有關機構打過報告,申請增設相應的學科,但都沒有得到相關回應。
國家文物局博物館司司長宋新潮認為,缺少國家層面的學科整合,非常不利于交叉學科的發展壯大。“目前這種狀況,很難將最一流的人才吸引進來,這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學科進步。為啥我們現在不能還原出幾千年前古人制造的青銅器和陶瓷?那時的制作工匠是當時全社會最尖端的人才,而現在搞文物修復的,能有本科學歷就很難得了。”宋新潮還認為,由于沒有學科整合,許多研究人員都是“客串”性質,加之原來的學術背景差異很大,在工作中很難達成共識,摩擦多、分歧大,造成很多研究項目進展困難。僅僅依靠科研項目的支持方式,容易產生臨時組合、倉促應戰的情況,不利于建立一支高水平的、穩定的跨學科研究團隊。
“其實最重要的是,目前這種狀況,由于缺少人才培養的學科體系,使得這類交叉學科的發展難以為繼。”陳善廣對此非常焦急。
更多閱讀
6月10日,由中國科學院武漢巖土力學研究所、中國巖石力學與工程學會、武漢大學主辦的“第三屆錢七虎講座暨第二屆巖土力學與工程青年科學家論壇”在武漢舉行。在“大咖面對面”環節,針對現場年輕人關心的“青年學......
6月9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大學教育基金會(以下簡稱國科大基金會)獲悉,我國半導體科學技術的開拓者與奠基人之一、中國科學院院士王守武及家人捐贈千萬余元設立的王守武獎勵基金、王守武科教發展基金,已資助多名......
6月12日,“新時代水利工程高質量發展高端論壇暨三峽大學水利工程學科發展專家咨詢會”在湖北宜昌舉行,中國工程院李焯芬院士正式全職受聘三峽大學。開幕式由三峽大學校長王炎廷主持,來自全國水利工程領域的十多......
直立人學會用火這一技能時,人類歷史上的能源發展也邁出了重要一步。隨后的發展進程中,煤炭、石油、天然氣主導了全球能源結構,“下一階段,也就是我們現在正在前進的方向,那就是新能源主導的能源時代。”在6月1......
6月7日,上海第二工業大學“踔厲奮發啟新程,篤行不怠向未來”首屆學生學術論壇暨院士聘任儀式舉行。中國工程院院士、申能集團(上海電纜研究所)技術總指導黃崇祺,中國工程院院士、中石化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院長......
5月31日,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增選工作啟動。當天,首都醫科大學校長饒毅的個人微信公眾號“饒議科學”發布《院士選舉改革的第一步:收到賄賂上交》一文,引起社會廣泛關注。“饒議科學”該文稱:“中國科......
6月5日,歐洲科學院院士、德國科學院院士、德國法蘭克福大學醫學院科研院長IngridFleming教授應華中科技大學基礎醫學院邀請來校交流訪問,受聘華中科技大學顧問教授。授聘儀式在同濟醫學院舉行,校長......
中國共產黨黨員,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七一勛章”獲得者,我國自動化科學技術開拓者之一,我國著名自動控制、陀螺及慣性導航技術專家,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科學技術委員會原......
近日,由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主辦的第三屆中國開源科學軟件創意大賽揭曉并在京頒獎。在當前的國際國內環境下,大力推動開源科學軟件發展對科學研究和經濟社會發展起著怎樣的作用?我國在開源科學軟件發展中......
據中國航天報消息,“七一勛章”獲得者、兩院院士陸元九,因病醫治無效,于6月6日在北京逝世,享年103歲。陸元九,1920年1月9日出生于安徽滁州。他是世界上第一個慣性導航博士,是最年長的“七一勛章”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