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上海2月9日電 (鄒瑞玥)復旦大學的研究者欲在全國征集曹姓男子DNA鑒別曹操墓的消息,引起廣泛的社會反響。9日上午,復旦大學有關專家介紹了課題的最新情況,強調這是一次跨學科合作的新嘗試,它的成功將給史學、考古學、醫學研究的各方面帶來突破的契機。
2009年末,河南省文物考古隊在鄴城附近搶救性發掘一座漢魏大墓,經鑒定為曹操墓。由于歷經盜掘,公眾普遍對墓主的身份提出質疑。就此,復旦大學科學家提出假設,征集曹姓男子DNA,依托復旦擁有的世界頂尖人類基因調查技術,結合生物學、考古學與歷史學,通過檢測Y染色體的家族基因點突變,對該墓“去偽存真”。
“考古學的認定與公眾一邊倒的質疑,暴露出考古學走到今天,所面臨的瓶頸。”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韓昇指出,如果能用DNA的方法,拿出確鑿的證據證實,無論是對跨學科合作,還是學科各自發展,都將有難以估量的作用。
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老師、項目負責人李輝表示,該項目對遺傳疾病、地方疾病的研究具有重大意義。遺傳病究竟與哪些基因突變相關,突變是如何產生、何時產生都不清楚。如果把疾病相關的位點放到人類的譜系樹,那么它的發生與擴張都將一目了然。
“歷史學的研究,無非結合文獻與歷史邏輯推理。浩渺流長的中國歷史留下很多難解的問題。如魏晉以來人口幾次大遷移,曹操的家族就很有代表性。通過此次DNA檢測,我們就可以以全新的方式勾勒出中國人口的變遷史。”韓昇說,“我看到了歷史學寬廣的前景。”
韓昇介紹,目前不少大學的人類學研究,是把考古系的田野調查、社會學的社會調查、與歷史學的解釋相結合,整體研究偏向文科。復旦曾參與人類基因組計劃,擁有豐富的相關經驗。
對于公眾質疑較多的古DNA是否具備檢測可能性,李輝表示,歐洲學者早已完成對早期智人尼安德特人的DNA研究,確認他們為“白皮膚”、“紅頭發”。復旦大學目前的相關研究水準已在世界前列,只要出土遺骸未被銅銹完全侵蝕,檢測其DNA的特征應該難度不大。
“經過對曹操族譜的鑒定,接下去我們會對一些地區高度關注:江蘇北部、安徽亳州地區、河南到山東交界的這些地區,是古曹氏分布的地區。從族譜反映的遷徙情況,現代曹氏在浙江紹興、上虞、余姚、京華;安徽晉縣、涉縣、東陽、潮汕;湖南益陽、長沙,及上海較多。”韓昇表示,3月起復旦將成立專門的小組,到這些地區尋找可信度較高的曹氏后人。
近日,發表在《ScienceAdvances》上的一項最新研究中,來自費城兒童醫院和普林斯頓大學的研究團隊在21個獨立家庭中發現了一種與神經發育異常相關的新型遺傳疾病。這種尚未命名的疾病是磷酸化絲裂原......
2019年11月6日,美國醫學遺傳學與基因組學學會(ACMG)和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資助的臨床基因組資源中心(ClinGen)在Nature子刊GeneticsinMedicine雜志上聯合發......
遺傳病是新生兒的頭號殺手,也是五歲以下兒童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中國,新生兒出生缺陷的發生率約為6%,遺傳病占總出生缺陷的30%。北美約有4%的新生兒患有遺傳病,約15%的兒童醫院住院患者患有罕見病。......
去年8月的一天,美國特拉華州威爾明頓市內穆爾/阿爾法雷德愛杜邦兒童醫院醫學遺傳學家KarenGripp接待了一位年僅4歲的患者。這個小女孩雖比同齡孩子稍矮,且已經失去了大部分乳牙和幾顆已經長出來的成年......
基因大數據是精準醫學的基礎,全世界已經啟動了眾多大規模基因組學計劃,朝著精準醫療的目標邁進。根據香港特區政府食物及衛生局本周提交的一份文件,作為香港基因組計劃(HongKongGenomeProjec......
使用手機上的應用程序診斷罕見且難以治療的遺傳病癥聽起來像純粹的科幻小說。但是美國FNDA公司的首席科學家Gurovich及其同事,已經將這個概念變為現實。近日,國際頂級學術期刊《自然-醫學》發表了一項......
9月10日,在《自然》子刊《NatureMedicine》上刊登的兩篇科學論文中,賓夕法尼亞大學和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的兩個不同團隊,使用基于CRISPR系統的堿基編輯器,成功在小鼠模型中治療了由于基因......
圖片來源:LEWISHOUGHTON在美國,每天大約有一個孩子出生時患有一種致命的遺傳疾病,這種疾病會破壞腦干和脊髓中的運動神經元。最糟糕和最常見的情況是,脊髓性肌肉萎縮癥(SMA)在孩子......
香港大學醫學院18日宣布,其研究團隊利用罕見遺傳心臟病患者的皮膚細胞制造出人工誘導多功能性干細胞,并成功用作藥物測試。研究人員認為,這技術可應用于其他遺傳病,為未來使用精準醫學......
科學家們已接近于從炎癥性腸病(inflammatoryboweldisease,IBD)的600多個潛在致病基因中篩選出導致這種疾病的特定基因。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英國韋爾科姆基金會桑格研究所、美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