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10-02-21 10:03 原文鏈接: 光明日報:氣候問題呼喚科學精神

      去年那種被炒得火熱的全球氣候變暖問題,似乎已被不久前席卷北半球的寒流裹挾而去。近一個時期以來,各界對于聯合國氣候變化專家組和其2007年權威報告的質疑聲四起。

      近來備受媒體關注的一條大新聞,就是聯合國氣候報告的“冰川門”。據披露,聯合國氣候專家組所斷論的喜馬拉雅山冰川將在2035年全然消融,竟然只是依據了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冰川研究人員在接受采訪時發表的言論。

      氣候問題關注點的轉化似乎是聯合國哥本哈根氣候會議。正是在這次會議期間,被稱為“氣候門”的事件引起廣泛關注。事件揭露了一些“科學家”操縱有關數據的幕后背景,不能不讓人感到驚訝。

      事情的發展卻證明,有關“陰謀”并不只是將掣肘發展中國家,特別是新興市場國家的發展速度,同樣也將“拖累”被指為陰謀策劃者的發達國家。氣候問題是一個全球問題,僅靠壓制一兩個發展較快的發展中國家的溫室氣體排放顯然無濟于事。發達國家即使擱置糾纏不清、誰多誰少的責任問題,也難逃沉重的壓力。

      繼“氣候門”之后,在“冰川門”之前,在氣候問題的逆轉中,其實還可以加進一個“大堡礁門”。大堡礁位于南半球,縱貫于澳大利亞東北沿海,是世界上最大最長的珊瑚礁群。前兩年,當氣候問題被炒得炙手可熱的時候,大堡礁將很快完全消失的論調喧囂一時。但也是在哥本哈根氣候會議期間,有報道稱,被聲稱就要消失的一些地方的珊瑚礁卻“令人不可思議地”在擴大,而且長勢喜人,讓積極宣揚“大堡礁生存危機”的一些澳洲科學家驚訝不已。

      人們質疑全球變暖,主要是如下問題:一是結論的依據是什么,是否能說明氣候變化的大趨勢?二是當懷疑論者的結論被指責為是“篩選”的結果,所謂權威結論或者時下的主流看法又有多少不是“篩選”的結果?三是為什么“權威結論的依據”不能公開,讓人們見證一下這個丑媳婦?

      而其中最為關鍵的,無疑是人類活動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影響著氣候變暖。從“世界處于普遍聯系中”的理論層次講,不可能排除人類活動對于氣候產生的影響。至少人類活動的廢氣排放是人類生存環境,特別是城市空氣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因而,“減排”將不僅有利于改善人類的生存環境,而且減排技術及其相關產業的發展也將會給發展帶來新的增長點。有人因此斷言,誰在這方面先行一步,誰就可能掌握未來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先機。

      問題的核心不是有無影響,而是影響的程度。畢竟,氣候,正如世間萬物一樣,也始終處于不停的變化之中。時下的氣候變暖究竟是其自然過程中的某個特殊階段,還是人類活動的直接結果?合理的推論和現代電腦技術的模擬演示,究竟有多少科學性?

      1月27日,英國政府的首席科學顧問伯丁頓呼吁,對于氣候變化前景預測中的不確定性要“更誠實”。他指出,對于依賴電腦模擬得出的預測要更為慎重,盡管二氧化碳的確會使地球變暖,但問題是其變化的速度究竟是怎樣,則是具有挑戰性的。澳大利亞首席科學家薩克特也表示,氣候變化研究需要完全的開放和勇氣,不論是對論據,還是對有些方面仍需進一步研究的坦承。

      氣候問題是一門科學。要消除當前氣候研究中的重重疑云,需要有科學的、開放的態度,更要有勇于接受挑戰的勇氣,方能讓世人一窺其神秘面紗后的真相。只有真正的科學精神,才能使氣候問題的研究真正為人類應對氣候變化提供真正科學的依據。

    相關文章

    研究發現:沿海城市對氣候變化適應緩慢

    《自然·城市》26日發表的一篇氣候變化相關系統性綜述顯示,全球沿海城市在適應氣候變化影響方面似乎進展緩慢,而且其主要依賴于過去和現在的經驗,而非是基于對未來風險的預測。全球沿海城市是經濟增長熱點,但也......

    應對氣候變化挑戰!13部門聯合發布健康適應行動方案(2024—2030年)

    《國家氣候變化健康適應行動方案(2024—2030年)》政策解讀一、出臺背景隨著以全球變暖為特征的氣候變化進一步加劇,近年來高溫熱浪、洪澇、低溫寒潮、臺風等極端天氣氣候事件趨多趨強,人類的生存、生命和......

    恢復牡蠣礁可以保護海岸免受氣候變化的影響

    全球的海岸線曾經受到牡蠣礁的保護,牡蠣礁是牡蠣與巖石以及牡蠣與牡蠣之間相互融合形成的廣闊礁群。在過去的兩個世紀里,過度捕撈和棲息地的喪失摧毀了地球上大約85%的牡蠣礁。9月25日,據《自然》報道,科學......

    13部門起草方案加快氣候變化健康適應科技創新

    隨著以全球變暖為特征的氣候變化進一步加劇,近年來高溫熱浪、洪澇、低溫寒潮、臺風等極端天氣氣候事件趨多趨強,人類的生存、生命和健康正在受到極大挑戰,提升氣候變化健康適應和風險防范能力是當務之急。國家疾控......

    研究揭示北方森林樹種多樣性對氣候變化的響應

    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以下簡稱東北地理所)地理景觀遙感團隊基于5300余個地面觀測數據和長時間序列遙感大數據,揭示了北方森林樹種多樣性的變化及其對氣候變化的響應特征。近日,相關研究成果發......

    屹立高原30年!科學家在這里為地球“把脈”

    大氣的無常運行,氣候的寒來暑往,形成了萬千自然現象,與我們的生產生活息息相關。屹立高原30年它為地球“把脈”、給大氣測溫位于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瓦里關山山頂的中國大氣本底基準觀象臺也被稱為瓦里關全球大......

    研究發現:沿海城市對氣候變化適應緩慢

    《自然·城市》26日發表的一篇氣候變化相關系統性綜述顯示,全球沿海城市在適應氣候變化影響方面似乎進展緩慢,而且其主要依賴于過去和現在的經驗,而非是基于對未來風險的預測。全球沿海城市是經濟增長熱點,但也......

    研究發現:沿海城市對氣候變化適應緩慢

    科技日報北京8月26日電(記者張夢然)《自然·城市》26日發表的一篇氣候變化相關系統性綜述顯示,全球沿海城市在適應氣候變化影響方面似乎進展緩慢,而且其主要依賴于過去和現在的經驗,而非是基于對未來風險的......

    大堡礁溫度過去10年最熱

    大堡礁的白化珊瑚。圖片來源:奧夫·豪格-古德博格/《自然》科技日報北京8月7日電(記者張夢然)《自然》7日發表的一項研究顯示,過去10年里澳大利亞大堡礁內部和周圍水溫是過去400年里最熱的。這些變化增......

    專家分析:為何近年來極端性降雨不再罕見?

    進入汛期,我國多地頻現極端降雨,為何近年來極端性降雨不再罕見?中國氣象局公共氣象服務中心原氣象服務首席專家朱定真:大家感覺現在極端性降雨好像越來越頻繁。首先是在全球變暖這個大背景下,因為暖空氣里面含水......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