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2月18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主任、中國科學院院士陳宜瑜榮獲世界自然基金會(WWF)2009年度愛丁堡公爵保護獎。在英國倫敦白金漢宮,愛丁堡公爵菲利普親王為陳宜瑜頒發證書和愛丁堡公爵環保獎章,以表彰他在中國乃至世界環境保護領域所作出的巨大貢獻。WWF主席尤蘭德·卡卡巴德瑟女士出席頒獎儀式。
作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主任,陳宜瑜近年來更多的是以科學基金管理者的身份為大家所熟知。而他作為推動中國環境政策的具有遠見卓識的倡導者,其中國可持續發展和就地保護領域最具影響力的學者身份卻漸漸隱入幕后。
但是,不管是什么身份,陳宜瑜一直沒有停止他在中國生態環境尤其是淡水資源保護方面的研究工作。
從白鰭豚研究到CERN完善
在其職業生涯的早期,陳宜瑜就牽頭開展了對瀕危物種白鰭豚的研究工作。“我對白鰭豚的研究始于上世紀70年代初。”在接受《科學時報》記者采訪時陳宜瑜回憶道,“1974年1月,長江洪湖段進行航道清淤爆破,炸死了四大一小5頭豚類。當時航運局的人也不認識,請我去辨認,才發現都是白鰭豚,還是一家子,其中兩頭成熟母體都在孕期。”這件事深深地觸動了陳宜瑜,他也由此成為國內最早對白鰭豚展開研究的學者。
1975年,他的第一篇學術論文發表,論文中使用的樣本就來源于上次被炸死的白鰭豚。1978年,在他的主持下,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成立白鰭豚研究組。從此,關于白鰭豚這種瀕危生靈的科研工作開始步入軌道。
隨后,陳宜瑜推動并組織了我國動物多樣性研究的開展。他呼吁開展我國淡水漁業結構性調整的研究工作,并運用生態學原理,進行了漁業—環境優化對策分析,在湖北洪湖連續10年開展了一系列科學示范研究,減緩了沼澤化進程,取得了明顯的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目前,洪湖的水質已得到顯著改善,其資源利用的方式也得到了有效的平衡。
在擔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期間,陳宜瑜開始參與到組織與完善生物多樣性保護和生態系統長期觀測研究網絡中。即便是在擔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主任后,他仍兼任中國生態系統研究網絡(CERN)科學委員會主任,將相當大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其中。
從1988年開始籌建的CERN經過多年的發展壯大,如今已經形成覆蓋我國各典型區域和類型、設施比較先進的野外臺站網絡,為國家生態建設、環境保護、農業發展、減災防災、資源利用乃至道路建設和防護(包蘭鐵路、青藏鐵路)等作出了重要貢獻,促進了相關學科的發展,培養了一批具有獻身精神、吃苦耐勞的高水平人才隊伍。
為了加強我國野外臺站方面的工作,科技部在2005年啟動了國家生態系統觀測研究網絡建設,來自各部門的53個生態站成為國家生態系統研究網絡成員。
陳宜瑜特別指出,CERN以及其他國家生態系統研究網絡臺站更大的作用,也許要到50年后才能充分表現。下一代科學家將會發現,我們現在所做的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因為我們記錄了全國不同地區同一生態系統和同一地區不同生態系統在人類活動脅迫下如何變化,在經過生態建設以后生態環境又如何變化的過程,這個結果和規律不是一兩天、一兩年或者五年、十年能夠看得到的,要幾十年甚至上百年才能看得到。
“河流是有生命的”
當然,WWF授予陳宜瑜相當于環保界的“奧斯卡獎”的“愛丁堡公爵保護獎”不會僅僅基于以上工作。陳宜瑜多年來一直致力于資源環境保護、流域綜合管理和生態系統管理等領域的研究和實踐工作,并作出了卓越貢獻。他在環境保護事業方面的貢獻也得到了國內外科學界和WWF等國際組織的高度評價。
“河流是有生命的。”這是陳宜瑜一直堅持的理念。
,
2004年,作為中國環境與發展國際合作委員會(CCICED,以下簡稱國合會)流域綜合管理課題組中方主席的陳宜瑜和外方主席Smits教授向國務院提交了題為《推動流域綜合管理,重建中國生命之河》的報告,指出中國江河流域性生態退化和環境污染問題已經成為影響中國發展的突出問題,呼吁中國政府推動基于生態系統的流域綜合管理,恢復江河的生命活力,確保大江大河的健康與流域的可持續發展。
陳宜瑜指出,流域一般包括上游、中游、下游、河口等地理單元,涵蓋淡水生態系統、陸地生態系統、海洋和海岸帶生態系統,水是流域不同的地理單元與生態系統之間聯系的最重要紐帶,而大河流域也往往是文明的發源地,人類文明史也是人與自然、人與河流相互作用的歷史。“我住長江頭,君住長江尾,日日思君不見君,共飲一江水。”這首詞生動地描述了流域上下游之間的自然與人文聯系。
但是長期以來,人們注重開發利用河流的經濟功能,忽視河流的生態功能;人們主要采取工程措施來改造自然河流,忘卻了采取綜合手段,以充分尊重自然規律;人們對河流的管理通常表現為單一部門對單一要素的管理,行政干預常常是解決水沖突的主要手段。為此,人們付出了沉重的代價,以“治水社會”而著稱的華夏民族如今卻為水所困。
為此,陳宜瑜帶領國合會流域綜合管理課題組研究了草海、赤水河、香溪河、漲渡湖、洞庭湖、鄱陽湖、太湖和長江口等國內案例,并結合澳大利亞墨累—達令河流域、歐洲萊茵河流域、加拿大弗雷澤河流域以及《歐盟水框架指令》等國際流域管理經驗和教訓,提出了“開展基于生態系統的流域綜合管理,重建中國的生命之河”的理念;較為系統地分析了我國面臨的流域問題現狀,提出了中國開展流域綜合管理的目標、原則、基本框架和政策建議,為我國實施促進流域綜合管理的戰略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正是由于這些富有遠見而卓有成效的工作讓WWF決定將愛丁堡公爵保護獎授予陳宜瑜。WWF全球總干事詹姆斯·利普說:“我們很高興能將這一榮譽授予陳宜瑜先生,這是對他長期從事自然保護事業,以及他近年來在中國推動流域綜合管理和生態系統管理貢獻的充分贊譽。”
事先毫不知情的陳宜瑜對于此次獲獎并不掩飾自己的喜悅之情:“能獲得愛丁堡公爵獎,是我本人的一項殊榮,同時也是中國的自然保護事業,以及眾多為之作出貢獻的人們的一項殊榮。”
“作為一個科學家,保護自然是我的責任。在過去的40年,我為保護自然和環境貢獻了自己的力量。今后,我還將為中國的生態環境保護事業繼續努力,盡我所能。”陳宜瑜說:“這是我一生的事業。”
相關鏈接:
“愛丁堡公爵保護獎”最早設立于1970年,當時名為“WWF金牌獎”,1996年更名為現名。每年由WWF頒發給那些為環境保護(野生動植物保護和自然資源保護)領域作出杰出貢獻的人士。歷屆獲獎的人士包括呂克·奧夫曼(1998),萊斯特·布朗(1989),諾曼·邁爾斯(1983),蓋伊·芒福德(1978)和朱利安·赫胥黎(1970)等。2001年,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環境與資源保護委員會主任委員、著名環境科學家曲格平也獲此殊榮。
更多閱讀
關于第三屆全國生態環境監測專業技術人員大比武獲獎集體和個人的通報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生態環境廳(局)、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局)、總工會、團委、婦聯、市場監督管理局(廳、委):為深入貫......
關于發布《入河入海排污口監督管理技術指南入河排污口設置》等兩項國家生態環境標準的公告為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環境保護法》,落實《國務院辦公廳......
近日,生態環境部辦公廳發布關于印發石化、電力、鋼鐵、建材行業環保設施向公眾開放工作指南的通知。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生態環境廳(局),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生態環境局:為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宣傳習近平......
9月20日至22日,第六屆青年生命科學論壇在長沙舉辦。論壇由中國科學院青年創新促進會生命科學分會發起。開幕式現場。主辦方供圖此次論壇設置了開幕式、大會報告、邀請報告、口頭報告等環節,來自中國科學院亞熱......
9月19日,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下稱亞熱帶生態所)首席研究員印遇龍主持召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項目(C類)《規模豬場種養循環農業創新技術體系研究與示范》建議研討會。會議現場。......
9月11日,中國工程院戰略研究與咨詢項目“湖北省農業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工程研究”在湖北武漢召開院士建議書專家咨詢會。該項目在中國工程院和湖北省科協的大力支持下進展順利,已進入成果總結階段。項目研究助理、......
2024年8月15日是第二個全國生態日。當日,南岳衡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自然教育館開館。 揭牌開館。周翔宇攝該館分為“五岳獨秀”“萬物共生”“走進自然”三個版塊,充分結合南岳衡山的自然資源和人......
經黨中央、國務院批準,2024年8月20日至21日,第三輪第二批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組分別向上海、浙江、江西、湖北、湖南、重慶、云南等7省(市)反饋督察情況。反饋會由相關省(市)政府主要領導主持,督察......
8月21日,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主持召開部常務會議,審議并原則通過《全面實行排污許可制實施方案》(以下簡稱《實施方案》)、《土壤污染源頭防控行動計劃》(以下簡稱《行動計劃》)、山東海陽一體化小型堆示范......
8月18日上午,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簡稱第二次青藏科考)成果發布會在西藏拉薩舉行。第二次青藏科考是新時代的一項重大標志性科學工程。國家第二次青藏科考領導小組成員單位相關領導、第二次青藏科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