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10-03-16 15:55 原文鏈接: 兩會使“低碳”生活方式成為時尚

      “打造世界級的低碳‘名片’

      哥本哈根會議帶來的低碳風潮席卷全球。

      隨著國際社會對全球氣候變化問題的日益關注與重視,有業界專家預測,在未來相當長時間內,低碳經濟將成為世界經濟的新增長點和發展潮流——這一發展趨勢自然逃不過中國兩會代表委員們敏銳的眼光。

      低碳,這一最時髦、最新鮮的新生態名詞,帶著人們對生態文明建設的新追求,進入兩會視野。在本次兩會上,九三學社、臺盟中央分別提交了提倡低碳生產、生活方式的提案;環保新材料制作的文件袋、用石灰石制作的“石頭紙”便箋出現在兩會會場……這些現象的背后,透露出一個重要訊息——“低碳”成為此次兩會上的熱點話題。

      環鄱陽湖經濟圈開發是牽動整個江西長遠發展的重大戰略。為此,民建江西省委副主委孫菊生代表建議,在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中,要轉變發展觀念,強調低碳性和可持續性,實現科學發展、綠色崛起,把鄱陽湖打造成一張世界級的低碳“名片”。

      打造低碳“名片”,自然離不開科技手段。中科院院士、中科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研究員褚君浩代表指出,要想占領低碳經濟的制高點,就必須重視培養相關核心技術。“低碳經濟涉及減碳、無碳或去碳,這三個方面都有核心技術。以減碳為例,如果上海1/3的燈換成LED燈,大概可以省1000億度電。美國、意大利就準備把全部燈都換成LED燈。但LED燈的核心技術在外國,我們必須從國外購買芯片,而LED燈70%的利潤就在這芯片上。”

      按廣義能耗統計,建筑能耗約占全部能耗的40%以上,而目前我國建筑節能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很大。為此,安徽省亳州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徐景龍代表建議,從立法角度引導低碳經濟。“我國絕大多數采暖地區圍護結構的熱功能與氣候相近的發達國家相比有很大差距,外墻傳導系數是人家的3.5—4.5倍,外窗為2—3倍,屋面為3—6倍,門窗空氣滲透為3—6倍。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建筑節能除了工作起步晚、資金投入少、認識不足、技術落后等因素外,缺少完整的建筑節能法律體系是根本原因,因此,制定一部建筑節能法已迫在眉睫。”

     

      “低碳”生活方式 從細微習慣開始改變

      媒體描述引導的“低碳生活”,既分為國家生活、城市生活、鄉村生活、群體生活、個體生活等層面,又有區分物質品種(煤電氣等)消耗領域的比較差別。在全球生態危機前景震懾下,諸方于“減排”態度上取得基本一致──在減多減少都必須減上有了共識;但就誰為減排主體、減速減量、怎樣減等具體問題上便分歧嚴重,利益觀不一致使價值取向距離甚遠,文化認知與認同也大相徑庭。不過為了共有而唯一的“地球家園”,越來越多的國家、城市、企業、個人沒有沉湎于爭論,而是率先從身邊可做之事入手,從自我出發付諸行動,值得受到最廣泛的社會文化輿論的褒獎。

      在中國植樹節之際,上海外國語大學輔導員胡正明像往年一樣組織畢業生一起種樹。

      他說:“畢業生種樹是送給母校的禮物,但今年我特別強調,植樹造林可以抵消二氧化碳排放,希望年輕人走向社會后承擔更多節能減排的低碳責任。”

      胡正明的靈感來自在北京召開的今年全國兩會。溫家寶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號召“努力建設以低碳排放為特征的產業體系和消費模式”。全國人大常委會工作報告說,要更加注重“綠色經濟、低碳經濟領域立法”。

      胡正明引述科學數據說,一棵樹每年可吸收18.3千克的二氧化碳,種一棵樹可抵消發100度電所排放的二氧化碳。他在校園里還鼓勵大學生循環使用教材、組織學生會發起跳蚤市場、定期回收辦公室廢報紙、多使用熱水瓶減少飲水機耗電等。

      “我希望年輕人追求低碳生活,從細微的習慣開始改變。”胡正明說。

      “低碳”概念在去年底的哥本哈根氣候大會期間開始風靡中國,今年兩會上對“低碳”的熱烈探討掀起了新一輪風潮。全國人大代表在人代會上提出,低碳的生活方式值得提倡和推廣,一些代表還津津樂道地介紹“低碳一族”的生活理念。

      全國人大代表、中石油原董事長陳耕說:“低碳就要從節能做起,從節水、節電、節煤、節油做起,實現低碳需要所有人一起行動。”

     

      “白天能看到藍天白云,晚上能看到滿天星星”

      發展低碳經濟,實現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雙贏,成為兩會代表委員們的共識。

      “溫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調整產業結構,這也是我們鋼鐵企業最需要做的。”江蘇沙鋼集團淮鋼特鋼有限公司副董事長何達平代表說。“以前我們的發展是增加產能,提高產量;以后我們要向精細化發展,減少資源消耗和環境壓力。”

      重慶市城市建設投資公司黨委書記華渝生代表說:“新興產業對老工業基地的振興至關重要,我們去年經濟的增長和財政收入的增加,和發展新興產業分不開。未來幾年我們的增長重點要逐漸往新興產業方面轉移。中國在世界民族之林要有自己的地位,就應該在新能源等新興低碳產業上有所作為。”

      作為能源基地,山西是一個碳排放比較高的省份。山西長治市委書記杜善學代表介紹說,過去,長治的四大支柱產業——煤、焦、冶、電都是高耗能、高排碳;現在,在生產方式上,長治正按照“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高效益”的要求,建立健全清潔生產機制,形成企業準入的強制性標準,圍繞環境保護和降低資源消耗建立新的技術創新體系,為發展低碳經濟注入強大動力。

      在落實科學發展觀、踐行低碳發展模式的活動中,廣東省實施了“三舊改造”等產業升級行動并嘗到甜頭。“正如汪洋書記所說,金融危機是傳統發展方式之‘危’,是科學發展之‘機’。”深圳龍崗區南灣街道南嶺村社區黨委書記張育彪代表深有感觸地說:“土地資源這么珍貴,我們必須愛惜,要把舊廠房升級為新產業,在土地上‘孵出一只只永遠會下金蛋的母雞’。據報紙報道,有的城市一年到頭看不到星星,我走出家門看天空,雖然下著小雨,但還能看到兩三顆星星。發展,不僅要對地負責,還要對天負責,要一年三百多天白天能看到藍天白云,晚上能看到滿天星星。”

      為推進產業的低碳轉型,促進發展模式的低碳轉變,民建西安市主委于小文委員、香港駿豪集團主席朱樹豪委員、重慶恒升資產經營管理有限公司原董事長王曉琳代表也紛紛建議,加快制定發展低碳經濟的國家戰略,建立“低碳經濟試點區”、“低碳旅游示范區”、“低碳生活示范區”,從國家層面提供轉向低碳發展方式的“抓手”。

     

      “讓騎車上下班重新流行起來”

      近日,著名表演藝術家濮存昕委員騎車到兩會報到的照片,上了多家新聞網站的首頁,起到了很好的社會示范效應。多騎車、少開車,成為不少代表委員身體力行的號召。

      10多年前的北京城,自行車還是主要的交通工具。隨著汽車的逐漸普及,北京的道路變得越來越堵,空氣中的污染物也增加了不少。據了解,北京市將把自行車納入公共交通的管理范疇,在今后幾年內下大力氣發展公共自行車。可以預見在汽車越來越多的北京城,騎車上下班將被賦予低碳生活方式的新內涵,重新流行起來。

      浙江新光集團董事長周曉光代表建言,應大力發展低碳交通工具——電動自行車,因為“我國的電動自行車保有量達1.2億輛,已經成為低碳交通的先行者”。

      著名評劇演員袁淑梅代表倡議,低碳生活要從身邊的一點一滴做起。在她隨身的公文包里放著一支溫度計,冬天她會拿出來測測,室溫是不是超過20℃;夏天她也會拿出來看看,室溫是不是低于26℃。

      “2010年上海世博會的主題是‘城市,讓生活更加美好’——創建低碳城市,才能使我們的城市更加美好。”福建省泉州市政協副主席駱沙鳴委員建議,從自身做起,開始低碳生活:少開一天車,多栽一棵樹;少買一件不必要的衣服或玩具;少用白熾燈,多用節能燈。

      低碳離我們大家并不遠。全國婦聯副主席洪天慧委員希望,每個人、每個家庭都能樹立低碳生活的理念,成為低碳生活方式的宣傳者、實踐者和監督者。

      今天,低碳是兩會代表委員熱議的話題,是兩會上一道令人矚目的風景;明天,低碳必將作為一種生產方式、一種生活理念,扎根于中國民眾心中。

     

      展望低碳經濟下的中國新能源路線圖

      結合最近媒體熱議的新興產業發展規劃,同濟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蔣大和向《經濟參考報》記者表示,國家將會大力支持可再生能源的研發和工程化,但短期內還難言形成產業發展突破點。長遠來看,核能的利用將超過可再生能源的總和,生物質能將有更大發展,而風能和太陽能的發展會受到限制。蔣大和看好電動汽車的發展,但認為燃料電池在中國的前景還有待觀察。《經濟參考報》記者日前還采訪了數位新能源領域的專家和分析師,他們對部分新能源產業的發展做了分析和展望。

      風電、光伏在爭議中前行

      風電和光伏近年來在新能源的發展版圖上頗富爭議,10月初風電設備和多晶硅原料被指產能過剩,年底媒體熱議的新興產業發展規劃中又赫然出現風電和光伏的身影。

      中投顧問能源行業首席研究員姜謙向《經濟參考報》記者分析,在現在的國際大環境下,不管是傳統的新能源大國,還是原來開發比較落后的國家甚至是傳統意義上的產油大國都表現了尋找可替代能源的決心。

      姜謙認為,太陽能發電是未來能源的首選。“光伏的上網電價下降只是時間問題,隨著技術瓶頸得以突破,制造環節的成本下降,光伏的上網電價會逐漸接近風電甚至火電價格。”

      姜謙分析說,今后幾年國家還是會在投資方向上對風電和光伏有所傾斜。“國家會更多地將投資、關注和政策放到高新研發技術領域,集中投入資金攻破技術瓶頸,因為目前制約風電、光伏發展的主要障礙在并網技術、組件的制造工藝上。”姜謙說。

      生物燃料的新機遇

      與風電、光伏近年來高調的表現不同,生物燃料曾因危及糧食安全而被低調處理。隨著非糧乙醇技術開發的成熟,有望在哥本哈根會議后迎來新的發展機遇。

      記者了解到,2008年,生物燃料的全球產量是5876萬噸,替代了2%的石油,其中燃料乙醇的產量是5040萬噸。以國外為例,今年美國燃料乙醇的產量會達到3300萬噸,去年是2700萬噸,以美國全國石油用量9億噸來計算,替代石油率達6%。

      清華大學新能源技術研究所副所長李十中教授拿出一份2009年的美國能源部財政預算表向《經濟參考報》記者演示,美國在2009年做了2.17億美元的預算投入生物質能和生物煉制系統的研發,當年更是追加投資7.865億美元,由此可以看出美國對生物質能比較重視,在投入上有加大的趨勢。

      李十中認為,產業發展到什么層次和技術緊密相關,現階段的狀況是以玉米等為原料的第一代燃料乙醇影響糧食安全,第二代纖維素燃料乙醇的技術尚未成熟,被稱之為1.5代的甜高粱稈做燃料乙醇的技術正在投入工業化試用。

      李十中介紹了甜高粱稈加工燃料乙醇的幾個優勢:高粱稈不能食用,不與人爭糧;高粱的種植面積大,約有2億畝左右,分布廣;甜高粱一年可以收2到3季,甘蔗只有1季;成本低廉“回收高粱稈的價格是200元/噸,加工1噸燃料乙醇的成本不超過3600元,而1噸第一代燃料乙醇的加工成本不低于5000元。”李十中說。

    相關文章

    國家環境保護燃煤低碳利用與重金屬污染控制工程技術中心通過驗收

    關于同意國家環境保護燃煤低碳利用與重金屬污染控制工程技術中心通過驗收的通知湖北省生態環境廳,華中科技大學,湖北省生態環境科學研究院:根據《國家環境保護工程技術中心管理辦法》有關規定,經組織專家審核和研......

    今年上半年全國空氣質量同比反彈,生態環境部分析原因

    國新辦27日舉行“權威部門話開局”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在會上表示,今年上半年全國空氣質量同比出現了反彈,PM2.5濃度上升了6.2%,優良天數比率下降了3.2個百分點。生態環境部分......

    發展轉型金融的五大支柱是什么?企業又該如何轉型?

    “雖然中國的綠色金融余額已居全球首位,但目前大量的資金都投入于‘純綠’或接近‘純綠’的行業,例如清潔能源、光伏發電等,火電、鋼鐵、交通運輸等大量高碳行業需要向低碳轉型的經濟活動沒有得到足夠的金融支持。......

    完善綠色消費促進政策,激發綠色消費潛力

    近日,國家統計局發布數據,2023年上半年,新能源乘用車銷售量超過300萬輛,同比增長37.3%;限額以上單位低能耗家用電器和音像器材類零售額同比增速超過20%。從數據可以看出,我國綠色消費持續擴大,......

    氣溫連續刷新記錄,中科院大氣研究員怎么說?

    今夏,熱浪無疑成了全球一道考題。7月10日,世界氣象組織發布報告稱,根據初步數據,全球剛剛經歷了有記錄以來最熱的一周。全球平均氣溫連續刷新紀錄,達到17.24℃。北半球多個國家被高溫炙烤,干旱、洪澇及......

    融入綠色低碳展現智慧生活——走近大運村體驗科技魅力

      7月22日,位于成都大學校園內的第31屆世界大學生夏季運動會運動員村(以下簡稱大運村)正式開村。作為成都大運會期間運動員們居住、生活的重要場所,賽時將有100余個代表團近800......

    河北張家口:清潔能源助力低碳發展

    近年來,河北省張家口市大力推進清潔能源開發利用,推動新能源項目建設,助力綠色低碳發展。截至目前,張家口市風電、光伏發電等清潔能源裝機容量達2756萬千瓦,約占電源總裝機容量的80%。......

    全國節能宣傳周|低碳在身邊

    為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緊扣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任務,實施全面節約戰略,廣泛開展節能降碳宣傳教育,推動......

    綠色新技術,電石渣制備鈣基材料

    近日,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所(簡稱過程工程所)牽頭的“電石渣深度凈化制備鈣基材料低碳技術及應用”項目通過中國循環經濟協會組織的科技成果評價。評價會上,由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賀克斌擔任主任,北......

    “氣候科技”初創企業增多

    隨著歐洲環保政策的推進,旨在解決氣候變化問題的“氣候科技”日益火熱,關注環保的獨角獸企業(估值超過10億美元)也陸續誕生。創立于2017年的恩帕公司,是德國最大的太陽能光伏發電設備供應商。2021年,......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