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重大任務的部署實施,必將進一步提升我國自主創新能力,加快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培育,為全面提升我國核心競爭力提供科技支撐”
“截至2009年底,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共啟動實施2500多個項目/課題,已安排中央財政經費300多億元人民幣,執行經費130多億元人民幣,基本完成了“十一五”攻關任務的部署,部分工作已取得了一定的階段性成果。”日前,國家科技部重大專項辦公室主任許在接受《瞭望》新聞周刊采訪時作上述表示。
“重大專項是為了實現國家目標,通過核心技術突破和資源集成,在一定時限內完成的重大戰略產品、關鍵共性技術和重大工程,是我國科技發展的重中之重。”2006年初頒布的《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描繪了未來15年我國的科技發展布局,也對“重大專項”作了明確的定位。
圍繞國家目標,《規劃綱要》中確定了16個重大專項,包括核心電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及基礎軟件、極大規模集成電路制造技術及成套工藝、新一代寬帶無線移動通信、高檔數控機床與基礎制造技術、大型油氣田及煤層氣開發、大型先進壓水堆及高溫氣冷堆核電站、水體污染控制與治理、轉基因生物新品種培育、重大新藥創制、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傳染病防治、大型飛機、載人航天與探月工程等,涉及信息、生物等戰略產業領域,能源資源環境和人民健康以及軍民兩用技術和國防技術等。
《規劃綱要》頒布三年來,重大專項這一科技發展的“重中之重”,實施情況如何?
在新型舉國體制下全部啟動
許介紹,截止到2009年底,由科技部會同國家發改委、財政部主要負責推動的民口的11個重大專項已全部進入組織實施階段,有的專項已取得重大階段性成果。
許告訴本刊記者,2008年科技部會同有關部門調整并加快實施了一批產業需求迫切、研究基礎好、有望快速實現產業化的創新項目,并取得一批重要的階段性成果。各專項結合科技、產業、人才、資金等方面的基礎和條件,對最緊迫、最急需、最關鍵的重點任務進行了部署和安排;2009年,重大專項著眼于科技和產業發展前沿,搶占科技制高點,在電子與信息、生物與醫藥、能源與環保、先進制造等關鍵領域進行了系統部署。
“這些重大任務的部署實施,必將進一步提升我國自主創新能力,加快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培育,為全面提升我國核心競爭力提供科技支撐。”許非常肯定地說。
來自科技部的信息表明,重大專項涵蓋了新能源、信息、生物醫藥、生物育種、節能環保、新材料和先進制造業等關鍵領域,并力爭在電子信息、生物醫藥、能源環保、先進制造四大板塊,盡快掌握核心技術,加強應用示范和市場推廣,形成完整的產業鏈,以科技發展的局部躍升帶動我國生產力水平的跨越發展。
從目前情況看,通過實施重大專項,不斷探索完善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新型舉國體制,進一步創新專項實施的體制機制,成為當前科技工作的著力點。如鼓勵企業和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承擔專項的產品開發和產業化任務,推進產學研用的深度結合;通過專項實施,培育一批創新意識強、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企業,形成一批面向企業技術創新的支撐服務平臺。通過對專項實施進行全過程的管理、監督檢查,進一步探索完善監督評估機制等。
,
吸引國內外優秀人才
“重大專項的成功,歸根結底取決于我們能否凝聚和用好一流人才”。許向本刊記者強調說,“重大專項總體組技術總師和成員、各分系統的牽頭專家對專項的實施起著關鍵作用,他們的戰略眼光、科技水平、指揮、組織和協調能力對專項的成敗至關重要。選擇好項目領軍人物是實施好重大專項的最重要任務,為此,我們以更開放的思維,吸引國內外最優秀的人才參與到重大專項中來。”
據本刊記者了解,通過制定和落實各種創新人才激勵政策,重大專項已吸引了一大批活躍在國內科研和生產一線的優秀人才,凝聚了我國一流的科研機構、高等院校和創新型企業的核心團隊。各專項還通過2008年初中央批準實施的“千人計劃”引進了一批海外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拓展了專項實施的全球視野。截至2009年底,已引進海外高端人才45人列入“千人計劃”項目。
雖然重大專項已全部啟動進入實施階段,但作為重大專項辦公室的首任主任,許“深感責任重大”,因為重大專項辦的主要職責是要實現對外聯絡、溝通、協調和共同部署、研究解決共性問題的意見和建議,并及時向中央反映情況,當好政府的參謀,為重大專項整體推進解決政策、人才、資金、資源等問題。
體制性障礙制約我國科技工作發展早已是科技工作者的共識,也是嚴重影響我國重大科技專項組織管理水平的主要原因。現在最需要解決的是提高行政工作效率,切實建立好溝通機制。“重大專項的實施周期長,涉及領域廣泛,參與單位和人員眾多。如何在項目推進過程中保持健康、高效的組織管理模式,是一個巨大的挑戰。”許認為,從目前專項啟動實施的情況看,應該說是“開局良好”。
“專項之首”獲得突破
被列為國家16項重大科技專項之首的“核心電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及基礎軟件產品”重大專項(簡稱“核高基”專項),涉及電子信息和國防電子裝備的核心領域,主要涵蓋核心電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基礎軟件產品三個方向,掌握其關鍵技術并實現產業化,對于中國實現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確保國家信息安全至關重要。
“相對于上世紀頗負盛名的'兩彈一星’,'核高基’專項被譽為中國新時期的'兩件(核心電子器件、基礎軟件)一芯(高端通用芯片)’,足見它的重要性。”清華大學教授、“核高基”專項總體組副總師魏少軍教授告訴本刊記者,我國在高性能中央處理器(CPU)和操作系統兩個研究方向上,與國外差距甚大。在我國對外貿易中,有一項貿易逆差很大,是石油和鋼鐵兩種商品進口的總和,那就是CPU,每年進口貿易額超過1000億美元。“'核高基’專項就是要攻克CPU和操作系統這兩個制高點。”
據魏少軍介紹,目前,“核高基”專項中一批重點課題已取得突破性進展。2009年,我國首臺千萬億次計算機“天河一號”研制成功,運行“核高基”專項支持研制的銀河麒麟操作系統,在2009年底被列為國際超級計算機500強排名第五位、亞洲第一位,使中國成為繼美國之后世界上第二個能夠研制千萬億次超級計算機的國家。根據該專項“面向大規模科學計算的高性能多核CPU”課題計劃安排,2011年,我國將采用FT-1500CPU構建全自主國產千萬億次計算機——“天河二號”。
魏少軍說,使用量大、面廣的嵌入式CPU,在“核高基”專項“高性能嵌入式CPU”課題支持下研發的國產嵌入式CPU系列CK500/CK600,總體性能與國際主流嵌入式CPU供應廠商的同類產品相當,“目前已形成與國際上同類產品同臺競爭的格局”。
據本刊記者了解,在高端通用芯片方向,“核高基”專項重點部署了高性能服務器多核CPU、安全適用計算機CPU及嵌入式CPU;在基礎軟件產品方向,重點部署了操作系統、數據庫、辦公軟件、中間件、重大信息化應用等基礎軟件,目標是到2020年,形成我國高端通用芯片和基礎軟件產品的自主研發與產業體系。面向3G移動通信網絡的智能手機嵌入式軟件平臺以及3G應用網絡化運行平臺的研發及產業化,“核高基”專項安排了“智能手機嵌入式軟件平臺研發及產業化”和“面向新型網絡應用模式的網絡化操作系統”課題,目前已經取得較大進展。
,
形成中國4G標準提案
“中國在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第三代移動通信(3G)技術標準——TD-SCDMA的基礎上,研究開發出TD-LTE技術,形成了4G(TD-LTE-Advanced)技術標準提案,并已成為國際電信聯盟(ITU)確定的國際4G候選技術標準之一。”國家科技重大專項“新一代寬帶無線移動通信網”專職技術責任人、中國工程院副院長鄔賀銓院士興奮地說。
鄔賀銓告訴本刊記者,在“新一代寬帶無線移動通信網”專項的支持與推動下,中國3G技術TD-SCDMA現已形成以國內企業為核心,從芯片、終端、系統、儀表、軟件到業務應用的完整產業鏈。隨著中國TD產業與市場的不斷發展,國外企業也逐漸參與進來,目前TD產業鏈上下游已有200多家中外企業;TD業已“走出去”,在韓國、意大利、加拿大、羅馬尼亞、加納、緬甸和中國香港、臺灣等多個國家與地區建立了試驗系統。
鄔賀銓說,為確保自主創新的TD-SCDMA長期可持續發展,在重大專項的支持下,我國研發出其后續演進技術TD-LTE,并在國際標準化組織中推動成為國際標準,在此基礎上經過兩年多攻關,最終形成中國4G標準提案。“中國4G標準提案充分吸納了TD的核心技術元素,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體現出中國在新一代移動通信技術中的最新創新成果,并得到國際上的廣泛認可和支持。”
鄔賀銓透露說,重大專項對TD-LTE芯片、終端、測試儀表等產業鏈各環節均作出了部署,各相關企業正抓緊研發,計劃今年逐步開展技術試驗,以推動整個產業鏈的發展與完善。為做好國際合作與推廣工作,2010年上海世博會上將運行TD-LTE演示系統,開展手機門票、手機支付、無線視頻監控等寬帶多媒體業務。
中國第一代艾滋病疫苗臨床試驗
本刊記者獲悉,“重大新藥創制”、“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傳染病防治”、“水體污染控制與治理”等重大專項也都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據“重大新藥創制”專項總體組副總師、工程院院士張伯禮介紹,2008~2009年,新藥創制專項共部署了995項課題,中央財政共安排投入56.40億元,已撥付16.71億元;到2009年11月,這一專項已取得8個新藥證書,24個新藥完成全部臨床工作,正在審批過程中;重組幽門螺桿菌(HP)疫苗、鹽酸安妥沙星等8個課題的研究工作曾獲得“863”計劃等近十年的支持,現得到專項的延續支持,其成果已通過食品藥品監管局評審,獲得新藥證書;抗腫瘤藥必特螺旋霉素等17個課題已完成Ⅲ期臨床研究;血脂康、希普林等一批具有我國自主知識產權的創新藥物已獲準在美歐等國家開展臨床試驗。我國創新藥物的國際化取得重要突破。
“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傳染病防治”國家科技重大專項中的艾滋病疫苗研究已取得階段性進展,中國第一代艾滋病疫苗——重組痘苗病毒(rTV)艾滋病疫苗臨床研究結果進展順利。
中國醫學科學院病原生物學研究所所長金奇介紹道,重組痘苗病毒(rTV)艾滋病疫苗的Ⅱ期臨床試驗所需疫苗已經完成生產,正在進行安全性評價,預計在2010年下半年開展Ⅱ期臨床試驗研究。據了解,rTV疫苗是當前國際上唯一進展到臨床試驗階段的復制型載體HIV疫苗,是在總結以往經驗教訓的基礎上出現的由死疫苗向活疫苗轉變的新潮流的領先者。
同時,第二代DNA疫苗、粘膜疫苗、痘苗載體和新型疫苗抗原的設計和改造的創新性工作已順利開展,使中國第二代HIV疫苗具備了更強的技術優勢和競爭力,為下一階段的臨床試驗研究做好了人才隊伍和技術儲備。
此外,依托“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傳染病防治”專項及其他的國家科技計劃,4個艾滋病疫苗團隊及2個技術平臺負責人自發組織,聯合全國50多家科研院所、重點院校、疫苗生產單位成立了中國艾滋病疫苗聯盟(CAVI),有效促進中國艾滋病疫苗領域的交流與合作,共享資源、互通信息,橫向聯合開展技術攻關。
“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傳染病防治”專項的新型乙型肝炎治療性疫苗,在已完成的243例乙肝患者的Ⅱ期臨床中顯示出較為滿意的療效,在重大專項支持下,Ⅲ期臨床試驗已完成517例乙肝患者的招募,其中400例患者完成了疫苗的治療,預計2010年底完成該疫苗的注冊臨床試驗。
來自科技部重大專項辦公室的最新信息表明,廣受世人矚目的“大型飛機”、“極大規模集成電路制造技術及成套工藝”、“高檔數控機床與基礎制造技術”、“大型油氣田及煤層氣開發”、“轉基因生物新品種培育”等重大專項都取得了一定的階段性成果。
但正如魏少軍所說,我國自身的科研基礎還很薄弱,自主創新的能力還很不夠,而美歐等國家對我國的技術封鎖從來沒有放松過。“我們的管理體制、運行機制和政策層面還有很多不能適應科技發展需要的瓶頸問題亟待破解。要實現從'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的轉變,實現由'科技大國’向'科技強國’的跨越,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豫科項〔2022〕6號各有關省轄市科技局、財政局,濟源示范區管委會科技、財政管理部門,鄭州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管委會,國家鄭州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各有關單位: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探索對關......
美國國家過敏和傳染病研究所(NIAID)的科學家表示,一種基于mRNA的實驗性HIV疫苗在小鼠和非人類靈長類動物中顯示出希望。發表在《自然·醫學》上的該項研究表明,這種新型疫苗是安全的,并能引發針對H......
為發揮“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建立青海新型的科技攻關體制,青海省科技廳在對省級重大科技專項形成機制作出調整的基礎上,于2021年2月5日發布了“十四五”首批、2021年第一批重大科技專項重點項目......
根據《河南省重大科技專項管理辦法(試行)》、《河南省科技計劃項目信息公開管理辦法》的要求,現對2020年組織的第一批河南省重大科技專項項目驗收情況予以公示,公示期5個工作日(1月19日—23日)。任何......
一種針對HIV病毒株的實驗性疫苗將于今年晚些時候開始后期臨床試驗,該疫苗的目標比迄今為止開發的任何其他疫苗都要多。這種"Mosaico"疫苗融合了來自世界各地的HIV病毒株的遺傳物......
8月28日至31日,清華大學黨委書記陳旭一行訪問四川,簽署省校全面深化戰略合作協議,出席清華大學在川選調生座談會和清華大學四川校友代表交流會,走訪成都市考察清華四川能源互聯網研究院并與青年教師赴川社會......
美國強生下屬楊森公司7月12日說,計劃今年在歐洲和美洲的多個國家開展一種實驗性艾滋病疫苗的三期臨床試驗。這種預防性疫苗的設計目標是成為一種抵御多種艾滋病病毒毒株的通用艾滋病疫苗。楊森發言人科麗娜·拉莫......
目前,斯克里普斯研究所最新研制一種新型候選艾滋病疫苗,它能夠有效克服之前艾滋病疫苗的技術障礙,并在動物實驗中激發強大的抗艾滋病病毒抗體反應。這一最新艾滋病疫苗策略發表在近日出版的《科學進展》上,該策略......
研究人員給一些恒河猴注射了不同劑量的新疫苗,其中一些猴子體內產生了高水平抗體,另一些猴子體內產生了低水平抗體。新華社華盛頓12月27日電美國研究人員最近開發出一種新型艾滋病疫苗,猴子實驗顯示,接種這種......
英國《自然·醫學》雜志4日發布的一項研究顯示,一個美國華人研究團隊開發出一種候選艾滋病疫苗,預計2019年進入人體臨床試驗,未來有望讓健康人群對艾滋病病毒具備廣譜免疫能力。研究開展機構、美國國家過敏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