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10-04-30 09:18 原文鏈接: 朱大明:論文劇增并非只因量化評價

      近年來,隨著科研量化評價方法的普遍運用,學術論文的數量和質量問題受到普遍關注。單純以論文發表數量指標來衡量學術績效的評價制度,其弊端顯而易見,然而,對“我國科技人員發表的期刊論文總數居世界第一”的非議,以及“科技論文發表總數上升而被引用次數較低意味著垃圾論文增多”的說法,也值得斟酌、商榷。

      筆者認為,我國科技論文數量劇增并非只是由于科研量化評價方法的普遍運用,而有其歷史必然性:宏觀而言,知識經濟時代全球性的信息爆炸,各國科技文獻都在不斷增長;隨著我國科教興國戰略的實施和科技投入的持續增長,科研成果與年俱增,尤其是年輕學者迅速成長和科研人員的不斷增加,以及對學術職位競爭的激烈,都會促使論文發表數量的激增。

      論文水平高低差異、良莠不齊本是正常的客觀存在。科研條件不同的研究機構或作者的論文、科技發展水平不同地區的論文乃至不同的刊物發表的論文,在創新程度、理論水平、應用價值等方面都會有質量水平的相對差異。著作等身的科學大師往往也只有少數的經典傳世之作;有建樹的專家學者大都發表過幾十篇甚至數百篇論文,但一般也只有小部分具有較高的被引頻次。論文的類型多種多樣,按研究類型,有基礎理論研究論文、應用研究論文、技術開發研究論文;按論文體裁分,有研究性論文、綜述性論文、評論性論文、爭鳴性論文;按論文內容可分為實驗研究、測試研究、工程設計研究、調查統計研究、理論分析、數理推導,等等。理論思辨性或綜述性論文可能被廣泛引用,但并不能直接產生應用效益,有些技術性研究成果有實際應用價值,但在學術文獻交流中并沒有被引用;更何況,文獻引用規律是復雜的,除了真正意義上的學術性引用,也受許多非學術性因素的影響。發表論文是確認科學發現、發明優先權,促進學術交流和成果應用的重要方式;只要是經過真正意義上的同行評議和編輯把關并由正規期刊發表的論文,即使沒有被引用或尚未發揮實際效益,也不應一概指責為“垃圾論文”。

      論文質量的基本標準是創新性、科學性和應用性;但標準有絕對性和相對性兩個方面。絕對性標準是指論文必須是真實科研成果或學術思考的規范化表述,必須具有一定的創新性、科學性或應用性,而不是人云亦云甚至抄襲剽竊、弄虛作假;相對性則是指其創新性及其應用價值在客觀上有差異:或是開創性的、有重大突破的,或是有所創新、有所改進的。我們不能苛求每篇論文都是首創或有重大應用價值,但必須有所發現、有所發明或有所見解,對學科知識體系多少有所貢獻,對工作實踐有一定參考借鑒意義,至少要做到獨立思考、言之有物,否則就不成其為論文。

      從SCI和EI等收錄的論文數量上看,發達國家科研人員的人均論文數量規模占明顯優勢,這說明在遵循科研產出的客觀規律和學術規范的前提下,論文數量是科研實力、學術水平的客觀評價指標之一。論文質量固然與數量不成正比,但應認識到科研工作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科技實力是逐步增強的;論文數量的上升是質量提升的基礎。只要扎扎實實地從事科學研究,在嚴格遵守學術規范的前提下積極發表學術論文,那么,我國科技論文在經過數量規模型積累階段之后,就很有可能得到整體質量水平的提高。在對待論文數量與質量的問題上,我們應該用發展的眼光來審視,要持辯證的觀點。

      總之,學術質量相對平庸甚或存在研究缺陷的論文不宜泛泛斥為“垃圾論文”,而那些只為職稱、學位或獎金或應付考核而重復發表、東拼西湊、粗制濫造、抄襲剽竊、弄虛作假產生的毫無學術創新和應用價值的所謂“論文”才是真正的“垃圾論文”,其不僅僅浪費了科研和出版資源,更嚴重污染、敗壞了學術環境。“垃圾論文”的真正原因是科研無作為、唯利是圖和道德、法規觀念淡漠。要提高論文質量、遏制“垃圾論文”,一方面取決于作者扎實的科研工作,同時,要依靠科技編輯認真把關和同行專家嚴格的評審;而目前最重要的是,必須強化對學術違規者的監督和懲處力度。

      對學術論文,我們追求杰作,也可以容忍平庸,但絕不允許違規。

      (作者為河南省洛陽市總參工程兵科研三所高級工程師)

    相關文章

    29歲美女科學家發6篇Science論文獲百萬大獎,決定不出國

    10月31日消息,據報道,2022達摩院青橙獎名單公布,首次有4位女青年科學家獲獎,每人獎金為一百萬元。西湖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副研究員白蕊,位于獲獎名單之中。據報道,29歲的西湖大學女科學家白蕊是完全由......

    他們只是“貪玩”的孩子

    采訪剛開始,李濤(化名)向《中國科學報》提出了一個記者此前從未聽到過的要求——“你寫報道的時候,能不能別用感嘆號啊?”李濤是國內某“雙一流”高校化學專業一名大四學生。不久前,他的一篇學術論文發表在某國......

    《自然》最新論文:全球化生產或令太陽能更便宜

    中新網北京10月27日電(記者孫自法)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最新發表一篇氣候政策研究論文指出,整合全球的太陽能電池供應鏈或能讓太陽能更便宜。該研究顯示,與限制外部太陽能電池(光伏組件)廠商供應的國有......

    朱有勇:為鄉村振興做出更多科技創新

    今天(16日)上午,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將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開幕。會議開始前,首場“黨代表通道”開啟。二十大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云南農業大學名譽校長朱有勇:我住在蒿枝壩村,脫貧摘帽以后,農民的口......

    他們1天發4篇Nature,震驚學界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2/9/487047.shtm 最新發現的5種志留紀古魚新屬種的三維藝術復原圖。從上到下分別為蠕紋沈氏棘......

    Nature撤回封面論文!全體9位作者反對

    文|張晴丹2020年10月14日,美國羅切斯特大學物理學家RangaDias和他的同事在Nature雜志上發表了一篇轟動整個物理界的成果,并登上了當期封面。他們聲稱發現了一種新型氫化物,在15℃的溫度......

    12起!自然基金委公布2022年查處的學術不端案件處理決定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堅決貫徹落實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加強科研誠信建設的若干意見》《關于進一步弘揚科學家精神加強作風和學風建設的意見》精神,持續深入開展科研誠信建設,對涉及國家自然......

    將“論文”寫在貴州大地上

    今年2月,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公布了第二批認定命名國家林業產業示范園區名單,貴州省赤水竹產業示范園位列其中。這里的竹產業正呈現出蓬勃發展的景象。2020年,赤水竹產業產值達62億元,帶動20萬人人均增收3......

    Nature:UCSD生物醫學博士教你擺脫論文囤積癥

    又是一年開學季,對于剛加入實驗室的科研新人而言,這段時間正是掌握領域內核心文獻、確定研究方向的重要過渡時期。然而,從下載論文開始,不是遺漏所在領域的關鍵研究,就是同一篇文章重復下載。想找導師在組會上推......

    張漣漪論文被評為中國科學院優秀博士學位論文

    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獲悉,該所畢業生張漣漪博士的學位論文《印度洋偶極子的觸發及外源影響機制研究》,近日入選2022年度中國科學院優秀博士學位論文,其導師杜巖研究員獲“中國科學院優秀導師獎”。......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