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10-05-05 07:37 原文鏈接: “生物基因寶庫”的干旱之痛

    納帕海保護區內的黑頸鶴和赤麻鴨

      核心提示

      西南地區的持續干旱不僅導致人畜飲水困難,對野生動植物的生存繁衍也產生巨大影響。大旱之下,在云南超過300萬公頃的152處自然保護區內,珙桐、蘇鐵等珍稀植物,大象、黑頸鶴等珍稀動物的生存狀況如何?請看本報記者調查。

      5月4日下午,賀鵬又來到云南香格里拉縣城西北的納帕海邊,看望他熟悉的“朋友”們――黑頸鶴、赤麻鴨、綠頭鴨,以及其它在這里的水禽。

      “總共還有500來只。”賀鵬是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鳥類組的研究人員,在納帕海監測站監測水禽已有大半年。他憂心忡忡地告訴記者,“今年4月,納帕海水禽數量比去年同期少了70%,種類少了30%以上。”

      野生生物遭重創

      干渴的亞洲象跑到瀾滄江邊,1個多月不回森林

      據統計,目前,云南約有750萬畝自然保護區受到干旱影響,其中約10萬畝為重旱,部分面積較小、生態脆弱的自然保護區及其周邊水源枯竭、濕地面積縮小,野生動物生存所需水源和食物匱乏。

      “生態系統的整體性強、關聯度高,旱災對生物多樣性保護造成的損害在短期內無法恢復,有的影響甚至是不可逆的。”云南省林業廳副廳長劉一丹說。

      前不久,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專家楊曉君等人實地調研了干旱對云南野生動植物造成的影響。

      “滇東一些石漠化地區,土壤的保水性本來就很差,加上持續干旱影響,大片植物枯黃或死亡。”楊曉君說,干旱造成的森林毀壞,有一小部分已基本無法恢復,部分被毀壞森林至少需要3年以上才能恢復,這對生存于其中的野生動物影響巨大。

      云南是我國生物多樣性最豐富和最獨特的地區,擁有全國95%以上的生態系統類型和50%以上的動植物種類,被譽為“生物基因寶庫”。目前,云南共有152處自然保護區,總面積超過300萬公頃。

      然而,百年一遇的特大干旱已對云南的生物多樣性保護構成了嚴重威脅。

      云南省林業廳監測,昭通市巧家縣藥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已發現攀枝花蘇鐵大面積死亡,巧家五針松回歸造林幼樹死亡率達20%左右;楚雄彝族自治州南華縣有156株野生蘇鐵死亡;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河口瑤族自治縣大圍山國家級保護區內已發現100多株蜆木(國家Ⅱ級保護植物)樹葉干枯并脫落,瀕臨死亡;白馬雪山國家級保護區237株紅豆杉(國家Ⅰ級保護植物)、約3000株珙桐(國家Ⅰ級保護植物)等重點保護植物零星死亡。

      普洱市瀾滄拉祜族自治縣糯扎渡鎮勐礦村下勐礦組周邊的亞洲象因水源短缺,已跑到瀾滄江邊1個多月,不肯返回森林,一直在村子旁邊和農田里活動,給當地村民的生命和財產安全帶來威脅;曲靖市會澤縣黑頸鶴保護區內的黑頸鶴,往年通常在3月底4月初才會離開,今年則提早了一個月。

      楊曉君介紹,除濕地干涸直接導致動物死亡外,部分干旱地區野生動物數量也呈下降趨勢,受影響最大的是魚類和兩棲類,其次是鳥類。具體地說,水源缺少或干涸導致物種種群短期、大量地向水源地集中,增加了被采集和獵殺的風險;干旱導致目前處于繁殖季節的動物,尤其是魚類和蛙類,不能正常繁殖;干旱和高溫還可能造成動物北移,改變本地動物多樣性組成,使境外物種“乘虛而入”。

      病蟲害日漸加重

      與正常年份相比,有害生物發生面積上升71.9%,危害面積上升88.9%

      威脅還來自隨著干旱持續而日漸加重的病蟲害。

      云南省林業廳專家介紹,今年,云南病蟲越冬期較往年大幅縮短、世代重疊。往年在4月中旬以后才會陸續發生的小蠹蟲,今年2月底就已經在玉溪市華寧縣盤溪鄉、楚雄彝族自治州紫溪山等干旱區域發生并造成危害。

      目前,全省林業有害生物發生面積達343.8萬畝,其中中度以上危害為170.03萬畝。與正常年份相比,發生面積上升了71.9%,危害面積上升了88.9%。

      針對有害生物危害嚴重的情況,云南省各級林業部門通過落實林業有害生物監測預警工作制度和干旱期間信息上報管理制度,及時掌握病蟲情動態,發布災害預報,有針對性地提出防控措施。

      劉一丹說,下一步,云南省林業部門還將繼續開展病蟲監測預報,及時上報、發布災害趨勢預報,做好應急處置準備,一旦出現災情,立即依案處置;強化檢疫執法,嚴防危險性林業有害生物蔓延。

      拯救行動展開

      及時為動植物補充水源,加強監測和保護工作

      拯救行動早已展開。云南省林業廳野生動植物保護管理辦公室副主任子世澤介紹說,早在今年3月,云南省林業廳就下發緊急通知,要求各級林業部門加強對各級各類自然保護區、重點保護動植物以及極小種群物種的監測、巡護。

      云南省林業廳還組織中國科學院、西南林學院等科研院所專家召開座談會,分析自然保護區和野生動植物保護面臨的嚴峻形勢、干旱災害發展趨勢、存在的問題,提出解決方案。

      各自然保護區也采取了行動:臨滄市滄源佤族自治縣南滾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采取人工方法每3至5天對45個野生動物固定飲水點補水;成立11個巡護小組進山巡護,防止和打擊因野生動物聚群飲水而被采集和獵殺案件的發生。

      納帕海保護區管理所撥出專款,用于防止保護區濕地水位繼續下降,同時與科研部門緊密合作,做好野生動植物的監測和保護工作。

      目前,云南林業部門投入的抗旱救災資金已達6.3億多元。干旱災害對野生動植物和自然保護區影響的調研評估也已經展開。林業部門加強了對重點保護物種的監測、巡護,防止重點保護物種因災死亡。   

      專家建議

      加強氣候對野生生物影響的長期監測

      近年來,我國雪災、干旱等極端氣候現象頻繁。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專家楊曉君認為,從長遠看,這些氣候變化現象必然對我國野生生物產生影響。

      楊曉君介紹,我國一直缺少野生動物長期監測數據,現有生態監測體系也多為對生態環境和森林植被等的監測,野生動物監測多被邊緣化。

      鑒于干旱影響可能有滯后效應,他建議建立包括動植物學在內的多學科長期監測站點,或在現有的監測站點中開展野生動物長期監測,將野生動物監測納入國家監測體系,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提供長期的監測數據。

      據介紹,隨著全球氣候變暖,野生動物分布區整體北移,物候期提前,但不同種類動物的響應并不相同,氣候變化還可能導致攜帶大量病菌的昆蟲的棲息地擴張,或由境外進入我國。

      楊曉君建議,應加強對氣候變化在不同層面上對野生動植物影響機制的研究,提早調整對野生動植物及其生存環境的保護措施。

    相關文章

    雷平在新疆調研援疆和化妝品原料創新工作

    近日,國家藥監局黨組成員、副局長雷平在新疆開展調研座談,出席2024年國家藥監局“組團式”援疆干部座談會并講話,聽取援疆干部和受援單位代表匯報,看望慰問全體援疆干部,實地走訪新疆特色動植物種植和研發基......

    研究發現植物可通過恒定葉片生長和衰老時間比例適應氣候變化

    合理的時間分配是推動個人與社會進步的主觀能動行為。對植物而言,這種時間分配策略可能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通過自然選擇形成。然而,長期以來,生態學研究更多關注植物在物質資源方面的利用策略,如碳、水、養分的分......

    國際最新研究:極端野火發生頻率和強度過去20年或增加一倍

    中新網北京6月25日電(記者孫自法)施普林格·自然旗下專業學術期刊《自然-生態與演化》最新發表一篇氣候變化研究論文稱,極端野火發生的頻率和強度在過去20年里可能增加了一倍,而且這類事件的6個最極端年份......

    工業大麻產量基因首次被發現

    記者6月22日從中國農業科學院麻類研究所獲悉,該所聯合國內外多家單位,研究發現第一個工業大麻產量基因,標志著大麻分子育種領域的重大突破。據介紹,該研究為提高工業大麻花葉及籽粒產量奠定了理論基礎,也為培......

    科學家發現植物抵抗氣候變化的時間機制

    近日,《科學進展》刊發了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以下簡稱青藏高原所)生態系統功能與全球變化團隊最新研究成果。研究發現,盡管氣候變暖導致植物生長季節延長,但植物仍能保持葉片生長和衰老時間的穩定平衡,即......

    【CGCT2024】青藜論壇全議程揭曉,開啟CGT九大主題交流!

    2024年第四屆基因與細胞治療青藜風云論壇(CGCT2024),由中國研究型醫院學會醫工轉化與健康產業融合專業委員會、博騰生物、佰傲谷BioValley聯合主辦,將于2024年7月5-6日在上海召開。......

    新工具可輕松搜索世界已知10%的基因

    一種功能類似于谷歌搜索的計算工具已經證明了它的前景——可以廉價且容易地搜索生物序列數據。開發該工具的瑞士團隊表示,在一項原理驗證研究中,他們利用該工具成功索引了10%世界已知DNA、RNA和蛋白質序列......

    歐洲綠黨敗選,氣候行動能否持續

    根據臨時選舉結果,歐洲綠黨在歐洲議會選舉中遭受了重大損失,而極右翼政黨則取得了巨大進展。據《自然》報道,盡管氣候變化對整個歐盟的選民來說是一個不那么重要的問題,但研究人員表示,新議會不太可能廢除關鍵的......

    古麥今用現代小麥找回丟失的遺傳基因

    記者18日從中國農業科學院深圳農業基因組研究所獲悉,6月17日23時,《自然》刊登了該所(嶺南現代農業科學與技術廣東省實驗室深圳分中心)研究員程時鋒團隊聯合英國約翰·英納斯中心等國內外多家優勢單位完成......

    《自然》最新:古基因組研究揭示瑪雅人祭祀儀式細節

    中新網北京6月13日電(記者孫自法)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最新發表一篇考古學論文稱,一項研究通過對古代個體的DNA分析,發現了瑪雅古城奇琴伊察埋葬祭祀儀式的更多細節。研究結果還展示了瑪雅地區延續至今......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