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這是國家發展戰略的核心,是提高綜合國力的關鍵。”2007年10月15日,胡錦濤總書記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為我們國家當今和未來又好又快的科學發展明確了方向。
戰略的核心,核心的戰略,中國跨入了一個自主創新的黃金時代。在春節前后各地的兩會上,倡導自主創新,依靠科技創新,推進經濟結構調整,促進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已成為各省市政府工作報告中的重要內容。
遼寧——“把科技創新作為推動遼寧全面振興的主要動力”
河北——“今后河北經濟的競爭力,取決于科技的創新能力”
廣東——“廣東的發展必須依靠科技、依靠創新”
浙江——“創業富民、創新強省”甘肅——“發展抓項目、改革抓創新”
東西南北中,組成了一曲新時期催人奮進的交響樂。
美國佐治亞理工學院日前發布一份關于科技競爭力的新研究報告認為,中國的創新能力將繼續增強。參與研究報告的阿蘭?波特指出,“中國改變了世界科技景象”。
珠三角:創新催發二次騰飛
這是一組令廣東人感到驕傲的數據: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從2002年的45.8%上升到2006年的50.0%。高新技術產品出口額從2002年的309億美元增加到2006年的1044億美元。專利申請量和授權量連續12年全國第一。
過去5年,是廣東省經濟社會發展最好的時期之一。不過,經歷這些年的高速運轉以及政策普惠化后,深圳、珠海、汕頭等特區優勢逐步弱化,這個區域的發展開始顯現出對技術、人才等創新要素的巨大需求。
在廣東省十一屆人大一次會議分組討論會上,省委書記汪洋坦言:廣東經濟總量大,但發展方式仍然粗放,結構不夠優化和自主創新能力不強。R&D研發投入占GDP比重僅為1.2%,低于全國1.4%的平均水平。“人從‘無’到‘有’的時候,最具有開拓精神,光腳的不怕穿鞋的。”他指出,現如今要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增強產業競爭力;還要像改革開放初期對待資金那樣對待自主創新的技術,像對待招商一樣對待人才,在培養重用本地人才、企業的同時,高度重視引進具有自主創新能力的人才、機構、企業。
對此,華東師大長江流域發展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區域經濟專家徐長樂表示認同。他認為,廣東的優勢和差距都需要正視。從技術創新能力看,廣東比不上京津冀,也比不上蘇浙滬,引入的高技術含量的特大型項目少,產業結構多數位于產業鏈低端,產業轉型升級更為迫切;
但廣東也有自己的優勢,外向型程度高,培養的具有國際背景、豐富國際服務、貿易、物流經驗的人才多,產業升級和參與國際化競爭有很多優勢,體制和機制創新能力強,轉向靈活。
在他看來,未來珠三角要二次起飛,一要依靠自主創新,依靠科技進步,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二要結合自身特點,大力推進現代服務業的發展;三是緊密依靠港澳,依托一國兩制的背景,推進港粵聯動合作,促進港深一體。
對于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提出的“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戰略思想,經濟特區的干部們這么理解:這是黨送來了再次跨越的東風。有了科學發展觀的理論指導,一系列新的發展政策和措施陸續在珠三角地區誕生。
深圳提出:盡快制定、出臺“自主創新新城市指標體系”,并制定具體有效的行動方案;同時完成“深港創新圈”建設戰略規劃的論證,推進深港科技創新基地的建設;廣州提出:當前經濟發展已進入“投資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的階段,要加快推動高新技術產業集群發展,創造具有領先優勢和廣州特色的高新技術產業集群,并圍繞市重點領域和高新技術產業鏈,規劃和建設一批共性和關鍵技術的創新平臺;珠海提出:走出一條具有珠海特色的資源節約、生態良好、科學發展、和諧發展路子,建設實踐科學發展觀先行示范市;東莞、中山提出:寧肯忍受經濟回落、暫時收入降低的可能,也要變招商引商為“招商選資”,以高門檻將技術含量低、耗能高、污染嚴重的企業擋在門外;佛山提出:傳統產業不等于落后產業,要用高新技術、先進適用技術、現代化管理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從傳統制造業基地向現代化制造業基地轉變;潮州提出:推動陶瓷產業從“潮州制造”向“潮州創造”優化升級,從“賣產品”向“賣標準”、“賣創意”轉變。
長三角:率先建成創新型區域
上海鐵路局近日發布的一條消息,令長三角地區人們振奮:2008年將新建寧杭城際鐵路(南京—杭州)等10條鐵路,實現長三角地區上海、南京、杭州三個中心的連通,將使長三角成為真正的“鐵三角”,有力助推區域發展一體化。特別是時速達250公里的動車組列車上線運營后,上海至昆山只需18分鐘,上海至蘇州僅需30分鐘,上海至杭州僅需78分鐘,上海至南京僅需1小時58分鐘,并且發車密度高,初步實現鐵路“公交化”,這意味著長三角地區開始進入“同城時代”。
采取如此舉措,緣于黨的十七大對區域協調發展提出了明確的要求,2007年溫家寶總理在上海主持召開的長三角兩省一市關于區域協調發展的座談會上,提出了長三角進一步加大一體化聯動發展的構想和要求。目前兩省一市有一個很好的聯動機制。
上海市市長韓正參加上海市十三屆人大一次會議,與大家共同審議《政府工作報告》時說:“上海未來的發展面臨著難得的機遇,喪失機遇不可原諒。抓住機遇、把握機遇,關鍵是要把上海放在經濟全球化的大格局中,放在全國建設小康社會的大背景下,放在長三角一體化加快發展的進程中,放在上海自身經濟轉型、加大結構調整的現實中去考慮。必須解放思想,必須擴大開放,必須大力鼓勵各種創新,只有這樣,上海才可能在科學發展的道路上走得更加堅定、更加扎實。”
十七大以來,長三角兩省一市的科技管理工作者多次集聚一起熱議,他們認為,按照國家對長三角發展的定位和總體規劃要求,實現未來長三角發展戰略目標的關鍵還在科技創新。他們定下了總的目標:以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為中心,整合區域科技資源,加快區域創新體系建設,率先建成創新型區域,在創新型國家建設中發揮帶動和支撐作用。
與此同時,他們也強烈意識到,長三角區域已經站到了一個新的歷史起點上。率先進入工業化后期,面對新形勢、新要求,尤其是強調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在大力提升高新技術產業和高端服務業發展的同時,需要確實加強資源和環境的統一保護,聯合推進大氣污染和水污染的治理。解決長三角區域水資源保護、水資源合理利用及污染防治等問題。要以節能減排為重點,組織實施重大科技專項,努力在重大關鍵共性技術研發和成果轉化上取得新突破。
為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要求,下一步,上海將與江蘇、浙江一起,加快落實《長三角科技合作三年行動計劃(2008—2010)》,加快把長三角建成“科技創新中心區”、“科技資源共享區”、“生態和諧宜居區”、“科技產業創造區”。
環渤海:區域創新要協調發展
在環渤海地區5800公里的海岸線上,60多個大小港口星羅棋布,全國7個億噸大港有4個集中在此。在這片區域的中心,有我國最早、最大的國家級高新區——北京中關村,歷經20年,中關村科技園區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發展成績:創造了一批國際領先的技術和產品,涌現出聯想、方正、新浪等一批知名的中關村企業。中關村科技園區已發展成為擁有了全國最密集的科技、智力和人才資源,以中關村科技園區為核心的首都區域創新體系,知識創新和技術輻射能力明顯增強。因此,中關村也吸引了一大批國際知名金融機構、風險投資、跨國公司進駐。
十七大報告強調了推動區域協調發展對于促進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重要意義。給環渤海區域的周邊省市帶了新的發展動力。“2270平方公里的濱海新區正迎來它新的發展機遇。”天津濱海新區管委會副主任宋聯新如是說。中國首個設計時速350公里的高標準高速鐵路客運專線全線軌道日前已實現貫通,這意味著京津兩地往后將實現30分鐘直達。與此同時,天津港碼頭,每天還有數艘大型貨輪在緊張地裝卸;在濱海新區,科技型中小企業也正在創造一個又一個自主創新的奇跡。
南開大學經濟學院院長周立群就曾帶領專家小組深入環渤海地區的多個城市進行了實地考察。根據實地考察收集到的可靠數據,專家們做出了一份研究報告。報告指出,從資源配置模式看,京津冀地區以政府和科研機構為主,京津冀地區百余所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為其建立多層次的創新團隊提供了條件。一是以科研院所、高校為主體的基礎研究創新團隊,為其提供有力的智力、理論支持;二是以創新型企業為主體、以應用創新、集成創新、引進及再轉化創新為特征的產業研發創新團隊,為其提供實戰經驗。
不僅是“京津冀”地區,內蒙古自治區科學技術廳廳長徐鳳君也表示,作為資源大區的內蒙古,科技進步遠遠滯后于經濟社會發展,技術對經濟社會發展提高的支撐還不能得到滿足,當前內蒙古亟須向創新轉變,結構亟須調整,產業亟須升級,技術亟須從外線轉向內線。但內蒙古沒有大院大所,因此只能借助環渤海其他省市的科技力量,促進自身的發展。
西部開發:轉化科技優勢為經濟優勢
紐約哥倫比亞大學和加州的斯坦福大學對15個國家如何支持創新做了一項對比研究。他們發現在具有成功記錄的國家和記錄差的國家之間存在很大差異。最顯著的差別是,在那些保持眾多競爭力和創新能力強的公司的國家,在培養具有工業需要的所有技能的年輕人方面做得更好。
作為陜西西安人,值得驕傲的事不少。中國第一臺運載火箭發動機,第一顆人造衛星的星載控制、通訊設備,第一塊集成電路與第一批電力半導體器件等諸多第一都誕生在西安,神舟飛船80%的零部件在西安研究制造。另據統計,西安擁有各類科研技術機構3000多個,其中國家級重點實驗室93個、國家級技術研究或行業測試中心29個,每年有近3000項科技成果和發明專利問世,其中重大科技成果有1000項左右。而且,西安還有普通高等院校44所,博士點334個、碩士點826個;在校學生80萬人;國家、省部級重點技工學校等178所。西安的兩院院士就有46人。
光憑這些,陜西省省長袁純清就可以擲地有聲地說,陜西是科技大省,但如何從科技大省變成科技強省、最大限度地提高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卻成為日前擺在陜西省官員和專家面前的一道難題。因為西安科技資源的富集,與經濟總量的弱小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在西安高新區創業15年的景俊海一針見血:缺市場、缺機制!缺少一個將科技成果商品化、科技人才社會化、科技資源市場化、科技成果產業化的機制,正是西安發展的致命短腿。
如何克服這個缺陷,將科技優勢轉化成經濟優勢,西安人選擇了從“一次創業”到“二次創業”,從“內部市場化戰略”到“外部資本化戰略”,西安高新區在發展中不斷地實現了躍升和裂變。現在,西安高新區已成為促進技術進步和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的重要載體,成為帶動區域經濟結構調整和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強大引擎。按照陜西科技中長期發展規劃,到2010年,陜西省高新技術產值將達到3000億元,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到全省工業增加值的比重達到35%以上,科技進步對全省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50%,成為引領全省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重要支撐。
東北振興:重振老工業基地雄風
作為國家“一五”時期建設起來的老工業基地,東北的裝備制造業發展已有50多年的歷史積淀。吉林省省長韓長賦在省十一屆人大一次會議上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回顧過去的工作,我們清醒地認識到,發展振興還存在許多困難和問題,面臨新的挑戰。經濟總量小、欠發達仍然是基本省情。產業層次低,創新能力不強,農業基礎設施薄弱,老工業基地歷史包袱依然沉重,節能減排形勢嚴峻,金融支撐不足,民營經濟和中小企業發展滯后,經濟的外向度低,制約又好又快發展的深層次矛盾還沒有完全破解。
不過,近年來在大型國家骨干企業的帶動下,東北地區裝備制造業重新恢復了發展的活力。自2003年國家實施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以來,在國家優惠政策的激勵下,東北三省許多裝備制造生產企業從技術創新入手,重新明確產品的市場定位,大膽承接國際制造業高端產品、技術轉移,凸顯創造集群比較優勢。
2007年12月4日,裝備制造業發展史上迎來了一個特殊的日子。由哈爾濱電站設備集團自主研發的國內首臺100萬千瓦超超臨界成套機組(鍋爐、汽輪機、發電機)——國電泰州1號一次通過168小時試運行,正式投產發電。回顧企業的自主創新之路,哈電集團副總經理苗立杰深有感觸:“加強與國外合作,但卻不簡單照搬國外現成的技術產品,而是通過自主研發,提升自身的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唯有如此,中國企業才能真正掌握自身的發展命運。”
哈電集團只是近年來東北大型骨干企業整體崛起的一個縮影。
東北三省如今更堅定了走“科技創新引領老工業基地振興”的道路,就像西部大開發戰略出臺之初引起的轟動那樣,東北的管理者們緊鑼密鼓地編制規劃,更有人向投資者振臂高呼“闖關東”。振興東北的大幕已經徐徐拉開。
中部崛起:不能錯過創新機遇
過去有人把創新理解成“如果把錢從管道的一頭塞進大學和國家實驗室,管道的另一頭就會冒出新技術和商業應用來”。但事實上,經歷這些年的發展,人們意識到,創新并不是有序的和簡單的。
在中部,長江與漢水“兩水”交融處——武漢,如何搞創新成了科技管理工作者最愛議論的話題。“要站在經濟社會角度看科技。”武漢市科技局局長楊新年的見解引起共鳴,“武漢找準中心城市定位,要把創新作為內核。其中,最重要的是搞好科技供給與需求的對接。說到根上,就是在發展中,努力改變科技與經濟‘兩張皮’。”
湖北省委常委、武漢市委書記苗圩說,改革開放前10年,武漢的發展還不落后,主要是上世紀90年代以后落后了。他的下意識告訴自己:對于武漢來說,還有多少機遇?“自主創新,建設創新型國家”“中部崛起”的戰略機遇,我們再也不能錯過。
從自然資源上說,湖北、武漢除了有淡水資源優勢外,沒有什么太多的自然資源。武漢沒有油,煤的自給率也僅能達到10%左右。不過,武漢的科教人才資源非常豐富,自古就有“惟楚有才”的說法。現有52所大學,其中7所進入了國家211工程,在校大學生近100萬人,還有一批中央在漢的科研院所,兩院院士有48位。這些指標,很多在全國同等城市中排名非常靠前。
人是科技創新和一切事業發展的根本。在學習十七大精神座談會上,湖北科技廳官員這樣總結:“湖北突出的優勢在科教,崛起的希望在創新,創新的關鍵在于機制和人才。只有充分發揮科教優勢,深入實施科教興鄂戰略和人才強省戰略,不斷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實施科技創新引導工程,充分發揮企業在科技創新中的主體作用,努力構建以企業為主體,以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將科教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才能為構建中部崛起的重要戰略支點提供有力支撐。
因此,武漢重點研究了未來5年的發展目標,集合共識,提出“加快‘創新武漢’‘和諧武漢’建設,促進武漢在中部地區率先崛起”的發展思路。苗圩說,加快“創新武漢”建設,實際上涵蓋了科技、改革和管理三個方面,不僅是科技創新,還有體制創新、產業創新、農業發展模式創新、城市建設管理創新。
湖北迅速啟動了以10大專項為旗幟,輔之6個配套工程——“106科技創新行動工程”,將投入5億元,引導企業和社會科技資金投入50億元,爭取高新產業新增產值300億元。2008年,武漢還將安排三項經費1000萬元,企業配套2000萬元,用于“科技供給需求對接工程”。
回顧歷史,50多年前“向科學進軍”的號角音猶在耳,30年前擁抱科學春天的欣喜仍駐心間,黨的十七大指出的創新方向道出了億萬中國人的心聲——“我們有信心將十七大描繪的宏偉藍圖變成光輝的現實!”
全國“兩會”在即,2月25日,“2023長江教育論壇”舉辦,邀請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政協委員與教育部有關領導、教育界、科技界等知名專家學者就當前教育現實問題建言發聲。記者注意到,多位代表、委員關注高校學......
全國人大常委會會議12月30日表決通過了關于召開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的決定。根據決定,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于2023年3月5日在北京召開。政協第十三屆全國委員會日前召開主席會議,建議全國政協十四屆......
為深入貫徹落實中央決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進一步推動長三角一體化高質量發展,10月17日上午,安徽省科技廳組織召開長三角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安徽中心建設座談會。省科技廳黨組書記吳勁松主持座談會并講......
國科發規〔2022〕201號國務院有關部門、直屬機構,各有關省(市)科技廳(委),各有關單位:為落實《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建設發展規劃》,提升長三角產業鏈創新鏈資源配置效率,推動重點產業鏈關鍵核心技術......
近日,瞄準長三角一體化示范區政務數據互認共享難問題,浙江嘉興嘉善率先搭建橫跨江浙滬的跨省域區塊鏈平臺,有望有效解決這一難題。作為長三角一體化示范區,上海市青浦區、蘇州市吳江區和嘉興市嘉善縣在探索示范區......
檢驗檢測科學儀器廣泛應用于科研、國防、工業制造及人民生活等各個領域,其研發與制造能力是國家高新技術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科學儀器被稱作科學家的“眼睛”,被比作高端制造業皇冠上的明珠。習近平總書記在201......
近日,2022年企業自主創新研討系列活動——廣西站活動在南寧啟動。活動以“破解‘卡脖子’難題,助推龍頭企業關鍵技術突破”為主題,邀請院士、知名專家等共同為企業解決核心技術難題,為企業科技創新發展集思廣......
6日,由中國科協指導,上海、浙江、江蘇、安徽一市三省科協、蕪湖市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的第十九屆長三角科技論壇暨2022長三角一體化院士論壇在安徽省蕪湖市啟幕。近30位院士、20余位特邀專家、中國科協及長三......
科技協同。2021年共招引10家長三角區域科技團隊和16家小微科技型企業;共建皖江新興產業技術發展中心等3個科研創新平臺;“科技架彩虹校地合作創碩果”案例入選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實踐創新案例;巨目光學科技......
3月11日,全國兩會正式落下帷幕。今年的兩會上多次提到了科學儀器、裝備等名詞,為科技進步提供了參考方向。1.加強儀器國產化;2.支持采購國產儀器設備;3.加強碳計量技術研發應用;4.加強新型儲能裝備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