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08-04-10 08:52 原文鏈接: 4月3日《自然》雜志精選

     

    封面故事:

    首次實時觀測核糖體在蛋白合成中的步驟

    晶體學和低溫電子顯微鏡領域的最新進展,增進了我們對核糖體在蛋白合成,即將由信使RNA(mRNA)代碼所編碼的信息翻譯成一種多肽的過程中所起作用的認識。現在,Jin-Der Wen等人完成了一項了不起的工作:他們用光鑷子跟蹤了大腸桿菌核糖體對一個mRNA的翻譯過程,一次跟蹤一個密碼子。他們跟蹤到了一個mRNA被展開和翻譯的過程。他們發現,翻譯并不是一個連續的過程,而是經過幾個相繼的轉位和暫停周期。每個周期包括三個核苷酸的一個轉位步驟,在不到0.1秒的時間內完成,然后是幾秒鐘的暫停。這是對核糖體結構在翻譯過程中沿mRNA所經歷的物理步驟的首次實時觀測,所獲得的單分子分析結果可以用來解決翻譯過程中用傳統宏觀方法不能觸及的問題,包括翻譯基因調控及翻譯的保真程度。

    用來搜索太陽系外行星的新裝置

    太陽系外行星目前的數量為277顆,其中沒有一顆像地球。它們大多數是作為恒星光譜線上的一個多普勒頻移被探測到的,這種方法可以“看到”質量小到約為地球5倍的行星。如果要用這種觀測方法發現地球大小的行星,需要提高譜圖波長校正水平來獲得更好的多普勒頻移分辨率。被稱為astro-comb的一種新開發的儀器,通過使激光頻率梳(一種使實驗光譜發生革命性變化的裝置)適應天體物理學的需要而做到了這一點。

    物質的超絕緣狀態有了實驗證據

    將紊亂引入很薄的超導膜,會誘導生成一種液滴狀的電子結構。該結構中有超導“島嶼”,它們浸沒在一個正常的基質中。通過微調這種紊亂狀態,該體系可從超導體變成絕緣體。本期《自然》上的一篇論文,為物質的一種以前沒有定性的“超絕緣”狀態(它相當于電阻無限大的超導體的一個“鏡像”)參與了這一過程提供了實驗證據。在從超導體變成絕緣體的過程中,形成了一種獨特的導電狀態,即一種庫柏對絕緣體,它具有熱激發的導電性。用氮化鈦薄膜所作的實驗表明,在一定的溫度下,一種庫柏對絕緣體會成為一種超絕緣體,它是一種與超導類似的狀態,即它會被一個強度足夠大的臨界磁場破壞,并且在一定的臨界電壓下也會消失。

    大陸相對于地球自轉軸的運動

    人們所觀測到的大陸相對于地球自轉軸的運動可能是由于整個地球相對于其自轉軸的轉動(真正的極移),或是由于各構造板塊的運動。為了區分這些過程,Bernhard Steinberger和Trond Torsvik計算了過去3.2億年在一個古地磁參照系中大陸運動和轉動的全球平均值。他們識別出兩個成分:一個是穩定的向北運動;另一個是在一定的時間間隔內順時針和逆時針的轉動,他們將后者解釋為真正的極移。

    線粒體殘跡的功能

    微孢子蟲是包括人類在內的其他真核生物的高度專業化的專性細胞內寄生蟲。它們在過去長期被認為是真核生物演化的一個早期階段的遺跡,這個階段是在生物獲得線粒體之前。但最近的研究工作使這個問題變得復雜了,因為研究人員發現,它們含有一個很小的線粒體殘跡,被稱為mitosome。mitosome的功能還存在爭議,但微孢子蟲基因組已知編碼線粒體鐵—硫團結構的幾個組分。現在,Golberg等人描述了兩種微孢子蟲的幾個鐵—硫團組分的克隆、定性和亞細胞定位。雖然一些組分定位于mitosome,但其他組分則是在胞質中,這便提出了關于它們的功能是怎樣協調的問題。他們獲得的數據支持這樣一種觀點:mitosome的一個關鍵作用是在包括Nar1和Rli1在內的胞質鐵—硫蛋白的生物合成中,它們對細胞生存至關重要。

    (田天/編譯,更多信息請訪問www.naturechina.com/st)

    相關文章

    脫發有救了?《自然》:衰老細胞竟能促進毛發生長!

    隨著年齡增長,停止分裂但沒有死亡的衰老細胞(senescentcell)在體內持續積累。這些細胞總是被我們視作需要清除的危險信號,因為它們與癌癥、阿爾茨海默病、糖尿病等一系列與衰老相關的病癥相關。現在......

    《自然·衰老》:發現皮膚衰老的關鍵!

    皮膚作為我們身體最外層的保護屏障,承受了時間的考驗和生活的痕跡。隨著年齡的增長,皮膚不可避免地經歷一系列變化,如失去彈性、干燥和色斑等。皮膚衰老是一個復雜而多樣化的過程,受到遺傳、環境和內外因素的共同......

    《自然·癌癥》:發現了能重塑“癌王”腫瘤微環境的聯合療法

    胰腺導管腺癌(PDAC)是個瘋狂的“殺手”,PDAC患者的10年生存率約為1%[1]。近20年來,靶向治療和免疫治療不斷取得進步,改寫了很多癌癥的治療范式;遺憾的是,經典腺體亞型對目前的臨床治療方案有......

    《自然》發表中國人泛基因組參考圖譜,26家單位聯合研究

    近日,復旦大學、西安交大、中國醫學科學院等26家單位聯合發布了中國人群泛基因組聯盟(CPC)一期研究進展。6月14日,相關成果以《基于36個族群的中國人泛基因組參考圖譜》為題發表于《自然》(Natur......

    歷時9年!我國發掘谷子籽粒產量重要基因

    5月31日,國際權威學術期刊《自然·通訊》將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刁現民團隊完成的最新研究論文遴選為植物科學領域的近期標志性論文,該研究發掘了谷子籽粒產量重要基因SGD1,并揭示了其調控禾本科作......

    “數字橋梁”助癱瘓者自然站立行走

    《自然》雜志24日發表的一項神經科學研究指出,一種能恢復大腦和脊髓間通信的植入裝置,被證明能幫助手臂和腿部癱瘓患者自然站立和行走。該裝置還被發現能促進神經恢復,患者在植入裝置關閉后仍能使用拐杖行走。研......

    新皮膚貼片變身可穿戴多合一健康監視器

    據最新一期《自然·生物醫學工程》報道,美國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的工程師開發了一種柔軟而有彈性的皮膚貼片,可將其戴在脖子上,以連續跟蹤血壓和心率,同時測量佩戴者的葡萄糖、乳酸、酒精或咖啡因含量。這是第一......

    第三代太陽能電池效率顯著提升

    據英國《自然·能源》雜志近日發表的最新研究,一組國際聯合團隊報告成功制造了鈣鈦礦/硅雙層單片電池。在室外條件下,雙面串聯太陽能電池實現超出任何商用硅太陽能電池板的效率。這也是首次通過實驗清晰證明了雙面......

    物理學家有史以來第一次對量子悖論進行測量

    量子粒子如何交換信息?關于量子信息的一個耐人尋味的假說最近通過維也納大學的實驗驗證得到了驗證。如果你從人群中隨機挑選一個人,他的身高明顯高于平均水平,那么這個人很可能也會超過平均體重。這是因為,從統計......

    剛剛!2023最新自然指數排名公布!

    關注“高績”,第一時間掌握高校發展資訊!剛剛,自然指數官網更新了最新的自然指數排名(統計時間節點為2022.1.1-2022.12.31)。最新自然指數排名中,哈佛大學位居全球高校第一,中國科學院大學......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