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年前,一個面目猙獰的怪物誕生在英國的一座古堡中,它是弗蘭肯斯坦博士用尸塊組裝、并用閃電激活而成——這是雪萊夫人所著的、世界第一部科幻小說《弗蘭肯斯坦》中的場景,那個怪物被稱為“人類歷史上第一個被制造的生命”。
193年后,2010年5月20日,美國的一個科學家小組在《科學》雜志上報告說,他們在實驗室中創造出世界首例“人造生命”。沒有古堡,也沒有雷電交加,《弗蘭肯斯坦》中描寫的所有詭異細節都沒有出現。這個被命名為“辛西亞(Synthia,即人造兒)”的生命體只是一個由人造基因組控制的活體細胞,且只有在顯微鏡下才能看清。但它給科學界帶來的震撼要遠遠超過雪萊夫人筆下虛構的怪物。有人將它的誕生和內燃機或芯片的發明相比,認為它會在生物、制藥、能源等領域帶來一場全球革命。它的制造者就是美國基因學家克萊格?文特爾。
“創造”生命而非“復制”生命
與克隆技術“復制生命”不一樣,文特爾的“人造生命”實驗,實際上是從無到有“創造”生命的過程。
那么,生命是如何被“創造”出來的呢?無論是簡單的單細胞生物,還是復雜的人類,其誕生都有同樣的規律可循——構成DNA的4種堿基通過不同的拼接組合,形成不同的基因組,進而使細胞具備各自不同的功能,各種功能的細胞再“組裝”在一起,便形成了各種各樣的生物。
克隆技術是將特定基因組從細胞里取出來,并以此為母本,在沒有生殖細胞參與的情況下,直接“復制”出生命。而“辛西亞”則是完全由人工合成的基因組所控制的“人造細胞”。
文特爾是在8年前正式向“人造生命”進軍的。在花費了4000萬美元、經過無數次失敗后,他和他的團隊終于創造出“辛西亞”。他驕傲地說:“這是地球上第一個父母是電腦,卻能進行自我生存和繁殖的物種!”
半路出家,挑戰權威
1947年,文特爾出生在美國鹽湖城,此后隨全家移居到加州。上中學時,他迷戀沖浪和泡妞,成績多是C 和D,一點兒沒有未來科學家的樣子。
其實文特爾相當聰明,智商高達142(普通人智商平均分為100)。中學畢業后,他應征加入海軍。由于在新兵智力測試中成績優異,軍方讓他自己選擇軍種和崗位,誰知他完全不考慮與核武器或電子設備相關的傳統高智商崗位,反而選擇成為海軍衛生員。在野戰醫院里,因為目睹了太多士兵截肢、死去,文特爾對生命有了重新認識。離開戰場后,他重新拿起課本,短短5年便取得圣地亞哥大學生物化學學士學位及加州大學生理學和藥理學雙料博士學位,將中學浪費的時光都補了回來。
1984年,文特爾進入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很快,他率先開創了一條技術捷徑——霰彈槍基因測序法,就是將一個細胞的所有基因粉碎成無數小片段,供測序機來“破譯”,拼接成完整的基因組序列。1992年,出于對國家衛生研究院官僚體制的不滿,文特爾成立了私營的基因組研究院。僅3年后,他又率先繪制出完整的細菌基因組圖譜。
1998年5月,文特爾再次向科學權威發起挑戰。他宣布成立塞萊拉公司,計劃在3年內繪制出完整的人類基因組圖譜,并將此申請為ZL來謀利。那個時候,由多國科學家參與、政府出資的“國際人類基因組計劃”已經啟動,這些科學家原本不緊不慢地計劃在2003年完成人類基因測序。文特爾的加入使他們突然多了個對手,一場游擊隊挑戰正規軍的戰斗就此打響。
最后,還是時任美國總統克林頓親自施加影響,雙方才同意同時發布人類基因組草圖。2000年6月26日,克林頓在白宮鄭重宣布:“人類有史以來制作的最重要、最驚人的圖譜——人類基因組草圖完成。”那一刻,他身邊站著兩位科學家,“國際人類基因組計劃”負責人弗朗西斯?科林斯和文特爾。當晚,雙方各自舉行了慶祝晚會,但文特爾的晚會幾乎無人捧場。由于沒得到人類基因組圖譜的ZL,文特爾公司的股價暴跌,他本人也在不久后被董事會解職。
短暫消沉了幾個月后,文特爾高調復出。2002年4月,他為一個以自己的名字命名的科學基金會揭幕,并將自己從塞萊拉公司賺得的1億多美元捐給基金會,其目標就是“創造新的生命形式”。
毀譽參半
與傳統科學家醉心科研、不問俗務的形象不同,文特爾將科學、生意和眼球效應結合起來:他喜歡召開新聞發布會,喜歡炫耀自己的私人專機和游艇,還曾毫不謙虛地對記者說:“我的科研水平與諾貝爾獎獲得者不相上下。”他的特立獨行讓許多同行難以接受,有人將他比作將靈魂出賣給魔鬼的浮士德,但也有人評價他“在分子生物學領域的影響不容置疑”。
“辛西亞”的誕生,在科學界毀譽參半。一部分科學家盛贊它開創了前所未有的操控生命的方式,文特爾自己也說:“這個新的細菌證明了一個想法,即從理論上來說,我們可以改變一個生物體的整個基因組。我們可以創造出一系列全新的工業化生物體,來完成我們希望它們完成的功能。”這個研究結果在醫藥、能源等領域有著巨大的應用前景。
非議則大多來自倫理層面。美國總統奧巴馬第一時間下令,要盡快對人造生命的倫理風險進行評估。有人擔心文特爾打開了“潘多拉魔盒”:“辛西亞” 的誕生是否意味著人類在扮演造物主的角色?這種人造的、自然界中尚不存在的生命是否會對人類造成傷害?這一技術若被別有用心的人掌握并造出殺傷力極大的生化武器,或在實驗室培育的超級細菌意外擴散,災難又該如何避免?
在小說《弗蘭肯斯坦》中,被制造出來的怪物因受到人們的嫌惡和歧視,心生怨恨,殺害了弗蘭肯斯坦的家人,弗蘭肯斯坦不得不親手將他毀滅,最終,雙方在搏斗中同歸于盡。這一結局暗示了人類對科學所帶來的未知世界的擔憂。如今,人們只希望,這樣的悲劇不會真的上演。
記者6日從中國農業科學院獲悉,該院深圳農業基因組研究所農業生物轉錄組與代謝組創新團隊發表了首個人參端粒到端粒完整基因組,解析了人參重要活性成分——三萜皂苷的形成機制。相關研究成果日前發表于國際期刊《園......
一輪兇猛疫情肆虐多國。據央視新聞,巴西衛生部公布最新數據顯示,巴西2024年登革熱疑似及確診病例上升至4270624例,死亡病例2197例,另有2276名死亡病例待核查。另據西班牙媒體《20分鐘》報道......
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領導的研究團隊在人體中發現了100多個可能影響血壓的基因組新區域,并確定了幾個與鐵代謝和腎上腺素能受體有關的風險基因座。這些見解有助于發現潛在的血壓藥物靶點。NIH領導的研究發現,遺......
日前,記者從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獲悉,該校近期聯合西藏農牧科學院等多家科研機構,在藏綿羊基因組中發現了一個包含β-珠蛋白(HBB)的受選擇位點。科研人員進一步分析,該位點包含一段較為復雜的結構變異。這一發......
本報北京4月9日電(記者楊舒)對葉榕是一種廣泛分布于我國南方的植物。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深圳農業基因組研究所農業基因組學技術研發與應用創新團隊發布首個對葉榕的完整基因組,修正了此前學界對其基因組測序繪......
海鷗與丹頂鶴、老鷹與貓頭鷹,這幾組看似“風馬牛不相及”的鳥類,不久前剛認上親。浙江大學生命演化研究中心張國捷教授聯合國內外學者,正在組織收集世界上現生一萬多種鳥類的基因組及形態信息,旨在構建起鳥類物種......
近日,“女媧”基因組團隊重點闡釋了適應性選擇下非編碼調控元件對表型演化的影響,相關研究發表于《分子生物學與進化》。這項工作是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徐濤院士、何順民研究員牽頭的“女媧”(NyuWa)中......
通過分析基因組中數百萬個微小的遺傳差異,就可預測一個人一生中患某種疾病的幾率。在過去的10年中,研究人員為數十種疾病制定了風險評分,希望有一天患者能利用這些信息來降低患病風險。在《自然·醫學》雜志最新......
記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研究計劃“基因信息傳遞過程中非編碼RNA的調控作用機制”在人類遺傳信息傳遞過程中,非編碼RNA不參與編碼蛋白質,占全部RNA的98%,如同宇宙中神秘的“暗物質”,是生命活動調控的......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深圳農業基因組研究所聯合國內多家單位發布了迄今為止最大的水稻群體水平倒位變異圖譜,并挖掘獲得了新的水稻耐熱優異等位基因,該研究對水稻育種改良具有重要意義。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科學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