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明斯特的馬普分子生物醫學研究所漢斯·舒勒領導的一個研究小組成功地利用分子機理,使實驗鼠細胞的“復位”過程變得更加有效,如果這項最新成果能應用于人類,對患者自身干細胞的修復將邁出重要的一步。這項研究成果刊登在最新一期的《細胞》雜志上。
一直以來,科學家已經能通過改變正常細胞的基因或蛋白質注射,使普通體細胞變成萬能干細胞,但是這種方法收效很低,迄今只有萬分之一的皮膚細胞能夠重新編碼。日本科學家在4年前通過分子生物學手段,首次成功地使實驗鼠的皮膚細胞轉換成類似胚胎干細胞,這種干細胞可以構成人體200多種其他細胞。產生這種誘導多能干細胞(iPS細胞),既不需要卵細胞,也不需要胚胎,只需要4個能進入細胞的轉錄基因:Oct4、SOX2、c-Myc和Klf4。不久后發現,同樣的方法應用于人體皮膚細胞也有效。
從那時起,這種方法有了明顯改進,例如科學家不依靠所謂的“基因搭載”也可以產生iPS細胞,4種關鍵因子現在已作為蛋白質注射被應用。然而這種方法的效果還是很低,平均1萬個普通細胞只有1個能變成iPS細胞,少數獲得的iPS細胞還必須從細胞混合物中進行分離,整個過程至少需要3周至4周。
通過體細胞能更快地獲得iPS細胞,體細胞重新編碼最快僅需1天時間,其效果類似克隆羊多莉通過一個體細胞移植到去核卵細胞,約半數經過處理的細胞在3天至4天后就完成重新編碼。由于細胞加速“復位”的機理目前還不清楚,舒勒研究小組成員生物學家尼薩特·辛格猜測,卵細胞和iPS細胞都含有一個起決定作用的細胞核,它像渦輪增壓器一樣能重新啟動和加速編碼過程。為此,他們開發出了一種方法,能夠在所有細胞混合物中識別出含有蛋白質的多功能細胞,由它來完成細胞的重新編碼。同時他們還找到一系列蛋白質,作為染色體重塑的復合物。
有針對性地使一定的DNA片段開啟或關閉是一個重要機制,可以控制體細胞不同的功能,并使每個細胞適用DNA程序的變化。舒勒領導的這項研究首次表明,在細胞重新編碼過程中,染色體重塑復合物起著關鍵作用,其中特定的部分——蛋白質Brg1、Baf155和Ini1可以顯著提高體細胞轉化為多能干細胞的效率,其4.5%的產出率明顯高于以前的方法。但這僅僅是個開始,馬普研究人員還在試驗其他候選蛋白質,使這一過程更加高效和快速。
對于任何哺乳動物來說,Y染色體的丟失都意味著雄性減少和物種滅絕。因此,在沒有Y染色體的情況下,奄美刺鼠的生存問題幾十年來一直困擾著生物學家。如今,日本北海道大學的AsatoKuroiwa和同事發現,大......
NIPT用于檢測常見的胎兒染色體非整倍體問題已有十多年歷史,該技術已成為阻斷由染色體疾病造成的遺傳性出生缺陷的主要臨床手段。除了對唐氏綜合征等非整倍體疾病的檢測,NIPT已擴展到染色體微缺失和微重復綜......
9月21日,CellResearch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李勁松研究組撰寫的題為Creationofartificialkaryotypesinmi......
近日,中科院院士、中科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李勁松研究組開發出基于類精子干細胞技術的小鼠染色體改造研究系統。利用該技術,可以建立染色體融合小鼠品系,成功模擬了自......
自1800年代以來,科學家們已經注意到細胞核中著絲粒的分布問題。著絲粒是一種特殊染色體區域,對細胞分裂至關重要,但其分布的決定機制和生物學意義仍懸而未決。日本東京大學團隊最近提出了一種塑造著絲粒分布的......
早期發育的基因突變與自閉癥和精神分裂癥等幾種精神疾病有關,這些疾病的癥狀通常在兒童和成年早期表現出來。然而,突變有兩種形式:一種是遺傳的,另一種是自發發生的,在受精后由環境誘發的,可以持續一生的突變。......
近日,一項發表于《美國人類遺傳學雜志》的國際研究發現,X染色體上的50多個基因產生突變可能導致精子生成不良。近一半精子數低或為零的男性不問題仍未有醫學解釋。在過去幾年中,研究僅確定了可能與精子產生問題......
美國羅切斯特大學的生物學家首次使用群體基因組學來闡明一種被稱為分離變相因子(SD)的“自私遺傳元素”的進化和后果。發表在《eLife》雜志上的論文表明,SD已導致染色體組織和遺傳多樣性發生了巨大變化。......
英國科學家的最新研究表明,“自私染色體”可以解釋為什么大多數人類胚胎會早亡。這項近日發表于《公共科學圖書館—生物學》的研究解釋了為什么魚類胚胎生存良好,而人類胚胎往往無法存活。該研究這對不孕不育治療具......
近日,清華大學藥學院教授丁勝及其團隊以哺乳動物小鼠為主要研究對象,經過6年多科研攻關,首次發現全能干細胞的體外定向誘導及其穩定培養的“神奇藥水”。憑借該項研究,未來科研人員有望憑借動物身上的血液、皮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