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人員在采集植物
為了進一步增加植物遷地保育的種類,加強有關植物資源的研究開發工作,4月下旬至6月初,中科院華南植物園開展了新一輪的植物野外考察與系統采集工作。黎昌漢、寧祖林、羅美珍、曾振新等工作人員先后赴武陵山地區、江西贛南(井岡山、齊云山等)和南嶺國家自然保護區等地開展了大規模的野外資源考察和物種采集。
武陵山地區此次引種地主要在湘西自治州永順縣的杉木河林場、張家界市天平山的周邊地區和四門巖林場。5月間,工作人員共計引種175號,新引種或補引種植物約150種,其中新引進蕨類植物70余種、亞高山植物40余種、蘭科植物4種。
5月中旬,科研人員對井岡山長古嶺林場、黃洋界、大峽谷等以及上猶縣羅霄山脈最高峰—齊云山一帶進行物種收集,并赴江西贛南樹木園考察。共引得活體植物240余種,主要包括大戟科、山茶科、杜鵑花科、野牡丹科、繡球花科、鳳仙花科、秋海棠科、天南星科等的一批重要能源、觀賞及藥用植物資源。
5月下旬至6月上旬,工作人員又前往南嶺國家自然保護區的乳陽、秤架兩個最大片區,選擇了不同地段,沿整個海拔高度進行選擇性的植物收集,共收集植物193號,約170種。其中蕨類植物92號、蘭科5種、杜鵑花科約10種、山茶科8種、獼猴桃科4種、葡萄科6種。
8月15日是首個全國生態日,生態環境部在廣西桂林舉辦2023年全國生態環境科普工作交流會。會上,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以下簡稱廣州地化所)科普基地獲頒第八批國家生態環境科普基地牌匾。據了解,此......
生態是統一的自然系統,是相互依存、緊密聯系的有機鏈條,必須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生態文明建設實現由重點整治到系統治理的重大轉變,體現的是思維方式和工作方法的深刻轉變治理水土流失是一道世......
近日,生態環境部、國家發展改革委、水利部、農業農村部聯合印發了《長江流域水生態考核指標評分細則(試行)》(以下簡稱《評分細則》)。生態環境部水生態環境司有關負責人就《評分細則》出臺的背景和主要內容等,......
名稱生態環境行政處罰辦法索引號000014672/2023-00128分類其他生態環境管理業務信息發布機關生態環境部生成日期2023-05-16文號部令第30號主題詞生態環境行政處罰辦法《生態環境行政......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日前印發《國家陸地生態系統定位觀測研究站發展方案(2023—2025年)》(以下簡稱《方案》),提出將加快生態站建設,完善站點布局,提升研究水平,強化數據應用,優化管理服務,增強支撐能......
5月6日—7日,由國際地理聯合會農業地理與土地工程委員會、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陜西理工大學、漢中市人民政府主辦的生態產業化與全面鄉村振興國際論壇在陜西省漢中市舉行。來自亞洲、歐洲、大洋洲的......
5月6日—7日,由國際地理聯合會農業地理與土地工程委員會、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陜西理工大學、漢中市人民政府主辦的生態產業化與全面鄉村振興國際論壇在陜西省漢中市舉行。來自亞洲、歐洲、大洋洲的......
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了“努力建設美麗中國”的奮斗目標,并要求按照“五位一體”總體布局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我們要建設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黨的二十大報告進一步強調中國式......
中國環境報報訊4月13日,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主持召開部常務會議,審議并原則通過《全國生態質量監督監測工作方案(2023—2025年)》(以下簡稱《工作方案》)和《排污許可證質量核查技術規范》《排污單......
2023年3月30日,生態環境智慧監測創新應用技術指導委員會在深圳組織召開生態環境智慧監測技術專題研討會(以下簡稱研討會)。在研討會上,部分試點單位分別結合各自工作實際,介紹了智慧監測優秀案例,分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