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10-07-27 10:03 原文鏈接: 杜維明:人文教育與大學靈魂

      杜維明:哈佛大學東亞語言與文明系教授,曾任哈佛燕京學社社長。1961年畢業于臺灣東海大學,后赴美留學,獲哈佛大學碩士博士學位。杜維明先生的研究以中國儒家傳統的現代轉化為中心,被稱為國際漢學界和當代新儒家的代表。

      毫無疑問,現在大學是以追求知識為主的。但是,所有的大學,除了追求知識、科學、研究之外,還要追求人文精神。甚至有人認為,真正的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是相輔相成的。一個科學家不可能在從事純粹科學研究的時候不受到人文精神的鼓舞。

      比如,麻省理工學院和加州理工學院,非常重視科學乃至技術的發展,在人文學方面也不遺余力。麻省理工學院的經濟學、政治學、語言學,加州理工的歷史學,都在美國有很大的影響。否則,一個綜合性、研究型的大學如果沒有人文精神,沒有人文學,只有農學、醫學、工學等自然科學,這個大學從國際的視野來看,可能就成為一個科技培訓的基地,很難說是一個綜合性的一流大學。

    一流大學的評判標準

      什么是一流大學?大家都很關注,我想至少可以用兩種標準來評判。一種是大家都熟悉的標準,就是量化標準。另外一種是“影響”,這個“影響”是沒法量化的。不管是工科、醫科、管理學、農科,它的知識生產都可以用相對客觀的標準來排名。排名的順序大家也沒有什么爭議。

      世界上有很多很有名的大學,它的排名大概就在10名之內,變化也在10名之內。進入10名之列的,都不是一日兩日能夠成就的。進入十強之一,是非常慶幸的,也就成為現在學校的標準了。

      “影響”的標準,很多人不注重,但是我認為很重要。例如馬來亞大學對于馬來西亞,東京大學、京都大學對于日本,漢城大學、高麗大學對于韓國,新加坡國立大學對于新加坡,這些大學對于本國的影響力,遠遠比美國常青藤所有大學加起來對美國的影響力都要大,但是它不能量化。我們從中了解到,這些大學毫無疑問文科的力量非常強。它在所在社會的影響力是不可動搖的。人們一想到這個國家,就想起了這個學校。但是講到美國,不會馬上想到哈佛、耶魯。

      另外,還有一個完全客觀的標準:這所大學的歷史是否悠久,對這所大學的影響力也有很大的關系。胡適之參加哈佛300年紀念會,那是1936年。他是北京大學的代表,排名是572。他排了好長時間才進入會場。可是他說:我們是京師大學堂,京師大學堂是和漢學聯系起來。漢學最早是在漢代,公元前124年。所以說,學校歷史是否悠久,和它在世界的地位也是相關的。

    真正突出大學精神的是文科

      現在學科分類非常復雜,綜合性大學并不是表明在各個領域都很好。比如,哈佛的法律學很好,但是經過這么多年的努力,就是沒有辦法和耶魯法學院相比,耶魯一定是第一。哈佛的醫學院很好,但它的歷史比較差,伯克利的歷史一直排第一。所以,我們要考慮如何把自己強的項目往前推進。我相信浙大也有相對強的項目。一所大學,并不是各個領域都要好。

      人文學,是對人的智慧自我認識、自我了解最貼切、最直接的學問。文學、哲學、歷史、心理學、法學等,都是在塑造大學靈魂的背景下,不可或缺的,應該和理、工、農、醫配合起來。一個大學只突出理、工、農、醫,但人文水準不強,就很難成為真正的一流大學。

      一般有這樣一個偏見:我們要找一個人文學者很簡單,但要找一個從事實驗科學的學者很難。因為我們要為后者建立實驗室等,資金量非常大。其實,要找一個真正研究人文的學者,也要為他創造一個極其寬松的空間。他的辦公室就是他的教研室,他的教研室就擺放著他的圖書,可以讓他的學生在他的教研室研究。另外,還要為他配置像樣的圖書設備——有些圖書非常昂貴,還要為他與其他領域的互動關系的建立創造條件。

      我們要為人文學創造今天大家都在說的軟實力,意思就是說,他要通過對話、通過討論,才能發光。如果沒有喝茶的地方,沒有咖啡廳,沒有大家聚在一起進行討論的場地,那肯定不行。

      大學要發展自己的文科,一定要突出它的地方特色。理工類學科從一所大學換到另一所大學,還是一樣,還可以作同樣的研究。當然,自然科學也要有特色。但是真正突出大學整體精神的多半是文科。對文科,有這樣一個觀點,我叫它是具有全球意義的地方知識。就是每一個大學有它的特色,但這個特色又不是完全局限在這個大學之中。這種研究的個體越多,這個大學的影響力就越大。

    大學發展與綜合國力有關

      從整個大學的發展來看,它和國家的綜合國力是有密切關系的。大學的興起也有時間段。19世紀像樣的大學都在德國,像柏林大學、漢堡大學、海德堡大學等;美國大學最初成為研究型的只有兩個,芝加哥大學和霍普金斯大學,開始建立研究院。21世紀,10年、20年以后,美國大學是否會一直非常強勢,有沒有其他的可能呢?

      在現階段,我很坦白地說,我所了解的中國的大學,要想在10年趕上美國大學,都很難。有很多原因,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學術氛圍和學術風氣。學風一定要互相鼓勵,但我們現在“內耗”很重。我到國內來訪問,和一些大學教師交流,問他們:你最佩服的教授是誰?他們肯定回答是自己的導師。那導師之外呢?是導師的導師。我問一些導師:不管是在哪個大學,你同輩中有沒有你佩服的,應該向他學習的?幾乎沒有人佩服其他同行,甚至還講人家的壞話。這個風氣是不行的。

      另外,我們碰到了市場經濟。市場經濟是創造財富不可或缺的機制,但是當市場經濟滲透到每一個領域,使社會變成一個市場社會,除了企業,其他的創造力都很難發揮,學術界的創造力更難發揮。我們先要把浮躁去除掉。

    大學要面向未來

      我們現在再討論一個問題:大學的目的是什么,我們為什么要辦大學?從學生、老師、學校,一直到社會,我們多半有這樣一個觀點:大學是為社會服務的。如果不為社會服務,大學的價值就被抹殺了。我對英美一些著名高校的看法作了一些總結:大學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培養人才。要讓各種不同類型的年輕人加強他們自我反思的能力、擴大他們的知識,能夠使他們向智慧追求;要很明確地分開信息和數據,數據就是知識,知識就是智慧;要培養他們聽的能力,要發展他們能夠對話、能夠辯論、能夠討論的興趣和能力,要讓他們有想象力;要讓他們發展一些內在的價值。

      大學也確實是要為社會服務的,但要了解:大學為社會服務與其他各種單位為社會服務的不同點。一般呢,社會需要什么,我們就提供什么。大學還有一個目的是為社會創造應該有但現在沒有的東西。如果大學只是消極的,社會要什么,我們就提供什么,這種服務是有限的。大學應該尋找社會需要的,不管是在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為社會創造。

      大學確實應該成為文化、精神、傳統的承繼者。例如圖書館,這就是精神文明的積累。大學一定是文化的傳承者,如果大學對于文化的傳承掉以輕心,那么這個大學就沒有好的教授,這個大學是失職的。有些大學是面向全世界的,不只是他自己的。一個大學是人類社會的結晶,它是一種社會的承諾,不是一個商業行為,也不是靠校友。

      大學要面向未來。在社會中,大學當然是要長遠考慮的。一種機制是校長的任期是無限的。只要校長愿意做,董事會認為他可以做下去,他就可以一直做下去,沒有多少年一次的簽約。比如哈佛的校長,最短的做了5年,是因為學校文科的教授聯合起來反對他,因為他只懂量化,只懂經濟。在此之前,最短的10到12年,有一位校長做了40年。一個領導的任期要長,他就有視野。當初選他當校長的時候,表示他不僅是一個極好的行政人員,還有視野。

      大學的發展要考慮長遠,要考慮100年以上,到21世紀結束的時候,希望成為什么樣的大學。現在人類碰到了以前從來沒有碰到的大問題,就是人類存活問題。哪些地方來考慮這些問題呢?像現在關于氣候變化的問題,大半是大學在討論,不是民間組織,因為它的時間不夠長。

      大學要有培養人才、社會服務、傳承文化的責任,要面向未來,還要有批判的能力。這個批判是負責的批判。現在網絡上的批判是不負責任的批判,而大學的批判不僅是批判政治,還要批判社會,批判文化,批判媒體,要建立一種批判的精神。

    大學應當培養公共知識分子

      大學應當是培養公共知識分子最重要的場所。公共知識分子的標準非常低,只要是關切政治,參與社會,注重文化的,中國任何一所大學的大學生都是公共知識分子的當然候選人。可是現在大學教授拒絕做公共知識分子,他們除了自己專業領域的東西,對非科學領域都不關注。現在在中國,大學教授專業性越來越強,壓力太大,這是不健康的。大學多個學科之間的交流、學生之間的溝通、學生和教師之間的溝通、教授和行政單位人員的溝通都非常重要。

      一所大學,要有一批學生,能夠把大學的理念公諸于世,讓社會了解為什么要辦大學。大學到底要扮演什么角色。現在人文被邊緣化,值得我們憂慮。

      為什么說大學生要成為公共知識分子?因為21世紀的領袖,是精英中的精英,必須具備的條件,除了經濟資本,還要注重社會資本。社會資本完全無法量化。我們一到法蘭克福大學,很短幾天時間,就了解到這個大學有豐富的社會資本。在這所大學中間有各種不同領域的交流。沒有交流、沒有對話、沒有討論,就沒有社會資本。

      我認為,如果一個大學要有進一步發展,要成為世界一流大學,必須要關注人文學。大學的靈魂,或是大學的精神,人文學的塑造,都是不可或缺的。

    相關文章

    美國學生紛紛報名參加計算機和技術專業的學習

    美國的大學入學率正在趕上世界其他一些地區的趨勢,對科學和計算機課程的需求遠遠高于人文、社會科學和文科。這種趨勢在一些大學尤其明顯,比如馬里蘭大學,該大學的計算機科學課程招生人數不斷增加,而對人文學科的......

    人文研究數字化:一場方興未艾的變革

    清華大學人文學院院長萬俊人30多年前在北京大學讀書時,曾問過北大歷史系教授田余慶一個問題:“田先生,‘二十四史’您看了幾遍?”“傻小子,沒有一個史學家能夠讀完‘二十四史’的。”田余慶的回答,給萬俊人留......

    22所世界頂級大學成立全球首個文科“高校聯盟”!

    11月4-5日,22所世界頂級大學代表齊聚意大利羅馬,參加首屆“人文社會科學高校聯盟”全體會議,標志著全球首個“人文社會科學高校聯盟”(SocialScienceUniversityNetwork,簡......

    長江商學院杜維明教授獲頒第五屆世界中國學貢獻獎

    由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主辦,上海社會科學院和上海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聯合承辦的第八屆世界中國學論壇,9月10日至11日在上海國際會議中心舉行。在9月10日的大會開幕式上,長江商學院人文......

    課堂教學仍是大學教育的核心

    近日,一段浙江某高職學校創業學院副院長的講話視頻引起了網友的熱議。熱議的內容主要與這位副院長所舉的例子有關。大意是他們學院的一名學生7門課掛科,但學院有感于他的“創業精神”,不僅讓他如期畢業,還推薦其......

    大學要跟上新工業革命的步伐

    大學是人才培養的園地,是科學和技術研究的重要機構,對國家經濟和社會發展起著重要作用。正是基于大學的使命,一些頂級的大學都為自己制定特別的校訓,如“服務國家、服務世界”,中國的一些大學提出:“引領行業和......

    中青報:隨意聘請兼職教授折射浮躁的大學教育

    不少聘任往往是在公布結果后,學校師生、校友才知情,繼而引發爭議和質疑,也給學校的形象帶來很大負面影響。6月23日晚間,中國人民大學繼續教育學院通過官網發布一則“情況說明”:鑒于6月21日學院在向有關專......

    農大校長柯炳生:科學研究要有人文關懷

    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服務社會與文化傳承是當代大學的使命。而關注民生、重視民生、改善民生,不僅是全黨全社會面臨的重大任務,也是高校科學研究的重要任務。作為高水平的大學,如何在科學研究中堅持“民生觀”,把......

    尤小立:“國考熱”對大學教育的負面影響

    最近,看到了一些“國考熱”的數據,感嘆之余,也不能不想到它對大學教育的諸多負面影響。從1994年開始的國家公務員考試,到2014年正好20年,報考人數也從4400人增至152萬人,20年間不僅是人數漲......

    嚴加安:人文素質教育不可缺位

    一年一度的高考臨近了,近千萬考生和幾千萬考生的家長和親友都正在為之感到揪心。首先,我勸考生和家長們要以平常心對待高考。我給考生和家長們贈送兩副楹聯:成才之路萬千條,豈止高考獨木橋;萬般皆有品,不唯讀書......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