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展我國典型金屬礦科學基地研究,對保護重要礦床的地質特征、推進礦業文化普及和提高全民科學素養、促進企業發展等具有重要意義。”日前在北京召開的我國金屬礦科學基地建設研討會上,國土資源部科技與國際合作司司長姜建軍作了上述表示。
據姜建軍介紹,由于礦產資源的特殊性,到目前為止,關于礦產資源的形成過程、發現歷史、礦山開采以及選礦和冶煉到最后加工成各種工業用品等諸多環節,并不為多數人所了解。對于礦業的歷史貢獻和社會地位,礦業開發和建設與生態文明的關系等存在很大的誤區,對礦產資源節約與保護意識不強,對其不可再生性認識不夠等。
“建立一批金屬礦科學基地顯得尤為重要,政府、科研機構、礦山企業都應積極參與基地的建設。”姜建軍說。
礦床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需要科研人員投身野外一線,系統地總結前人的研究成果,并為后人保護一批典型礦床的實物資料。但是,越來越多珍貴的地質現象或觀察點都隨著礦山的開采被破壞,不少大型礦山隨著資源枯竭而逐漸進入關閉階段。
“一旦礦山關閉和掩埋,許多豐富的地質現象,甚至是世界獨一無二的特殊現象將蕩然無存。”姜建軍表示,“我們迫切需要建立金屬礦科學研究基地,在礦床閉坑之前,把重要的地質特征保護或客觀地記錄下來,便于后人參考研究。”
目前,我國礦業經濟獲得巨大發展,已成為世界第三礦業大國,但礦業文化發展嚴重滯后,已陷入重重危機。“廣大地勘工作者付出的艱辛勞動不為普通百姓所理解,廣大地質工作者的社會地位也未得到充分體現,社會普遍認為礦業就是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的觀念急需轉變。”姜建軍指出。
面對當前嚴峻的礦業文化發展現況,相關分析人士認為,礦業文化應從重經濟向經濟文化并重轉變;從重物質向物質與精神并重轉變;從重科學輕人文向科學人文并重轉變;從黑色礦業向綠色礦業轉變;從礦業經濟單向發展向循環經濟轉變等。
雖然我國金屬礦產資源總量較大,但主要以復雜多金屬、低品位礦為主。隨著國民經濟的高速發展,越來越多的礦山面臨著資源枯竭的局面,礦產資源短缺的形勢更加嚴峻。
“只有探明更多礦床,才能彌補礦產資源的快速消耗,而金屬礦科學基地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姜建軍強調。
過去10多年來,我國部署了一系列國家計劃項目,例如,“973”計劃、科技支撐計劃和地質調查專項等,開展區域成礦規律、勘察技術方法以及新區的預測和勘察等工作。
“開展大型礦床的立典研究和基地建設,既是科學技術創新研究和推進進一步找礦勘察的需要,也是保護歷史科學資料和提高全民科學素質的需要。”姜建軍強調。
然而,從找礦到開礦都始終貫穿對礦床的不斷探索認識。“在有代表性的重要礦山建立礦床科學基地平臺,對促進礦床的探索和成礦理論及其勘察方法的創新等具有深遠意義。”中國工程院院士陳毓川指出。
隨著我國經濟快速發展和公眾綜合素質的提高,礦業開發出現了明顯的轉變:從單純采富礦、求效益,到全方位綜合協調開采、資源合理利用、環境保護和復墾的有機結合;越來越依靠科技進步,加速探明已有礦山的深部和外圍資源,進而開拓國內其他地區及全球資源;越來越注重礦床基地建設和文化建設,一批礦山博物館和標本陳列館已建立,多家礦山已被批準為國家礦山地質公園。
“我們需要逐步形成礦山科學技術研究基地,保留典型和代表性地質現象和礦段及系統礦石標本,建立科技博物館,合理保存露天采場和部分地下開采坑道,并逐漸成為集科研—教學—旅游為一體的基地。”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副所長毛景文表示。
過去25年,毛景文前往歐洲、北美、澳大利亞和日本等多個國家大型礦山進行考察,例如法國圣太田地區、意大利Elba島、英國康沃爾地區等的金屬礦山,最終它們都自然成為具有多功能的綜合性科研基地。
毛景文舉例說:“波蘭克拉科夫地區中生代鹽礦令我印象非常深刻。這座礦山在開采完后,人們把它變成一個地下酒吧,經常舉行大型活動,這讓礦山文化得到了充分延續。”
毛景文認為,從找礦——評價——開采——冶煉——產品,形成了獨特的文化,是人類珍貴文化遺產的組成部分。
“在發達國家,無論大礦,還是小礦,一旦關閉,不僅環境得到了復墾,而且形成一系列礦山公園和研究基地,成為提升全民素質的重要舉措。”毛景文說。
據姜建軍透露,2009年11月~12月,國土資源部科技與國際合作司結合國土資源部2009年度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按照增強科技基礎創新能力建設的思路,部署了“我國典型金屬礦科學基地研究”和“地下水典型試驗場科學觀測與綜合研究”兩個項目。
“這兩個項目為國土資源行業野外基地建設打開了局面,開拓了國土資源科技基礎建設的新領域,同時帶動了相關地方的科技工作和企業開展科技創新的熱情。”姜建軍指出。
在毛景文看來,國土資源部啟動“我國典型金屬礦科學基地研究”專項,旨在引導我國礦山科研基地的建立和示范。“選擇29個大型和具有代表性礦床開展礦山科研基地建設工作,項目總經費達3838萬元,平均每個礦床研究經費100多萬元。”
據毛景文介紹,基地建設的主要任務是:針對建設礦產資源研究基地過程中存在的關鍵科學技術問題,開展深入研究,打造科研新平臺;協助企業開展科研基地建設,提供科研基地建設過程所需要的有關科技支撐,最終協助企業申報科研基地。
“礦山企業是建設和申報科研基地的主體,各級政府的大力支持是關鍵,同時也希望有關企業能夠積極支持和配合科研工作,結合進一步找礦勘察的重點工作,適度匹配研究經費,以達到科研基地的快速和成功構建。”毛景文補充說。
建立金屬礦科學基地的意義在當前礦資源日益緊張的情況下不斷凸顯,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認識到它存在的重要性。
不過,“建立基地的意義我們認識得還不夠完全,這需要更多的人長時間去理解和研究它的重要意義。”中國科學院院士翟裕生直言。
翟裕生認為,金屬礦科學基地建設要堅持產學研相結合,通過基地搭建政府、企業、科研機構的橋梁;同時,基地建設應堅持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建立當前和長遠的發展計劃,不斷充實基地科普館的內容。
“基地一定要突出自主創新,經過長期積累,結合研究,爭取提出若干個世界水平的礦產模型。”翟裕生提出期盼。
4月6日,自然資源部地質礦產科學數據中心在中國地質調查局發展研究中心(全國地質資料館)正式成立。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對科學數據管理的要求,進一步加強和規范自然資源科學數據管理,促進開放共享,自然資......
9月29日,生態環境部組織對沿黃9省區黃河流域歷史遺留礦山污染狀況調查評價實施方案進行了審核。開展黃河流域歷史遺留礦山污染狀況調查評價是摸清礦山污染底數、加強礦山生態環境監管的基礎性工作。為保證工作質......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研究員趙太平及其博士生陳程、孟雷,與云南大學何小虎副教授、福州大學徐凈副研究員和劉文元副教授合作,系統總結了中國巖漿熱液型銦礦床的地質、時空分布特征及銦的富集機制。相關研究......
11月12日,國家發改委印發《推進資源型地區高質量發展“十四五”實施方案》。方案提出,加強對戰略性礦產資源調查評價、勘查和開發利用的統一規劃,建立安全可靠的資源能源儲備、供給和保障體系,提升資源能源供......
近日,由北京科技大學作為牽頭單位、該校教授吳愛祥團隊領銜完成的《全尾砂膏體充填技術規范》(GB/T39489-2020)發布,這是2020年國家標準名單之一,填補了國內外膏體充......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及計劃單列市自然資源主管部門,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自然資源主管部門,國家林業和草原局,中國地質調查局及部其他直屬單位,各派出機構,部機關各司局:為解決礦山生態修復歷史欠賬多、現實矛盾多......
2019年9月21日,2019中國質譜學會無機及同位素質譜學術會議在貴陽召開。(相關報道:2019無機及同位素質譜會召開慶祝中國質譜學會成立40周年)。在會議間隙,耶拿公司組織與會者探訪了本次會議承辦......
8月29日~30日,甘肅省綠色礦山建設現場會在甘肅省隴南金徽礦業有限責任公司召開,甘肅省副省長李斌出席會議并講話。會議強調,綠色礦山建設是推動甘肅綠色發展崛起的必然選擇,全省要進一步推廣以金徽礦業為典......
“什么叫‘關鍵’礦產?就是別國卡我們脖子和我們卡別國脖子的礦產。”近日,以“新興關鍵礦產”為主題的第630次香山科學會議在北京召開。會上,一位專家這樣生動解釋了何為“關鍵礦產”。與會專家指出,我國應加......
近幾年發現的大湖塘超大型鎢銅鉬礦床,其成巖成礦時代問題一直是礦床學家所關注的焦點,前人研究的成巖年齡跨度從151.7Ma到130.3Ma。不同研究者在同一實驗室獲得大湖塘礦床三批輝鉬礦的Re-Os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