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號上午11時02分,我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四號丙”運載火箭,成功將我國首顆新一代極軌氣象衛星“風云三號”送入太空。記者昨天從西安衛星測控中心獲悉,這顆衛星可直接為汶川地震災區提供氣象服務。
火箭攜星騰空飛行后,在西安衛星測控中心組織所屬測控站的嚴密跟蹤、測量與控制下,衛星相繼完成星箭分離、太陽帆板展開等動作。11時21分,測控中心準確計算出衛星已成功進入高度為815.6公里、傾角為98.8度的太陽同步軌道。
“風云三號”衛星昨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
據悉,“風云三號”氣象衛星入軌后,西安衛星測控中心將對衛星進行精密軌道控制,配合用戶完成有效載荷開關機和成像試驗后,交付中國氣象局國家衛星氣象中心使用;該衛星當前可直接為汶川地震災區提供氣象預報和災情監測,下一步將為北京奧運會提供氣象服務保障。
“風云三號”衛星是我國新一代極軌氣象衛星,星上安裝有可見光紅外掃描輻射儀、微波成像儀等10余種有效載荷,探測性能比第一代極地軌道衛星“風云一號”有顯著提高,可在全球范圍內實施三維、全天候、多光譜、定量探測,獲取地表、海洋及空間環境等參數,實現中期數值預報。
有關專家介紹,“風云三號”氣象衛星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世界氣象組織已將其納入新一代世界極軌氣象衛星網。該星將在監測大范圍自然災害和生態環境,研究全球環境變化、氣候變化規律和減災防災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同時,也可為航空、航海等部門提供全球氣象信息。風云三號被公眾稱作“奧運星”,發射成功后,經過在軌測試后,最長3周就可完全投入使用。
風云三號衛星發射圓滿成功后,參與發射的總裝備部駐晉某基地發射測試站地面設備站被總裝備部黨委授予“發射試驗先鋒站”榮譽稱號、試驗技術部二室被記一等功。
專家解析
可全天候監測堰塞湖
“風云三號”氣象衛星總指揮高火山介紹,衛星發射時間早在幾個月前就定了,沒想到在準備發射階段,四川汶川發生8.0級地震。“‘風云三號’氣象衛星的成功發射,對當前的抗震救災和以后的防災減災,都可以發揮重要作用。”高火山肯定地說。
高火山介紹,“風云三號”氣象衛星上裝有微波溫度儀、微波濕度儀等微波監測設備,不用再“看天吃飯”。特別是我國自主研制的微波成像儀,無論在怎樣惡劣的氣候中,它都能穿過云層、透過雨霧,全天候地準確監測堰塞湖的實時變化狀況,為救災工作提供全面的決策依據。
可杜絕“局部地區有時有雨”
高火山解釋,我國的氣象預報,主要憑經驗,專家借助氣象衛星監測的云圖、探空氣球、氣象雷達等設備提供的氣象數據,加上個人經驗和判斷,預報天氣。之所以出現“局部地區有時有雨”等模棱兩可的話,主要因為氣象數據少了兩個關鍵詞:“三維”和“全球”。
我國近年來發射的“風云一號”“風云二號”氣象衛星,監測手段單一,得到的數據都是平面的;而準確全面的氣象數據,必須包括立體空間的溫度、濕度、氣壓等3個要素。“風云三號”裝載了多臺三維立體監測儀器,能準確獲得多項氣象數據的垂直立體分布。高火山說,不久的將來,我們將告別“局部地區有時有雨”。
可預報10到15天的天氣情況
今年初,我國南方發生大范圍持續雨雪冰凍災害。高火山分析,雖然氣象部門準確預報了這場極端雨雪冰凍氣象災害,但并沒有預料到,這場罕見災害性天氣的持續時間會超過20天。“就我國目前的天氣預報水平來看,主要集中在短期預報,超過一周的天氣預報,難度很大。”
高火山認為,“風云三號”成功發射運行后,將可以彌補第一代氣象衛星對多種要素定量探測能力的不足,可以實現10到15天的中期天氣預報。
“風云三號”首次實現全天候、全球、三維、定量和多光譜探測,支持中期天氣預報。它將是為2008年北京奧運會提供氣象服務的主力衛星。
奧運會期間,正值北京雨季,氣候多變,帆船、網球、馬術等項目對氣候的依賴程度較高。北京奧運會期間的氣象預報將有更高標準。“降水概率為40%”之類的模糊詞語很可能將不再出現,取而代之的是“幾時幾分下雨”“風向風速多少”“降水量多少”。這樣精細的天氣預報,將遍布所有奧運比賽場館。
“長征四號丙”火箭
用于發射的“長征四號丙”運載火箭是第3次飛行。火箭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所屬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為主研制,是在“長征四號乙”火箭基礎上改進的三級常規液體推進劑運載火箭,采用了三級發動機二次啟動工作模式后將太陽同步軌道最大運載能力由1700公斤提高到2800公斤。這次航天發射是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的第106次飛行。
極軌氣象衛星
極軌氣象衛星也叫太陽同步軌道氣象衛星,其軌道在地球上空800-1000公里之間,圍繞地球南北兩極運行;其優點是覆蓋全球,觀測領域廣闊。極軌氣象衛星主要為中長期天氣預報和中長期的氣候監測和環境監測服務。我國是繼美俄之后第三個具有自行研制和運行地球同步軌道和極軌衛星這兩種氣象衛星的國家。
“風云”數字
■8——2000年9月,國防科工委批復,“風云三號”立項,經過了近8年的技術攻關。
■11——“風云三號”裝載了11臺遙感儀器,包括3臺光學遙感儀器(光學掃描輻射計、紅外分光計、中分辨率成像光譜儀),3臺微波遙感儀器(微波溫度計、微波濕度計、微波成像儀),2臺紫外臭氧探測器(垂直探測器、總量探測器),2臺輻射監測儀(太陽輻射監測儀、地球輻射探測儀)和1臺空間環境監測器。
■250——“風云三號”的最高空間分辨率達250米,微波成像儀的探測頻率高達183G赫茲,觀測譜段從真空紫外、紫外、可見光、紅外直到微波,使“風云三號”呈現的畫面彩色、立體、清晰,如同人體做CT一樣,能探測出云層的厚度。
■3000——“風云三號”的緊固件數以百計,需要安裝的螺釘超過3000枚。從正樣研制階段開始,沒有發生一例螺釘“咬死”的現象。
■24586——“風云三號”的單翼太陽帆板,含太陽電池片24586片。工作人員要一片一片檢查太陽電池和玻璃蓋片的破裂情況,再用絲綢包裹綿球逐片清潔。
“風云”之最
■星載遙感儀器數量最多它采用新型衛星平臺,裝載11臺遙感儀器,國內之最。
■單機活動部件數量最多它的20臺單機有活動部件35個,國內之最。
■氣象衛星觀測功能最強既有光學遙感,又有微波遙感,觀測譜段齊全,能實現全天候、全球、三維、定量、多光譜探測,國內之最,與歐美最新氣象衛星比肩。
■國際衛星兼容傳輸最好設置了與國際同類衛星兼容的全新資料傳輸體制,能大大降低地面接受成本,更好地為全球氣象工作服務。
“風云”家族
上世紀70年代以來,我國自行研制并成功發射了8顆氣象衛星,“風云一號”和“風云二號”各4顆。其中的3顆——“風云一號”D星、“風云二號”C星和D星仍在服役。
專家解釋,“風云”系列的單雙號,并非兩代衛星,只是分工不同。其中一號、三號衛星屬極軌衛星,沿著地球經線方向,在北極和南極之間繞圈;而二號星和將來的四號星屬于地球靜止軌道衛星,看似“停”在東半球的大氣層外,實際上是順著同一條緯線與地球同步運轉,與地面的相對位置保持不變。
“風云三號”成功發射后,將取代目前在軌的“風云一號”D星(于2002年5月15日發射升空,今年達到了使用壽命的極限)。
據香港星島網等港媒報道,香港科技大學(以下簡稱“香港科大”)21日宣布,將于甘肅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名為“香港科大-雄彬一號”的多光譜光學衛星。此項目是香港科大作為香港首家發射衛星的高等院校,邁向建立......
8月9日6時53分,我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環境減災二號F星。環境減災二號F星是《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中長期發展規劃(2015-2025年)》支持立項,由生態環境部與應急管理部聯合牽頭組織研制的......
2023年7月23日10時50分,我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使用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成功將銀河航天靈犀03星發射升空。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獲得圓滿成功。該衛星由銀河航天公司自主研制,衛星配置了數......
低軌星座建設是國家戰略科技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促進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隨著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衛星通信、導航、遙感等功能的需求不斷增加。低軌星座建設可以提供更加精準、實時、高效的服務,滿......
從中國科學院獲悉,北京時間2023年7月13日,太陽風-磁層相互作用全景成像衛星(SMILE,簡稱“微笑衛星”)中歐評審委員會主席正式簽署SMILE任務轉正樣設計評審報告,標志著該任務完成初樣階段全部......
7月9日晚間,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所屬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抓總研制的長征二號丙運載火箭攜手遠征一號S上面級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點火升空,將衛星互聯網技術試驗衛星精準送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取得圓滿......
北京時間2023年6月20日11時18分,我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使用長征六號運載火箭,成功將試驗二十五號衛星發射升空,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獲得圓滿成功。該衛星主要用于開展新型對地觀測技術試驗......
Astranis是一家規模相對較小的太空公司,總部設在加州舊金山,其使命是為服務不足的地區帶來適當的互聯網連接。第一顆Astranis衛星現在已經進入太空,并且該技術正在按預期運行,因此該公司正在計劃......
記者從劉建強同志治喪委員會方面獲悉,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自然資源部國家衛星海洋應用中心副主任、研究員劉建強同志在工作會議現場突發疾病,送醫搶救無效,于2023年5月25日3時42分在北京去世,享年59......
近半年來,幾乎每隔幾天,大連理工大學(以下簡稱大工)航空航天學院教授于曉洲就要跑一趟北京。5月10日,由該校航空航天學院微納衛星與電推進團隊研制的大連1號-連理衛星(以下簡稱大連1號)搭載天舟六號貨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