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08-06-02 17:47 原文鏈接: 鄧子新院士:實驗室要營造利于創新的文化

    5月29日下午,上海交大生命學院召開推進學院文化建設動員會。學院院長鄧子新院士在講話中,就如何開展實驗室文化建設和學院教師分享了他多年的心得。鄧院士認為,學校開展校園精神文化建設,生命學院應趁勢而上,積極推進學院精神文化建設,無論把這個活動納入全國的大框架,還是小到一個研究組,一個辦公室,都是一個及時、適時、必要和非常重要的工作。他結合國內外形勢,以國人在火炬傳遞過程中和汶川大地震面前所表現出來的中華民族的凝聚力,由大及小,向大家闡明文化建設的重要意義并就實驗室文化建設談了四點成功經驗:

    第一、實驗室一定要營造有利于科研創新的文化。實驗室首先應強調培養學生的興趣和吃苦耐勞的精神,執著追求的精神, 尤其是創新的激情。其次,實驗室的文化應是一種互動交往的團隊文化,師生之間好的一些方面能夠相互影響,從實驗室整體來說,大家來自于四面八方、天南海北,每個人在實驗能力、創造能力、靈感等方面都有其獨到之處,每個人都可以并應該學習別人某一方面的優勢,取長補短,成就自己。

    第二、培養人才重在過程。實驗室要非常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不能一味地要求學生發文章,更應培養學生會學會發現新問題、提出新問題,能把一些抽象的、支離破碎的實驗現象和結果,總結歸納后上升到理論的高度,形成科學層面生動的故事情節。學生自己要學會使自己所做的工作具備系統性、嚴謹性,學會設計足夠的對照實驗,進行嚴密的分析,能夠一環扣一環,最后就像寫章回小說一樣能夠組織出環環緊扣的科學“情節”,也就是所謂的論文。

    第三、做科研不能做追星族,要有“十年磨一劍的精神”。科研不能盲目地追風、趕時髦,不能做追星族,不要這山望著那山高。科研工作者,無論是老師還是學生必須要做深入細致的、有板有眼的、扎扎實實的科學實驗研究工作,努力做出好東西;不要把目光僅僅盯住所發論文影響因子的高低,對科研的評價,學術界是“有眼睛的”,只要做出好的東西就會被認可,科學家看重但不會機械地去比較論文影響因子的高低。

    第四、實驗室科研文化的真諦是創新。鄧院士以自己實驗室“DNA硫修飾的發現”和“井岡霉素”連續兩年的高校十大科技進展為例,說明實驗室科研文化的真諦就是創新。他說,科學就是一座爬不到頂的山,它沒有頂峰。科研人員就要在各個不同環節里睜大眼睛去找還沒有研究到位的東西,要用批判的眼光來看待一切問題,不要人云亦云,隨聲附和。

    在講話的最后,鄧院士回顧自己20多年的科研歷程,深有體會地說,“科研工作者必須掌握自己的腦袋,不能總是被一些社會導向影響,按照科學規律,潛心把工作作深、做透、做系統、做扎實,力求做出學科上真正有影響,有突破的成果!”

    相關鏈接

    鄧子新教授

    1982年1月畢業于華中農學院微生物專業,留校任教,1984年2月被選派到英國John Innes研究所,在英國東英大學注冊攻讀博士學位,1987年5月獲博士學位,然后在英國John Innes研究所做博士后一年,于1988年6 月回國。1990年至2000年,每年赴英國John Innes中心從事三個月的合作研究。1988年任講師, 1991年12月任副教授,1992年8月任教授,1993年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遴選為博士生指導教師。現任上海交通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Bio-X生命科學研究中心副主任。

    1991年被評為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 獲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1992年獲霍英東基金會"青年教師獎';1993年獲首屆中國青年科學家提名獎;1994年獲農業部科技進步一等獎;1995年獲"中國青年科技獎"和首批“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 1996年入選人事部"百千萬人才工程"第一、二層次; 1991、1994、1997年三次獲得美國洛氏基金會"生物技術生涯獎";1997年獲"瑞典國王獎"; 2000年獲美國康乃爾大學首屆Tang-Cornell 中國學者獎并于2001年選聘為康乃爾大學微生物學系客座教授。2004年獲上海市科技進步一等獎。

    主要研究領域和方向

    主要從事放線菌遺傳學及抗生素生物合成的生物化學和分子生物學研究。其研究領域涉及微生物農(醫)藥的高新技術研究, 鏈霉菌質粒和噬菌體的分子生物學,DNA復制調控、限制和修飾系統、微生物代謝途徑、代謝工程及次生代謝產物的生物化學、抗生素基因簇的克隆、定位, 基因的結構、功能、表達和調控, 非天然性抗生素藥物創新的基因工程等。

    共主持20余項國家級和國際合作項目。研究成果主要有:發現一個鏈霉菌啟動子和一個鏈霉菌終止子在大腸桿菌中表達,在同一個核苷酸上起始或終止RNA的轉錄, 修正了人們多年來在鏈霉菌基因表達方面已形成的共識;揭示了鏈霉菌高拷貝質粒pIJ101衍生質粒之間的“強不相容性”及其與傳統不相容性概念之間的對立,提出了質粒pIJ101復制調控模型及通過sti互反向質粒之間以局部單鏈DNA為中介的重組模型, 豐富和發展了分子生物學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論; 系統地建立和發展了多株重要的抗生素產生菌的基因克隆體系;克隆了首例醚類, 烯類及多種其它抗生素生物合成基因簇,揭示了這些基因簇中生物合成編控的分子機理和特征;利用組合生物學進行抗生素效價和品種的基因工程改造,利用高新技術獲得了抗生素的超產和新結構化合物。已在國內外公認的學術刊物上發表90余篇研究論文。

    近期主要研究課題

    (1) 一種新的DNA硫化修飾系統 已知DNA是由C,H,O,N,P五種元素所構成的, 我室在作為生命中樞的DNA大分子上發現了某些微生物基因組中硫(S)的存在, 而且分離出與硫修飾有關的完整基因簇。這項發現為從遺傳學、生化學和化學領域協作攻關并從根本上揭示DNA硫修飾的本質提供了新思路。DNA新結構的最終闡明將豐富分子生物學的基礎理論,打開一個新的學科領域,也將為DNA損傷,甚至癌癥治療因子的作用機理提供理論基礎。如同甲基化的修飾(以前已知的唯一DNA修飾)導致了一系列新的發現一樣,DNA上硫化修飾的發現也可預期產生分子生物學領域新的“信息”流。目前,已擁有硫化修飾基因(簇)和一系列突變株, 奠定了進行體外基因表達,研究酶學功能的條件, 也為最終從分子水平上闡明修飾的化學本質和生物學意義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2) 重要微生物基因(簇)分離與克隆 基因資源是生命科學領域競爭白熱化的一個焦點領域,也是未來重量級微生物新知識產權形成的基礎。我室正加強對我國微生物基因(簇)資源,而不僅僅是菌種資源的重視。在已分離鑒定的許多重要微生物基因的基礎上,在近年內將形成我國新知識產權的微生物基因(簇)包括:殺蟲性大環內酯抗生素梅嶺霉素基因簇和多醚類抗生素南昌霉素基因簇,抗病性氨基糖苷類抗生素井崗霉素基因簇,抗真菌多烯大環內酯類抗生素殺念菌素基因簇,具有重要價值的微生物酶類的基因將包括磷酯酶A2,膽固醇氧化酶,瓊脂酶,脂肪酶基因及其一系列殺蟲抗病微生物農藥產品的正、負調節(途徑專一性或全局性)基因等。許多類別的基因將構成我國首創和獨有的知識產權,預期會對農業、醫藥、衛生、環境等領域高新技術產業的形成與發展作出貢獻。

    (3) 微生物代謝工程與化學生物學 隨著分子生物學的發展及其向微生物農、醫藥研究領域的滲透,微生物藥物的生物合成正面臨著又一次革命性的變化,即由基因工程發展到代謝工程的變化,也就是用基因工程手段來重新設計代謝系統。我室順應這種變化,為近年內在此領域取得突破奠定了較好的物質和技術基礎,獲得了大量與生物合成相關的基因并闡明了一些重要基因的結構、功能及其表達、調控之機理,發展了一系列體內外的分子操作技術。尤其是是克隆了國際上首例多烯類、聚醚類兩個抗生素基因簇并闡明了多烯、聚醚類抗生素基因簇的結構特征。已經分離的多烯、聚醚、氨基糖苷抗生素基因簇及其一系列與抗生素生物合成、代謝調控有關的因子的分離已經構成我國特有的知識產權,并用來提高現有一些藥物的產量,它們的全序測定將使利用模塊替換、基因改變、功能消除、功能獲得等多種組合生物學手段設計和改造藥物,形成一系列非天然性的天然化合物,在藥物創新方面取得一系列突破成為可能。這種突破既可能是基礎理論的突破,也具有潛在的應用前景,預期會對我國代謝工程的發展產生影響。

    (4) 分子微生物學技術和方法學創新 眾所周知,以微生物為研究對象的分子微生物學方法學的進展是當今生命科學突飛猛進,一日千里的原動力。我室多年來在此領域積極探索,通過對質粒、噬菌體、轉座子、跨屬接合轉移等基礎微生物學的深入研究,衍生出一系列“通用型”或具有特殊用途的載體,有些研究材料已被收錄入大型工具書(Practical Streptomyces Genetics),供全世界使用。同時,還不斷揭示出國際上通用的一些基因工程受體菌株的一些新屬性,并構建出新一代受體菌株。我們將百倍努力,力爭持續在此領域有所作所為。(生物通記者楊遙)

    主要論文:

    1. S. Chen, X. Huang, X. Zhou, L. Bai, J. He, K. J. Jeong, S. Y. Lee and Z. Deng (2003): Organizational and mutational analysis of a complete FR-008/candicidin gene cluster encoding a structurally related polyene complex. Chemistry & Biology, 10: 1065-1076.

    2. Y. Sun, X. Zhou, H. Dong, G. Tu, M. Wang, B. Wang, and Deng Z (2003): A Complete Gene Cluster from Streptomyces nanchangensis NS3226 encoding biosynthesis of the polyether ionophore nanchangmycin. Chemistry & Biology, 10: 431-441.

    3. M. Tao, E. Takano, F. Long, Maureen J. Bibb, L. Wang, W. Li, M. J. Buttner, Mervyn J. Bibb, Z. Deng and K. F. Chater (2003): A rare leucine codon in adpA is implicated in the morphological defect of bldA mutants of Streptomyces coelicolor. Molecular Microbiology, 50(2): 475-486.

    4. Li X. X. Zhou, and Deng Z. (2003): Vector systems allowing efficient autonomous or integrative gene cloning in Micromonospora sp. 40027. Applied and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 69 (6): 3144-3151.

    5. Y. Sun, X. Zhou, G. Tu, and Z. Deng (2003): Identification of a gene cluster encoding meilingmycin biosynthesis among multiple PKS contigs isolated from Streptomyces nanchangensis NS3226. Archives of Microbiology, 180: 101-107.

    6. Pang X, Zhou X, and Deng Z (2002): Physical Map of the Linear Chromosome of Streptomyces hygroscopicus 10-22 Deduced by the Analysis of Large Overlapping Chromosomal Deletions. Journal of Bacteriology, 184 (7): 1958-1965.

    7. Sun Y, Zhou X, Liu J, Bao K, Zhang G, Tu G, Kieser T, and Deng Z (2002): Streptomyces nanchangensis, a producer of the insecticidal polyether antibiotic nanchangmycin and the antiparasitic macrolide meilingmycin, contains multiple polyketide gene clusters. Microbiology (UK), 148:361-371.

    8. Pang X, Liu J, Zhou X, and Deng Z (2002): A linear plasmid temperature-sensitive for replication in Streptomyces hygroscopicus 10-22. FEMS Microbiology Letters, 208 (1): 25-28.

    9. Bao K, Hu Z, Zhou X, Zhou Q, Deng Z (1997): A bi-functional cosmid vector for the mobilized conjugal transfer of DNA from E. coli to Streptomyces sp. Progress in Natural Science, 7(5): 568-572.

    10. Qin Z,Peng K,Zhou X,Liang R,Zhou Q,Chen H,Hopwood D A,Kieser T and Deng Z (1994): Development of a gene cloning system for Streptomyces hygroscopicus var yingchengensis,a producer of three useful antifungal compounds,by elimination of three barriers to DNA transfer. Journal of Bacteriology, 176(7):2090-2095.

    11. Hu Z,Bao K,Zhou X,Zhou Q, Hopwood D A,Kieser T and Deng Z (1994): Repetitive polyketide synthase modules involved in the biosynthesis of a heptaene macrolide of Streptomyces hygroscopicus FR-008. Molecular Microbiology, 14(1): 163-172.

    12. Zhou X,Deng Z,Hopwood D A and Kieser T (1994): Streptomyces lividans 66,contains a φHAU3-resistance gene which is similar to the phage λea59 endonuclease gene. Molecular Microbiology, 12(5): 785-797.

    13. Zhou X,Deng Z,Hopwood D A and Kieser T (1994): Characterization of φHAU3,a wide host-range temperate Streptomyces phage and development of phasmids. Journal of Bacteriology, 176(7): 2096-2099.

    14. Deng Z and Zhou X (1992): A Streptomyces plasmid pHZ65 and its development into cloning vectors.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B),35(11):1315-1322.

    15. Deng Z,Kieser T and Hopwood D A (1988): “Strong incompatibility ”between derivatives of the Streptomyces multi-copy plasmid pIJ101. Molecular and General Genetics,214: 286-294.

    16. Zhou X,Deng Z,Firmin J L,Hopwood D A and Kieser T (1988): Site-specific degradation of Streptomyces lividans DNA during electrophoresis in buffers contaminated with ferrous iron. Nucleic Acids Research,16(10): 4341-4352.

    17. Deng Z,Kieser T and Hopwood D A (1988): Co-integrate formation between Streptomyces plasmid simulated by a sequence of the multi-copy plasmid pIJ101. Heredity,61: 297.

    18. Kieser T,Deng Z, and Hopwood D A (1988): Biology of the Streptomyces multi-copy plasmid,pIJ101. Heredity,61: 277.

    19. Deng Z, Kieser T and Hopwood D A (1987): Activity of a Streptomyces transcriptional terminator in E. coli. Nucleic Acids Research,15 (6):1665-2775.

    20. Deng Z, Kieser T and Hopwood D A (1986): Expression of a Streptomyces plasmid promoter in E. coli. Gene, 43: 295-300.

    相關文章

    沉痛悼念!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材料科學家曹春曉逝世

    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鈦合金學者、材料科學家、中國鈦合金研究與應用的創始人之一,中國航發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研究員曹春曉,因病醫治無效,于2023年11月23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9歲。曹春曉,1934年8......

    江西25條舉措激發民營企業創新創造活力

    近日,江西省市場監管局結合職能職責和江西實際,制定出臺《發揮市場監管職能促進民營經濟發展25條措施》(以下簡稱《措施》),旨在貫徹落實市場監管總局《市場監管部門促進民營經濟發展的若干舉措》和江西省委、......

    港中大教授盧煜明榮膺中國科學院院士

    香港中文大學(港中大)23日表示,港中大醫學院教授盧煜明獲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以表彰他在醫學遺傳研究方面重大的成就和貢獻。據悉,今年共有59位科學家獲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盧煜明是香港唯一一位獲選的學者......

    顏寧談入選院士:“帽子”不能改變你是誰

    11月22日,2023年兩院院士增選結果正式揭曉,中國科學院增選院士59人,中國工程院增選院士74人。其中,現年45歲的結構生物學家顏寧新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帽子不會改變你這個人,不改變你是誰,最......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電子器件復合材料結構力學國際合作聯合實驗室”獲批

    近日,教育部發布《關于公布2023年度國際合作聯合實驗室立項建設結果的通知》。西安電子科技大學“電子器件復合材料結構力學國際合作聯合實驗室”獲批立項建設。該實驗室由中國科學院院士、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

    工業和信息化部直屬高校10人當選“兩院”院士

    2023年11月22日,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公布2023年當選院士名單,共產生59名中國科學院院士、74名中國工程院院士。工業和信息化部直屬高校共10人當選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名單如下:部屬......

    2023兩院院士增選名單,15所985掛零,11所“雙非”大學上榜

    11月22日,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分別公布2023年院士增選結果。此輪兩院院士增選人數合計133人,其中,中國科學院增選院士59人,中國工程院增選院士74人。共有52所高校上榜,雙非高校占比較高據統......

    官宣!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院士增選結果公布

    11月22日,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分別公布了2023年院士最終增選結果。2023年中國科學院選舉產生了59名中國科學院院士;2023年院士增選共選舉產生74位中國工程院院士。其中,清華大學、深圳醫學......

    小道消息VS官方名單!兩院院士增選誰沒上榜?

    2023年兩院院士增選工作已經結束,現院士增選名單已經公布。此前名單未公布時,卻有多方小道消息傳出。兩院官方尚且沒有公告消息,小道消息從何而來?2023年兩院院士有效候選人2023年5月31日,中國工......

    多功能實驗室如何搭建?一文給你答案

    隨著科技和社會的不斷進步,高校教學質量要求也相應提升。在這一背景下,多功能實驗室的出現為實驗教學帶來了諸多便利。多功能實驗室不僅打破了傳統實驗教學模式,更為學生提供了先進且多樣化的實驗教學途徑。這類實......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