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08-06-05 18:01 原文鏈接: 世界環境日:追尋全球氣候變暖背后的原因

    “氣候變化已經成為全球工商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議題。”陳冬梅認為

    人類只有一個地球。經過了低溫冰凍災害、四川汶川地震等自然災害的人們開始越來越強烈地意識到:如果不采取行動,人類付出的代價將更為沉重

    2008年,“老天”不開眼。

    1月中旬到2月上旬,我國南方地區連續遭受四次低溫雨雪冰凍極端天氣過程襲擊,因災直接經濟損失1516.5億元。

    “地公”更不開眼。5月12日14時28分,四川汶川發生里氏8級強烈地震。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破壞性最強、波及范圍最廣、救災難度最大的一次地震。

    5月28日,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穆虹在國務院新聞辦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表示:“可以肯定的是,地震災害預計造成的損失將成倍于年初雪災造成的損失。”

    就在四川汶川地震發生后的幾天,北京一份科學類刊物的編輯給記者發來一份郵件,上面有一句關鍵性的話:“國內外的一些研究人員已經發現,地震、潮汐等與全球氣候變化存在著一定的關聯性。”

    在2008年世界環境日到來之際,國家環保部一位官員稱:“在經歷了冰凍雨雪與地震災害之后,人們應該更加理解節能減排、生態文明與低碳經濟的深刻含義及緊迫性。”

    變暖的世界帶來更多的危機

    “南方多個地區近期遭受低溫冰凍災害,這肯定是一次大的極端天氣事件。”世界自然基金會(WWF)中國分會氣候變化與能源項目主任陳冬梅對《第一財經日報》說。

    原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學術委員會委員、極地氣象研究室主任陸龍驊也對本報記者解釋說:“氣候變化與整個大氣環流有關。全球變暖后,極端天氣事件有可能增加。”

    統計表明,1980~2005年期間,全世界發生的7500次自然災害奪去了超過200萬人的生命,造成了約1.2萬億美元的經濟損失。大約90%的自然災害、72.5%的傷亡人數、75%的經濟損失都是干旱、洪水、熱帶氣旋、高溫熱浪、低溫冷害、泥石流、森林火災等與天氣氣候有關的災害引起,或者與氣象條件直接相關的流行病和病蟲害引起。

    國家氣候中心氣候變化室副主任徐影分析,全球氣候變暖導致下墊面溫度偏高,不穩定能量變大。她表示,根據科學研究,氣候變暖是造成全球極端天氣事件明顯增多的主要原因。

    那么,氣候變化又是如何引發地震的呢?科學家們至少找到了兩個方面的理由:5月10日,長春科技大學教授楊學祥發表了一篇題為《2004~2018年:全球進入特大地震頻發期》的文章。文章證實,從1955年以后,用近代儀器觀測到,地球自轉加速度約每四年就有一次突然的變化。平緩的變化可能是由地幔與地核的角動量交換,但突然變化主要是由于風和潮汐引起的。

    這種突然的變化不僅與最強和較強潮汐相對應,而且與1952年、1957年、1960年、1964年4場特大地震相對應。

    一些地質學家也開始發現:全球氣候變暖引起的冰河融化會釋放地殼里被壓抑的能量,從而引發劇烈的地質變化,導致地震、海嘯和火山爆發等地質災難發生。

    加拿大阿爾伯塔大學地質學家帕特里克曾經做過這樣的試驗:用大拇指擠壓足球,當拇指對足球的壓力去除后,足球將回彈而恢復其本來的形狀。地球的組成結構非常黏稠,所以它的回彈速度很緩慢。

    帕特里克認為,厚厚的冰河的重量給地球施加了很大的壓力,冰河的重量對地震起到了抑制作用,而一旦冰河融化,地震就將因此被引發。而隨著全球變暖,地球兩極的冰河正在消融。帕特里克預計,氣候變暖將為地球帶來許多地震。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去年公布的第四次評估報告認為,目前,由于人類上述活動所導致的三大危害已經十分明顯:第一,臭氧層變薄甚至出現空洞,使人類受到宇宙射線等的侵害大大加劇,各種癌變、病變不斷增加,甚至嬰兒的早期發育都令人擔憂;第二,溫室氣體的迅速排放與地表植被的迅速減少形成強烈反差,使地表溫度不斷增加,地表能量不斷提高,海平面不斷上漲,氣候怪異難料,沙塵暴、颶風等災害能量與數量不斷升級;第三,由于垃圾的大量焚燒,劇毒化學物質的大量排放,甚至在人類活動很少的兩極地區都難以幸免,人類與哺乳動物的生育能力都在明顯下降。

    中國生態地理大格局正遭受威脅

    四川汶川地震發生前的幾個月,一群科學家聚集在成都,擔心的正是氣候變化與地質災害的問題。

    1月17日至18日,中國山地科學發展戰略研討會在成都舉行。當時就有專家提出,我國山地脆弱亟待保育。幾個月后的5月12日,一場特大地質災害恰恰發生在山地之間。

    據介紹,我國山地面積約占陸地面積的70%,是世界第一山地大國。目前山區面積占陸域總面積的69.4%,近半數人口的生存依賴于山地。全國2852個行政縣中有1424個在山區,536個民族縣中有520個在山區,90%以上的森林和水能資源、54%的耕地、50%以上的草地、76%的湖泊集中在山區。

    山地決定地球表層格局與演化。在亞洲,喜馬拉雅山脈極大地改變了東亞地理格局與氣候格局,是世界范圍山地垂直地帶性與緯度地帶性、經度地帶性相互作用、過程復雜的地理區域,也是長江、恒河等大河的發源地,蘊藏著巨大的水能資源和水資源。喜馬拉雅造山運動導致青藏高原山脈群的形成,不僅塑造了陸域三大階梯地勢格局,還相應地形成了東部季風區、西北干旱區和青藏高寒區三大自然區域,奠定了中國生態地理大格局。

    “在全球氣候變化和不斷加劇的人類活動影響下,山地系統正在受到巨大影響。”成都山地所山地災害與地表過程重點實驗室主任崔鵬介紹,人類活動導致流域涵養能力下降,徑流變化加劇,山洪危害日益擴大。

    由于我國山地處在季風作用的強烈交互帶上,其脆弱性極為明顯,加上滑坡、泥石流、山洪等山地災害的強烈影響,流域生態退化現象十分突出,也直接威脅山區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和城鎮安全。

    與此同時,在人口大量聚集和極端天氣事件雙重作用下,城市特別是一些中心城市也在劫難逃。

    在各大城市中,建筑和交通是用能增長的主要領域。中國城鎮既有建筑約170億平方米,且以每年10億平方米的速度增加。中國機動車保有量快速增加,截至2007年6月已超1.5億輛。另外,當前城鎮人均能耗約為農村的3倍多,每年近千萬人從農村轉移到城市也導致能源消耗總量不斷增加。

    今年年初的低溫冰凍災害,恰恰是南方諸多中心城市受到了重創。“人們應該選擇積極的應對方式。”陳冬梅對記者說,這種方式就是保持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處于較低的水平。

    環境友好重在人與自然和諧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確定2008年世界環境日的主題為“轉變傳統觀念,推行低碳經濟”(Kick the habit!Towards a low carbon economy)。為呼應這一主題,展示中國政府和人民辦好綠色奧運的決心和行動,環境保護部結合今年環境保護工作的中心任務,確定2008年世界環境日中國主題為“綠色奧運與環境友好型社會”。

    “環境友好型社會,它的內涵是人與自然和諧發展,來促進人與人,人與社會的和諧。”國家發展和改革委環資司節約處處長呂文斌說。

    2008年上半年,抗擊冰雪、抗震救災成為最強音。災難過后,節能減排、減緩氣候變化、走低碳發展的道路,仍將是中國堅定不移的奮斗目標,因為這是中國自身內在發展的需求。

    統計數字表明,近50年來,我國GDP增長10多倍(不變價),而礦產資源消耗增長40多倍;我國目前的綜合能源效率為33%,比發達國家低10個百分點;農業灌溉用水利用系數是國外先進水平的一半左右;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比發達國家低15%至25%;礦產資源的總回收率為30%,比國外先進水平低20%;單位建筑面積采暖耗能高于氣候條件相近的發達國家的2至3倍。

    2001年,我國單位GDP的廢水排放量比發達國家高4倍,甚至比印度高出59%,是巴西的4倍;單位工業產值產出的固體廢物比發達國家高10多倍。目前,我國單位GDP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強度分別是歐盟國家的9倍和8倍。

    “氣候變化已經成為全球工商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議題。”陳冬梅認為,氣候變化對企業而言,意味著業務或運作方式的變化。企業不僅要關注氣候變化可能帶來的政策變化、突發氣候事件、企業聲譽及法律風險,更要關注氣候變化帶來的創新機會,比如低碳基礎設施的建設和新產業的開發。

    據介紹,目前世界各國都在采取價格、稅務、法規或技術推廣等措施應對氣候變化。一些嗅覺靈敏的公司也開始行動,參與到減少溫室氣體排放行動當中。比如,IBM公司在1998至2004年間就將溫室氣體年均排放量降低了5.7%,不僅提高了公司聲譽,也節約能源成本1.15億美元。

    “人類只有一個地球。”經過了低溫冰凍災害、四川汶川地震等自然災害的人們開始越來越強烈地意識到:如果不采取行動,人類付出的代價將更為沉重。

    相關鏈接

    直面自然災害——緬甸熱帶風暴和中國地震

    PNAS:氣候變暖可能為熱帶生物帶來巨大災難

    潘世教:世界需重視全球氣候變暖 采取有效應對措施

    相關文章

    航跡云帶來更多氣候變暖

    一項近日發表于《環境研究快報》的研究表明,在較高高度飛行的飛機會產生更持久的航跡云,這可能會造成更多的全球變暖。由于私人飛機和現代節能噴氣式飛機的飛行高度高于其他客機,它們帶來的變暖比以前想象的還要嚴......

    青藏高原多年凍土生態系統植物生物量分配研究揭示氣候變暖影響

    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的科學家團隊,聯合了國外科研團隊,在青藏高原多年凍土生態系統植物生物量分配研究上取得了重要進展。這項研究揭示了氣候變暖如何影響植物生物量在地下與地上部分的分配,為理解全......

    植物所發現熱融塌陷加劇多年凍土區土壤呼吸對氣候變暖的響應

    多年凍土區經歷了顯著的氣候變暖,其增溫速率為全球平均值的2~4倍。氣候變暖引起的凍土融化會導致多年凍土中長期封存的有機質被微生物分解,以CO2等溫室氣體的形式釋放至大氣,從而加劇氣候變暖。作為劇烈的凍......

    Nature:人為變暖致積雪減少或出現水供應危機

    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最新發表一篇氣候變化研究論文發現,人為變暖使北半球1981至2020年的積雪減少。該論文介紹,暖冬更利于降雨而不是降雪,這會增加雪融水,減少積雪,對水安全和整個生態系統都有影響......

    闞海東:氣候變暖導致精神問題凸顯

    1我國空氣污染治理取得顯著成果記者:相比過去,近年來我國在控制空氣污染方面有哪些進展?闞海東:毫無疑問,我國空氣污染最嚴重的時候已經過去了。2012年我國頒布了新的《環境空氣質量標準》;2013—20......

    氣候變暖對植物花葉間隔影響規律被揭示

    近日,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郭梁團隊在CellPress細胞出版社期刊CurrentBiology上發表研究成果,探究了氣候變暖對植物花葉物候及其間隔的影響規律。全球變暖背景下植物春季物候提前已得到廣泛報道......

    我國學者在氣候變暖背景下中國近海演變規律的整合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批準號:42090040)資助下,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王凡研究員在中國近海演變規律的整合研究方面取得進展,以“氣候變暖下的中國近海(TheseasaroundChinainaw......

    科學家試圖減少研究帶來的碳排放

    2019年和2020年澳大利亞前所未有的野火讓人記憶猶新。而對于貝克心臟病與糖尿病研究所計算生物學家MichaelInouye來說,正是隨著氣候變暖更有可能發生的讓其實驗室關閉的野火,促使他開始關注碳......

    珊瑚應對氣候變暖的馴化適應機制研究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生物資源與生態重點實驗室研究員黃暉團隊聯合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廣州)、香港科技大學和阿卜杜拉國王科技大學揭示了珊瑚應對氣候變暖的馴化適應及其生理和分子......

    湖泊生產力和氣候變暖對多環芳烴積累的影響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有機地球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深地科學卓越創新中心博士萬難難和研究員冉勇等人,探討了中國東部湖泊水體有機質和全球變暖對多環芳烴積累的影響。相關研究成果發表于Journalof......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